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续书谱》第四章《草书》(下):草书连绵不绝就好吗?有病!
常听人说某人草书“连绵不绝,一泻千里”,本以为草书要写得连绵不绝才好,哪知道连多了并不好,不但会削减骨力,还会使作品变得俗气。
来来来,让南宋姜夔告诉你,草书为什么连多不好。
连多是病
“自唐以前多是独草,不过两字属连;累数十字而不断,号曰“连绵”、“游丝”,此虽出于古人,不足为奇,更成大病。”
姜夔说,唐代以前的草书字是独立的,至多不过两字相连;至于十几个字相连,号称连绵和游丝的草书,虽然也出于古人,但是没什么稀奇的,反而是一种病。
唐代以前草书大致有两类,一是以皇象、索靖为代表的章草,一是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今草。
章草字字独立,无论是皇象的《急就章》,还是索靖的《月仪帖》,没有两字相连的。
今草虽不是字字独立,但二王也有区别。
王羲之两三字相连居多,如《初月帖》《快雪时晴帖》《频有哀祸帖》等。
王献之五六字、七八字相连居多,如《中秋帖》《十二月帖》《奉对帖》,甚至还有一行都 相连的,如《淳化阁帖》中收录的诸帖。
独立应是指章草,两字相连指王羲之草书,多字相连指王献之草书。
对了,东汉还有一个“草圣”张芝,他的《冠军帖》也是多字相连。
不知道我的草书属于哪一类,晚上做梦的时候我得问问姜夔。
问题来了:姜夔为何认为草书多字相连是病?我们继续往下看。
连的原则
“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别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而未尝乱其法度。”
姜夔说,古人写草书,就像今人写楷书一样认真,并非随随便便。
其字的相连处,只是笔锋牵带而已。
古人草书凡点画的地方下笔都重,不是点画的地方,笔锋偶尔带过,下笔都轻,尽管变化多端,却从未违反这个原则。
古人草书是否真如姜夔所说?当然,要不然的话《续书谱》的作者就是我了,是你也有可能。
以上图王羲之《得示帖》为例。
(从右至左)第一行有“知足下”、“未佳”和“耿耿”三处相连;第二行有“吾亦劣”、“日出”和“乃行” 三处相连;第三行有“不欲”一处相连;第四行有“羲之顿首”一处相连。
字的本体用笔很重,上字和下字相连处很轻,笔锋一带而过,亦断亦连。
字由点画组成,而字与字相连处非点画,轻重变化正如姜夔所说。
但是,这里仍无法回答上面的问题。人家卖个关子不行吗?知识要一点点学习,所以我们继续往下看。
“张颠、怀素最号野逸,而不失此法。近代山谷老人自谓得长沙三昧,草书之法,至是又一变矣。流至于今,不可复观。唐太宗云:‘行行如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恶无骨也。”
姜夔说,张旭、怀素的草书最为放纵,但也没有违背这个原则。
近代(北宋)黄庭坚自称得怀素秘传,草法到他这又是一变,传到现在(南宋)已经不值得看了。
唐太宗说:“行行像春天的蚯蚓那样屈曲,字字像秋蛇那样扭结。”这话是批评那些没有骨力的草书的。
这里是借唐太宗的话批评黄庭坚的草书如春蚓、 秋蛇,连带学他草书的人也一并批评了,不值得看。
苏东坡曾说黄庭坚的草书“如树梢挂蛇”,看来也有一定的批评成分。
张旭、怀素写得就好?北宋米芾可不这么认为,他曾说张旭变乱古法,怀素的字只能悬挂在酒肆(看下图内容就知道)。
我一直想成为像米芾一样的人,带着不正常的精神大肆抨击古人,旁人还不和我一般见识,哈哈。
姜夔认为没有骨力的草书是有病的,那是否意味着多字相连就会无骨呢? 无骨为病,那么多字相连一定是无骨的,不然就没有病。
有人说我是“逗比”,所以我不正经;反过来说,因为不正经,所以有人说我是“逗比”。逻辑说得通。
连多则俗
“大抵用笔有缓有急,有有锋,有无锋,有承接上文,有牵引下字,乍徐还疾,忽往复收。缓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横斜曲直,钩环盘纡,皆以势为主,然不欲相带,带则近俗。”
姜夔说,用笔有缓有急,有露锋有藏锋,有的承接上文,有的牵引下面,看似迟缓,其实慢中有快(正在行进,突然回锋)。
迟缓所以摹拟古意,快速所以出奇制胜;露锋所以显得精神,藏锋所以见其韵味。
横斜曲直,钩环缠绕,以得势为主,但点画之间不可彼此牵带,牵带就俗了。
我们来看王羲之的《姨母帖》。
(忽略被“乾隆御览之宝”盖住的部分)“三”的三个横画不一样,前两笔露锋,第三笔藏锋,前两笔速度快,第三笔速度慢;
“之”字势横向承接着纵向字势的“羲”; “奈何奈何”都是上一个字牵引下一个字,“奈”字正在行进的最后一笔,突然回锋往下。
平稳中有跌宕,迟缓中有迅疾。
相较于王羲之的其他草书作品,这件作品的书写速度不快,而且一些隶书的用笔使得笔画很有质感。
整体来看,笔画之间连的少,即便是一个字之中的笔画也不超过三个,断开得多。
“不欲相带,带则近俗”应该是指不可相连过多或笔笔相连,多就俗。如此问题就找到答案了:
因为笔画之间相连过多会削减骨力使作品变得俗气,所以姜夔认为是草书的病。
有病得治
“横画不欲太长,长则转换迟;直画不欲太多,多则神痴。以捺‘ゝ’代‘乀’,以发代‘辵’,‘辵’亦以捺代,惟‘丿’则间用之。意尽则用悬针,意未尽须再生笔意,不若用垂露耳。”
最后姜夔说,横画不可太长,长了换锋就不方便;直画不可太多,多了精神就板滞。
用“ゝ”代替“乀”,用“乚”代替“辶”,“ 辶”也有用“ゝ”代替的,“丿”只是有时用一用。
如笔意已尽可用“悬针”,笔意未尽而要另起新意,那就不如用“垂露”了。
实 践证明,横画写长了的确不好转笔往下写,当然这与人的身体结构也有关。
写长横需要转腕或送腕,腕的转动角度是有极限的,到极限时往回收就费劲了。
张旭说: “直谓纵。 ”纵者竖也,而竖要跟着横走,倘若写得像一根根柱子一样,的确不好看。
草书中用反捺代替捺、用“乚”和反捺代替“辶”比较常见,似乎是约定俗成规则。
撇在草书使用不多,所以姜夔说“惟‘丿’则间用之。
意尽用悬针,意未尽用垂露,正经书法家大都遵循这个原则(上图都有展示)。
这回你明白草书为什么连多是病了吧?可得记住,下回别说人家的草书连绵不绝了,换个词吧。
好了,第四章《草书》就讲到这里,下节:第五章《用笔》。更多书法内容请关注二小书法主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