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垄垄金黄的田畴环绕着一个个富庶的村寨,一株株沉甸甸的谷穗籽粒饱满地摇曳在田埂边……走进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微风拂过,成熟的稻子涌起层层黄浪,吹来缕缕稻香;稻田里,村民们正在有说有笑地收割稻谷。
然而,20年前的生机镇,还处于严重“缺水”的状态,加上全镇主要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当地人不仅没有水种田,而且连人畜饮水都很困难。当时,生机镇人民习惯把能够生产大米的地方叫“河边”或“矮处”,把只能产包谷的叫“高山”。
高流大沟。
没有水,当地人的日子过得艰苦。那时,姑娘们择偶,首先考虑的就是有米吃的地方。出嫁后,每年过十月初一打糍粑或过年打汤圆面,背上一二十斤糯米回娘家,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
面对如此境况,怎么办?生机人民不畏艰辛,历经20余年在绝壁上凿出了10条“天渠”,在山顶上修筑了8个水库,最终该镇紧沿赤水河边的5个村庄因水而兴,使村里贫瘠的土地变成了“鱼米之乡”。
生机稻田。
“我们现在种的稻谷,亩产量平均在1200斤左右,好的能达到1400多斤;我们社区有稻田670多亩,除了有的种植经果林,目前还有350多亩田种水稻。”联合社区居民刘太明说,生机镇实现了“大变样”。
生机稻田。
在生机的低海拔的镇江、高流、镰刀湾,稻谷已经收割完毕,当地人将稻谷晒干、打米,吃上了香喷喷的新米饭;在海拔高一点的耿官、联合、峨峰,一片片金黄的稻谷还在收割,通村通组的公路上,一辆辆农用拖拉机来来往往,将一袋袋稻谷运回家晾晒。
生机稻田。
银厂沟水库鸟瞰。杨华摄
如今,生机镇的老百姓不仅有大米吃,多余的还拿来卖。镇上还种了柑橘、桃李等经果林,全镇4400亩稻谷和这些经果林相映成趣,围绕在村居附近,构成了一幅安居乐业的美丽画卷。(图/文 刘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