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好每一位老人,让“银发经济”焕发新活力——
“苏式颐养”助力养老变享老
□苏报记者 林琳
苏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健康中国”典范城市,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做大做强市属康养集团。这是苏州市委、市政府为我市“十四五”养老事业发展加码助力。
作为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过去五年,苏州从老年人需求出发,健全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普惠互助相促进的系统化、广覆盖、多业态苏式养老服务体系,推出了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家庭养老夜间照护、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等一批先进做法。
未来五年,苏州将秉持“服务好每一位老人”的宗旨,围绕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紧抓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重要窗口期”,奋力打造“苏式颐养”新标杆,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优质养老服务,真正让“银发经济”焕发出生机活力。
直击居家养老痛点难点
打造“原居安老”养老服务模式
今年5月,家住沧浪街道潼泾一社区万盛花园的85岁居民傅文士请来了物业公司,对家里的卫生间进行了管道更新、铺设防滑砖、加装沐浴凳、马桶扶手等适老化改造,解决了长期困扰他和老伴的洗澡、如厕难题。“改造后,他们住得更安全舒心,子女也放心了。”傅文士说,改造费用约1.1万元,政府补贴了3000元。
老有所养,必先老有所居。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灵活性下降,老年人对周边环境的适应性逐渐降低,很容易出现摔倒等意外事故。从2018年起,苏州面向特殊困难家庭老年人试点家庭适老化改造,通过设施改造和辅具配备,为老年人营造安全宜居的居家养老环境。从2020年起,我市启动实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扩大改造范围,每年对不少于3000户年满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进行改造,形成了“政府补一点,家庭付一点,企业贴一点”的“苏州方案”,对城乡特困低保及低保边缘、低收入和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对象、8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家庭按一定比例给予补贴,最高补贴3000元。
市民政局副局长胡岚表示,苏州的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市场化程度走在全国前列,到“十四五”末目标要完成5万户。同时,家庭适老化改造正在与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新基建等工作相结合,逐步打造“从家里到家外”的整体适老化。
按照“9064”的养老服务体系,在苏州,90%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6%选择社区机构、4%选择养老机构等养老。居家养老成为绝对主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也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从建立起全国第一家虚拟养老院,苏州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引导社会机构向老人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的居家上门服务。政府为8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及70周岁以上的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对象购买每月不少于3小时居家上门服务,对养老援助对象需要半护理的每户每月提供36小时、需要全护理的每户每月提供48小时上门免费生活照料服务。2020年,包括政府购买服务及低保普惠对象和自费服务对象,全市接受上门服务的居家老年人数达68.84万人。
居家养老服务还在提档升级。为了让老年人在原有熟悉的居住环境中安享晚年,市民政局积极打造“原居安老”养老服务模式。2020年苏州在全国首创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家庭养老夜间照护床位”,为居住在本市范围内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起居照料、精神陪护、应急处理等服务,优先保障高龄、独居、失能、残疾、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家庭老年人,填补夜间时段居家“类机构”专业照护服务空白,补齐“24小时服务链”。去年服务老年居民10万余人次。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
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今年4月,姑苏区老年友好社区创建暨大公园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正式启动。大公园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设有幸福食堂、社区卫生站等7大活动场所,拥有全天候、家庭式养老床位29张,可为社区老年人家庭提供短住托养服务。通过智能化养老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化管理和多类别数据分析,精准判断老人的各类需求。
社区是离百姓最近的地方,也是链接整合为老服务资源的枢纽。今年以来,民政部门通过提高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效能,积极推进老年友好社区建设,上半年全市22个社区列入首批试点。“十四五”时期,50%以上的城乡社区创建苏州市老年友好社区,其中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不少于100个。
老年友好社区既要充分做好养老服务,又要积极开发老年人资源,提供合适的灵活就业岗位和志愿者岗位,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实现“老有所为”的社会价值。
除此以外,我市持续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和升级改造,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目前已在全市高标准建设2195家日间照料中心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提供助餐、健康护理、文体娱乐、精神关爱等服务,让老年人就近就便享受社区照料服务。“日照中心不仅解决了我们吃饭的问题,还让我就近得到了康复训练。”提起家门口的颐家乐园金狮苑日间照料中心,今年85岁的许尚兴赞不绝口,原来他通过在该中心3年坚持不懈的康复训练,因中风而半边偏瘫的身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家住姑苏区天辰花园的顾老伯同样感到了社区居家养老的便捷。原来,因身体原因,他每周都要去医院复诊,但身边缺人陪伴就诊。物业了解情况后,派出了工作人员全程陪同就医。同时,老人家中还安装了一键呼叫系统,直接连至“苏州市原居安老响应中心”,以便物业第一时间掌握老人的健康状况,应对紧急突发情况。
去年10月起,市民政局联合市住建局推出“物业+养老”服务新尝试,在全市遴选首批“苏州市原居安老响应中心”,发挥物业在服务半径、服务队伍、响应时间等方面的优势,为老年居民提供生活服务、医疗服务、陪伴服务等便捷式、点单养老服务。
为了更大程度地优化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就在最近,苏州市民政局联合苏州市民卡有限公司推出了“苏颐养1号店”品牌线下社区店,首批遴选出11家社区爱心商铺,鼓励他们以店为阵地,发挥所长,为居民提供政策宣传、资源链接、爱心上门等养老服务。
吸引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参与苏州养老
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苏州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188.5万人,占户籍人口25.33%,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根据预测,到2025年户籍老年人口将超过210万人,失能、高龄、空巢、纯老、独居等养老服务重点对象继续增加,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
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苏州以开放的政策和举措,吸引民间资本、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苏州养老,积极落实医养康养相结合、社区居家机构相融合的工作目标。目前全市已建有155家养老机构,各类养老床位数81926张,做到了兜底保障好、中端可选择、高端有市场。其中79%的养老机构床位由社会力量举办或运营。
为了进一步做好养老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大文章”,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组建市属一级国有康养集团,今年9月11日,苏州市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揭牌并启动运营。成立后将整合市属国企现有养老资源,打造认知症照护中心、长三角辅具展示中心、精品老年公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康复医院兼老年病医院等,目标在“十四五”期间投资总额达50亿元,管理床位数达1.7万张。“十四五”时期,全市各地都将组建国资康养公司,在示范引领中实现品牌化发展,在创新实践中谋求跨越式进步。
加快协同、做强区域发展。2019年,苏州市成为首批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试点单位,苏州各县级市(区)与沪浙皖相关地区签订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合作协议,全市7家养老机构开放异地养老床位。
从去年开始,市民政局从“延链”“强链”的角度出发,探索“养老+金融”“养老+智慧”,集聚各类力量,协同融合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早在2015年,苏州在全国率先成立市级养老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目前已注资2亿元,通过扶持养老服务优质项目,增强创新型养老服务中小企业投融资能力。去年以来,市民政局又先后与光大银行苏州分行、中国银行苏州分行、中国建设银行苏州分行签订“养老+金融”战略合作协议。
此外,我市搭建了“一中心三平台”的苏州市养老数据资源中心及应用服务平台,研发了老年人能力评估、家庭适老化改造、尊老金服务管理等平台。同时,积极培育智慧养老企业,目前已有10家企业入选江苏省智慧健康养老重点企业,16项产品入选智慧健康养老领域优秀产品(服务)名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