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潘珊菊 发自云南大理 从 “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生态之治”, 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做得如何一直是外界关注焦点。
10月9日,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在云南大理举行,大理白族自治州常务副州长李琰在媒体吹风会上介绍,2017年以来,洱海流域共拆除违章建筑3578户46.68万平方米。目前洱海129公里生态廊道已全线贯通,实现了“人退湖进”的历史转变。
10月9日,大理举行生态文明建设媒体吹风会。
大理白族自治州常务副州长李琰。
李琰坦言,洱海保护治理取得的成绩是初步的、阶段性的。洱海水质的波动或“钟摆”现象明显,保护治理工作就像“滚石上山”,“我们还在山脚,连山腰都没有到。”
推广有机种植,整个洱海不再种植大蒜
南都记者从现场了解到,在加快恢复洱海自然生态岸线方面,大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洱海沿湖滨带的1806户7270人进行了搬迁,腾退近岸土地1029亩,用于建设环湖生态廊道和湖滨生态缓冲带。
值得关注的是,大理市城乡开发边界面积从188平方公里调减到148平方公里。“我们坚决停止海东开发建设,把海东规划开发面积从140平方公里压减至9.6平方公里。出台规范餐饮客栈经营和农村建房管理具体办法,核心区内的客栈餐饮经营户从2498户减少到2160户。”李琰说。
在加快流域种植和养殖业结构调整方面,大理推行“三禁四推”,实现了12.36万亩大蒜全部清零,制定颁布玉米、水稻等11个主要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规程,实施16个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大幅度削减了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实施绿色生态种植30万亩,奶牛存栏从10万头减少到3万头。
在加快流域内产业转移发展方面,大理全面关停了洱海流域57座矿山,关停搬迁洱海周边的3家水泥厂,“引导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向流域外转移。”李琰说。
大理洱海。
一度消失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重现洱海
洱海作为大理旅游名片,周边污水处理何去何从是生态环境保护关键一环。南都记者了解到,目前洱海流域内共建成19座污水处理厂、135个村落污水处理站、14.7万个化粪池、4519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实现了流域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构成了“覆盖村镇农户、尾水排放利用、湿地深度净化”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同时,完成洱海湖岸线修复32公里,湖区沉水植被面积恢复到34平方公里,值得一提的是,一度消失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又重现洱海。截止2020年底,底栖动物种类恢复至52种,生物量为76.6克/平方米,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8.6倍。
洱海保护从抢救性治理阶段,转入到保护性治理和生态修复阶段。通过努力,洱海水质总体保持优良水平,2020年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洱海水质评价结果为“优”;2021年1—8月,洱海国控断面水质综合评价为“优”;“十三五”期间,洱海全湖水质实现32个月Ⅱ类,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水质目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