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提出“知行合一”。以“知行合一”的精神来揭开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经济高速增长之谜,就必须超越主流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在抽象的理论和具象的现实之间筑建一条双行道。这也是写作《奔小康的故事——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与辩证》的用意所在。接下来的问题是采取什么策略、方法和工具。
考虑到多数人喜于形象思维(或图像致知),我采取的策略是“由浅入深”,而不是“深入浅出”,方法是讲述真实故事,工具是案例教学。
现实中,每个事件或者说“故事”内部及其之间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具有逻辑关系的,虽然有一定的张力和争议存在。讲故事就类似演奏一支交响曲,想象一下,在各种各样的乐器的奏鸣中,流露或隐含着的那些摩擦、张力与回响。
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音乐背后也是数量关系。虽然肉眼不可见,数学家追求理想世界真谛的热情绝不亚于(如果不是胜于)历史学家或社会学家,不同的只是后两者专注现实世界更多一些。而且,当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尝试探究一般规律、构建理想世界时,也会利用简化抽象的方法,并常常诉诸概率和统计工具进行分析。在概率论中,变量和起始状态是已知的,目标是预测最有可能的最终结果;而在统计学中,统计结果是已知的,但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尚不清楚。
归根到底,一切科学皆需要理论,一切理论皆需抽象,不然就只不过是对现象的描述而已。实证研究和理论推理并行不悖才能形成既现实又有规律的科学理论。我们可以将这种探寻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看作一种 “思想、物质和数学”之间持续不断的对话。
《奔小康的故事——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与辩证》就是这样一部充满张力、包含对话的交响曲,主要由六个“乐章”组成。
这只支交响曲的大背景是改革开放、经济增长、中国特色;在逻辑和顺序上,六个乐章前后呼应、彼此相关。分解来看,每个乐章都有一个主题,一个谜团,一系列事件、组织和人物。这些人物身处新旧体制更替之时,“扮演各自的角色”。他们所展示的理性,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的话说,是“有限的理性”。
所谓“有限的理性”,是指人的行为“即便是有意识地倾向理性,但这种理性的倾向也是有局限的”。这是西蒙的界定,其实还是模糊有余、清晰不足。依我之见,人的理性不是给定的,而是制度环境的函数,隐藏在制度中是不同的激励,而要突破制度边界往往需要强大的政治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这也是《奔小康的故事——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与辩证》要传达的一个要点。
以下是六个乐章的概要。六个乐章力图从多维度揭示中国经济增长的奥秘,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就业、减贫、医疗卫生、创新、生态、教育等。六个乐章可以作为整体看,也可以独立地看,并作为课堂案例教学的工具。在叙述的程序上,透过现象的迷雾,每个故事都遵循严谨的逻辑,宛如一个数学方程式,并在方程式等号的两边都加上了时间和地点的符号。首先,方程式左边是因变量,这里将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为什么”的问题,亟待答案。寻求答案的剧情便由此拉开序幕。其中的挑战就如试图完成一张拼图,即在方程式两边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建立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并时不时地看看“R2” 的大小,就如同做统计分析的多元回归。回归分析总会留下一个不完美的误差项,这本身就意味新的问题,值得我们展开更深入的探讨。
第一乐章“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涉及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关系,讲述了中国广大乡村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制度创新,涉及的人口众多,产生的影响深远,至今还在演绎,温故才能知新,特别是当下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中国邮政发行的《赤脚医生》邮票之一
第二乐章 “小岗村大包干”的故事, 透过一张摁着村民红手印的约定,讲述了中国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夯实微观基础也就是激励和产权的重要性,这涉及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最底层基础,暗含了相关制度创新的要义,包括由此而产生的思想和劳动力解放以及还有待继续发展的专业化和规模经济问题。
第三乐章 “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彰显了中国各地区城乡之间的特殊性、社会性和历史性以及改革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张力,讲述了中国从农业走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路径依赖,新旧博弈与交替,市场发育,产权"模糊","短缺经济"舒缓,"价格双轨制"过渡,地方政企关系,现代公司治理,兼并和上市,市场与法律,以及创造就业、发展中小微企业和扩大工业税基对减贫所起的支柱性作用。
第四乐章“春天的故事”,特别聚焦经济理论与发展战略的关系,通过深圳奇迹般的崛起,讲述了经济特区作为"试点"在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大战略中"试验田"和"排头兵"示范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把握全球趋势、与时俱进、利用好"后发优势"吸引FDI,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的战略路径、顺序和公共政策选择,还有政治领导力、企业家精神、集聚效应、全球价值链爬坡以及在开放条件下学习、模仿、创新对经济追赶战略和持续增长的作用。这里不只是关乎配置效率,还有拓展知识边疆的问题。
第五乐章“竹子的故事”, 进一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议题,讲述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在中国基层奔向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的探索、实践、创新,特别是因地制宜、资源互补、厘清供需的"构架式创新"的重要性。
作者与大白沙村干部座谈包容性发展,从右向左:王安国,潘国荣,李亚萍,傅军,李朝火,夏剑
第六乐章“公共卫生与应急管理——从 SARS 说起”,让人重新关注以人为本的发展主题,反思发展过程中相关"外部性""黑天鹅""灰犀牛""信息不对称""宏观稳定",包括"基础设施"和"国家安全"多层次含义,以及到底如何合理划分政府、市场、社会的界线,同时强调了提高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水平以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相关的议题也适合当前抗击Covid-19的努力。
总之,前后左右连在一起看,这六个故事立体地展现了一部中国人民在改革和开放的大潮中从贫穷迈向小康的史诗般的交响曲,正如贝多芬所言: "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通过斗争,走向胜利"。
《奔小康的故事——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与辩证》末尾提出一个元道经济增长理论。该启发式理论超越新古典经济学范式,融合行为主义、结构主义和演化主义于一体,力求在复杂系统中探寻秩序,并以简洁的数学公式表述了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
傅军老师在向学员讲解元道经济增长理论
理论的表述形式简洁,内在逻辑一致,适用范围广阔,其目的是力图把日常的个体化经验上升到一般性知识,便于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也鼓励大家再回到各自的实践中去作进一步的观察,检验理论的真伪,反思逻辑与辩证的关系,进一步提高科学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篇图文摘自《奔小康的故事: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与辩证》,傅军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