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繁星戏剧村”创作的沉浸式科幻剧《画皮2677》已经上演,我很荣幸地成为“特邀未来学顾问”。印象中,这可能是“未来学”三个字第一次印在国内戏剧海报上。
最近,我有意识地在社会活动中突出“未来学家”这个身份。作为2005年加入中国未来研究会的会员,本届常务理事,这个身份当然没问题,可惜社会对“未来学家”并不怎么认可。
有一次,我应邀给中石油高管们讲“碳中和前景”。主办方标明我是“科幻作家”。我觉得给一群专家讲专业前景,“作家”这个身份不够硬气,建议换成“未来学家”。主办方回复说,“科幻作家”这个身份很硬气啊。如果换成“未来学家”,听众会以为是故弄玄虚。
“繁星戏剧村”的创作团队很年轻,导演是一名90后。未来学在中国大行其道之时,他们都还没出生,以前也没听说过“未来学”。但他们真得很想了解未来是什么样子,光是《画皮2677》这个名字就充满未来感。他们在网上找到我,见面后便从下午聊到晚上。期间,团队成员详细询问了未来社会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各方各面。他们问得深入,听得认真,我讲得也很开心。
去年,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发布“科幻十条”,还专门设置“科影融合办公室”落实这个政策,重视力度可见一斑。
专业科学家熟悉科学的现状,如果指导《中国医生》或者《峰爆》这样的电影,或者科普舞台剧,他们会非常有帮助。但对于科幻来说,最直接的学问只有两个——科学学和未来学。可惜,它们在今天都是边缘得不能再边缘的学科。我遇到的个别中国科协工作人员,都不知道科协里面还有“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和“中国未来研究会”这么两个全国学会。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未来学的研究宗旨。未来学以当今前沿科技为起点,以生活方式和社会变化为终点,完全契合科幻创作。很多重大科幻主题,无论是乐观派还是悲观派,最初都发源于未来学。
可惜在中国,科幻作者主要山寨国外作品,没有兴趣了解未来学,我的未来学知识也只能服务于自己的科幻创作。加盟《画皮2677》这个项目实属偶然,但我希望它成为必然。未来学能在“‘科影融合”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毕竟,中国未来研究会也算中国科协的直属学会,而不是社会上的草台班子。
郑军 | Zhengjun
作家、未来学家
中国作协会员、科幻科普作家、未来学家,多年来积极从事科幻学术研究、讲座活动。历年共出版科幻小说三十多部,发表作品一千万字,参与青少年科幻科普讲座及评审不计其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