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叫林语堂的漳州人
那个叫林语堂的漳州人,老家在漳州城西门外天宝镇的五里沙。
这是个有千来年历史的古城,见证过最初的兵戈、大航海时代的风帆以及现代战争的兵火,因为滨水而繁荣,而人文荟萃。
那条被16世纪的西方人称作漳州河,现在叫九龙江的水流从镇边、从村边流过,生活在漳州河边的人,都是移民的后代。
漳州,离海近得很,西方文明早早就渗透到这里,人们重传统又不排斥现代文明,习惯四处迁徙又秉持着乡土观念。
他们总是让生活讲究一些,总是想着法子过出层层叠叠的意思。正因为如此,即使是粗朴的村夫,往往也在某个时刻,显露出些许文学或者哲学的熏陶痕迹。
那些做父母的,但凡有些见识的,早早就把自己的男孩送出去,托付给有能力的亲族和乡邻,等那些男孩成人,大抵思想开通、识大体、辨大流。他们是一股活跃的清流,有不受时代束缚的魂魄。至于漳州,则是他们精神和现实的故乡。
这就是闽南漳州人。
那个叫林语堂的漳州人,10岁那年,通过那条河,开始了独立生活。无论是在鼓浪屿的教会学校,或者是历经爱情、婚姻、出海远行,或者是做教授,做学者,他始终保持着本乡人崇尚自然的本性,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许多闲心发现生活的种种妙处。
他充分享受着快乐而闲适的生活。比如饱食之后坐在安乐椅上,手中拿着烟斗,海阔天空地谈笑,身体和精神都与世无争;或者每日闲闲地靠着旧藤椅,抽烟,雪茄也好,喝茶,咖啡也好,看人来人往,直到日色金黄,万籁俱寂。他有滋有味地描述这些生活细节,讨论它们的好处,品尝心灵和感官、物质和精神的快乐与闲适。
他很幽默,在翻译西方作品时,他创造了“幽默”这个词,被人们接受一直用到今天。
他有梦想,他的梦想是顺应秩序而又符合现实的,近人情、极普通,让人觉得世界有梦想,生活就快乐。
他在东西方语境中游走,用西方人的语言描述东方,用东方人的思维看待西方。
战争、离乱、和平,人世间的所有一切都化成冒着暖气的茶,绕着烟雾的雪茄,最后渐渐沉淀成看得见的本乡的夕阳。
这个离家很久的叫林语堂的漳州人,让漳州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骨子里透露出一股闲适的味道,恋旧却不守旧,不排外也不媚外,有自己的生活节奏与美学,总是让本乡人精神安适,让异乡人心境妥帖。那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入世态度啊。
20世纪末,林语堂文化园落成于天宝镇五里沙——他的祖籍地。
数里栈道,蜿蜒曲折,亭台楼阁,起伏错落。
那座严格复刻林语堂在阳明山故居的小楼,就在一块向阳的坡地上,那是座漂亮的东西方风格融合的小楼,浮在林语堂老家的蕉海之上,像一艘不系之舟。
故居的阳台正对着天宝大山,黄昏,他是否还是一个人独自在那里乘凉,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朦胧,四周是他久违的无边的蕉风,而他是否正沉浸在这闲适当中。
从林语堂纪念馆到林语堂文化公园再到香蕉海,一个文学的林语堂正渐渐变成生活的林语堂,与城市精神生活有许多关联的林语堂。
当乡人造一座美丽的公园去承载城市气韵,共享人文精神美好,归来的,不仅仅是林语堂。
一个习惯于行走的群体应该知道怎么让自己的精神安适,现代节奏改变了我们原先的生活,失落了一些宝贵的时光以及荣耀后世的传统。我们在塑造自己城市的时候也有了更多的责任:让生活和山水更亲近一些,让社会与传统更贴近一些,让现代文明与我们的未来更密切些,重要的是,让自己更自然本色一些。
林语堂简介
林语堂是世界知名作家、学者、翻译家,是世界级文学大师。他一生写了60多部著作、上千篇文章、译著达十几部,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文学界、学术界享有盛名,是中西文学史上一面独特旗帜。
林语堂一生怀着“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抱负,孜孜不倦地耕耘在文化领域,特别是在中西文化交流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成功地将“中国”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
来源 | 漳州林语堂纪念馆、芗城融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