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朝廷上的党争几乎存在于各个朝代。其中,绵延时间最长也最为知名的是中晚唐时的“牛李党争”。这是一场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政治风暴!
所谓“牛李”指的是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与以李德裕、郑覃为首的李党之间的权力斗争。牛党代表着进士出身的新晋官僚,李党代表山东士族出身的官僚。他们有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文化传统。新兴的庶族地主与没落的门阀世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两党注定是一对宿敌。
1、 党争之始
“牛李党争”起源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的一次科举考试。牛僧孺和李宗闵作为应考者大论朝政,并对当朝的执政者提出批评。谁是执政者?当然是当朝宰相李吉甫,也就是李德裕的父亲。这让李吉甫很不满,而令他更恼火的是主考官杨於陵肯定了这两位考生的做法。
于是,李吉甫向皇帝告状,结果杨於陵等人被贬官,牛僧孺、李宗闵等人也没被朝廷录用。而没过多久李吉甫也被赶出了朝廷。可以确定,李吉甫的做法让其他官员不满。
正是这次各大五十大板的判罚拉开了四十余年的党争序幕,仇恨的种子也深深埋下。
2、 再起波澜
一晃就是十三年,这时是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新君登基,一般会有科考举行。当时的科举考试,递条子横行,各方势力为了扶植自己的亲信插手科举屡见不鲜。当时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钱徽,而他接到了两个条子,一个是宰相段文昌(段成式的父亲),一个是御史中丞李绅(《悯农》的作者),结果钱徽却不理这些高官,最后录取了跟自己私交不错的大臣李宗闵(此时的李宗闵已经是中书舍人)的女婿、杨汝士的弟弟等人。而李、杨是这次考试的副考官。
于是新一轮党争拉开帷幕。
先是段文昌联合李绅、元稹(翰林学士,与李宗闵有过节),以及刚刚步入仕途的李德裕(翰林学士),在皇帝那里告了一状。唐穆宗也很生气,下诏叫白居易等人复试新科进士。经重新考试,李宗闵的女婿等人全部被刷下。之后,段文昌拍拍屁股去了四川当节度使,朝廷可就乱套了。
因为此事,李宗闵被贬到外地为官,而李德裕很快变成这一派的领袖,他没有忘记元和三年的事,于是两党之间开始争斗。
3、相互倾轧
“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资治通鉴》
这就是当时的情况。而且历经三朝,从穆宗开始,到武宗结束。期间,牛党得势时,尽驱李党到外地;李党得势时,又会把牛党成员全部扫出朝廷。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也就是文宗、武宗时代,尤其是武宗时代,李党更为得势,这与李德裕本人能力出众也有关系,他反对藩镇割据、强硬对待回鹘以及反控宦官,其施政风格刚健有力,满朝清明肃然。当时的李宗闵最后死在湖南贬所,牛僧孺也被赶到遥远的地方。
后期,风水轮流转。一直装疯卖傻的唐宣宗即位,他看不上侄子唐武宗,从而对侄子的宠臣们也看不上,加上李德裕出身世家高门,贵族作派非常突出。这让皇帝十分不满,唐宣宗即位没多久,李德裕就被打发到东都洛阳,之后被贬荆南,随后,又被贬为潮州司马。还没到潮州,又贬为崖州司户。崖州,现在的海南海口市琼山区灵山镇多吕村。可以想象唐朝时那里有多荒蛮。最后,李德裕死在了那里。李德裕之死,也标志着纵横500多年的士族门阀的彻底消亡。
4、 党争背后
其实党争的背后,更多是皇权对于宦官的挑战。中晚唐的皇帝废立都和宦官有关。唐文宗即位后,就想改变这一现状,牛党的李宗闵一直依附于宦官王守澄,他也是依靠王守澄在被贬之后很快的回到的权力中心,而唐文宗感到势单力孤,因此拉拢李党的李德裕。而文宗时代,是牛李两党竞争最为激烈的时期,而后来发生的“甘露之变”就和党争以及背后宦官有关。
他们争斗的焦点就是:对官僚选拔和对宦官态度的交锋。
唐宣宗之后,两党的争斗也不复存在,但在这场大规模的政治械斗中,党派利益和个人利益成为他们立身处世的最高原则。如此恶劣的党派斗争,对于早已忧患重重的大唐王朝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
值得一提的是,“牛李党争”其实叫“双李党争”更合适,因为李宗闵才是牛党的领袖,不知为何偏要叫作“牛李党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