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胡晓萌):皖之金秋,万物并秀。10月9日,由安徽省委网信办主办的“喜迎党代会 皖美这五年”网络主题活动正式启动。此次活动共组建了四支小分队,分赴16个市进行集中采访。当天上午,第四小分队来到了位于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的凌家滩遗址,了解近年来当地在文化遗址保护与发掘方面取得的进展与成就。
凌家滩遗址文物展示 摄影 许梦宇
尽管当天云雾缭绕,却未减凌家滩遗址魅力分毫,反而为其增添一丝神秘感。据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主任唐军介绍,该遗址是距今5800年~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总面积达220万平方米,由中心聚落及附近6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12处相关遗址组成,是长江中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也是中国第一个以地势分层次建筑的聚落遗址。
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主任唐军介绍遗址相关情况 摄影 胡晓萌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凌家滩遗址保护与利用,马鞍山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积极推进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唐军表示,该遗址公园以大遗址保护为核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本体保护展示(含墓葬祭祀区、红烧土块区、手工作坊区、内外环壕、东西居住址等)、防洪工程、安全技防、文明探源、考古工作站、环境整治、村民搬迁、服务设施(入口游客中心、停车场、遗址博物馆)等,以“彰显华夏玉文化,探源中华古文明”为主题,努力将该遗址建设成融遗址展示、考古研究、农耕生产、生态游憩、文化教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研学旅行目的地。
凌家滩文化是以制作大量精美的玉器和石器、出现大型祭坛和贵族墓地、产生中心和一般聚落等为主要内涵的史前文化,与辽宁红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并称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认为,凌家滩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地位,为研究五千年中华文明提供了实物例证。为了活化凌家滩文化,该遗址近几年创作推出旗袍秀《玉魂国魄》、歌曲《玉见凌家滩》、凌家滩文物表情包等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作品,探索开发文创产品20多类;开展各类主题宣教活动,讲好凌家滩故事,仅2019年就开展了14次公共宣传教育活动,惠及数千名中小学生;积极与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多维度、多形式表现凌家滩文化价值。
媒体记者了解凌家滩遗址相关情况 摄影 胡晓萌
此外,凌家滩遗址在考古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收成果。自1987年发掘以来,该遗址先后共进行12次发掘,总发掘面积5280平方米。2013年遗址公园立项以来,开展了内濠沟、石家圩居址、红烧土遗迹等7次发掘,丰富了文化内涵,取得了重要收获。比如石家圩居址发现沟渠、灰坑、红烧土块遗迹等,出土大量红烧土块、陶片、动物骨骼及碳屑等生活遗存,为进一步探索凌家滩的生活面貌提供了丰富材料。值一提的是,2020年,凌家滩遗址作为安徽地区的唯一发掘地点被纳入“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重大研究工程“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同时作为长江流域5处区域中心聚落之一,被纳入新一轮“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目前正在开展红烧土遗迹考古发掘。
“明年我们准备成立一个长三角一体化遗址公园联盟,计划把联盟的秘书处设在凌家滩。”针对如何助力打造马鞍山成为长三角“白菜心”这一问题,唐军表示,凌家滩使命在肩,将在文化层面鼎力相助。在唐军看来,华夏文明是多元一体的,长三角一体化遗址公园联盟成立后,凌家滩遗址能从浙江良渚文化保护与开发方面吸纳更多好的经验做法,同时也能加速文化之间的融合交流。
谈及凌家滩的未来规划,唐军表示,凌家滩将积极推进凌家滩考古研学特色小镇建设,努力将凌家滩遗址公园创建成为省级、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国家级5A级景区;加大考古研究力度,把现有的考古工作站打造为集考古资料整理研究、国内专家学者学术交流、人才培训、公众考古和学生研学于一体的开放性共享平台;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以影视动画、遗址展示、现场演艺、文物陈列、模拟体验等多种形式,提升和强化土遗址的观赏效果和游客的互动体验感。
随着考古发掘和考古成果转换工作的不断推进,未来凌家滩遗址的重要价值将会被充分揭示和阐释,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也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凌家滩遗址申请加入世界遗产的基石将更加坚实,神秘的凌家滩文化必将让世界领略到别样的皖韵风采,感受到安徽文化的独特魅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