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躲影法·歌诀”
歌诀云:
一
大敌重围谁敢当,梅玄五步有奇方。
机关透彻无虚谬,万人队里独争强。
二
五步深藏不测机,传来秘诀少人知。
等闲未得真宗旨,谁识梅玄御敌奇。
歌诀中表明,大敌重重围困而攻击,一人要抵挡四面八方之攻击,有谁能敢当之?用什么方法挡之?这一问问的妙。
梅花五行步法中有此力破重围的奇妙方法。简称“梅玄五步”。细分有“之字步,玄字步,直步”。再细分有“斜步躲影,卸步躲影,碾步躲影,横步躲影,直步躲影”的大全躲影活神仙之五步综合变化的身步法。具备此大全躲影身步法的人,此为一个条件。
大全躲影活神仙
势倒如山打进来,斜步躲影挨身拨。
碾步躲影闪后靠,卸步躲影留胸前。
横步躲影封膀送。直步躲影劈胸栽。
五样躲影随身用,颠法敌人要连颠。
转身偏闪一样打,翩跹周围蹬四边。
此法若要练得熟,管教场中得胜还。
从歌诀中我们知道五行步法就是:
斜步,乃正隅八方进退的之字斜行步法,古云:之字步法,现在所说的蛇行步法。
碾步,古云:倒骑龙步法。此法见于戚继光撰著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此法有“正进骑马,倒退骑龙”的两种运用法说。
卸步,后步后撤者为卸步,这从装卸骡马车的技法中:装车时先装前面,免得后沉吊坏牲口;在卸车时先卸后面,亦是免得后沉吊坏牲口。得到启发,卸步法是后撤后步者为“卸”。如微撤前步则为缩步法式了,这从乌龟缩头的现象中得来。
横步,凡前后左右横向拉开的步法,皆为横步法式。
直步,此乃是前后一字的:疾剪步,即进前步、后步跟进,退后步、前步跟回。或后步倒为前步;前步倒为后步之一字顺肩的两仪倒步法,作为“千字裆里好翻身”躲影法的步法。
由此可以看出此五行步法的单练是极为简单的,但是能精熟的综合起来运用却有变化无穷之妙用了。
然九宫手法和五行步法,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上边的手法和下面的步法又由什么法来连接呢?
以三才观点的分工合作的法式立论,手法司攻防,步法管进退,身法①主变化,三法合一而至用。也就是说九宫手法中的任何一个手法,都可以运用五行步法中的任何一个具体步法来完成攻防的预期目的;五行步法中的任何一个步法,都可以适用于九宫手法中的任何一个具体手法来达到进击退守的的预期效果;上面的九宫手法和下边的五行步法之所以能够顺利的完成攻防进退的预期目的、效果,主要是有身法为中枢主管变化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之结果。
外形的手法、步法、身法的三合一之攻防法式清楚了,而此时运使的是骨力的打法,即捶捶要沉实而有骨力的用招方法。那内劲又是如何运使的呢?
由于此时为初时修炼动手较技的攻防功夫,内劲在体内尚未形成独立而不改的独立体。又是炼精化气的功夫阶段,故内气只能是以丹田为归宿、为核心的内收外发的法式来运用。即拳势外出击时内气随之到达四指梢及体表;拳势外收束时内气随之回归丹田中。此即是明劲法式。因为此时的攻防技术的发挥,主要在于外形骨力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以制胜。而此时的内劲之运用只能有助于拳势的收放之威力而已,在具体的攻防招法实施中其并发挥不了多大的制胜作用。虽然此时的内劲功夫尚稚嫩,不足以为之“拳”。但是,必须如法的运用之,才能使自身外形松灵空透,达到内清虚而外脱换的筑基之目的和效果;才能够修炼的内劲在体内独立存在而不改,才能够最终使内劲成为自身的无形法身道之体,而能达到拳道合一的大成之神拳神明的艺境,具备神化之功。拳家有论曰:“造乎神者,方称为法;化乎一者,始谓之拳”。此言中的“化乎一者”即自身的内劲必须经过法身德之体的懂劲之“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神知的阶段的修炼,才能达到“寂感随通”的先知先觉的神拳神明的艺境,即真一不二之无上境。这就是顺序。故前贤曰:“不能躐等”。
即曰形拳招熟,就在此时的骨力打法的修炼运用阶段,主要是手法中的九宫手法要精熟;步法中的五行步法要精熟;手法、步法的中枢之身法要精熟;手法、步法、身法的三法合一之施招用手、施手用招要精熟;内劲与拳势的攻防收放精熟的达到同步如一的艺境。能够在与人比武较技中时时处处体现出“捶捶要有骨力”的风格,时至此境,可谓之形拳招熟的第一阶段“骨力”的打法功夫过关了,就可以向第二阶段的筋发的攻防功夫艺境转法升华了。
【注释】
①、身法:有手法、身法、步法,三法中的小身法说;亦有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的大身法说。关于身法的调整之细节内容,可观读拙著《易经卷·无极太极篇·通用身法论》和《龙涎集·身弓的制作》
2、筋劲,又名筋发:
这仍然是从宋书铭先生所撰述的拳诀云:“全身五弓为筋发”一说中摘选而出。乃为形拳招熟中的第二个修炼的阶段。这从太极拳门的《太极拳全书·一身备五弓》一文的详细论述中可以清清楚楚的知道,其文中曰:
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臂为两张弓,双腿足为两张弓。五弓合一,即为全身内外的整体劲势。方能够“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能蓄能发,滔滔不绝。
身弓以腰为弓把,脐后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贯注,中定而不偏倚摇摆;放劲时命门穴(内的劲意)须往后撑(腰之外形体一定要往前顶),“暗门”(颈椎第一节)和尾闾骨为弓梢,上下对称,调节动度,加强其蓄吸之势(武式的身弓,以大椎为弓梢之一,较“暗门”的调节动度为小)。身弓备,则要不柔韧中定而下沉,上于“暗门”虚竖,大椎微微鼓起有上提之意(即拔背、气贴背的作用);下于尾闾骨前送而内劲有上翻之意。尾闾骨要前送,则无突臀之病;臀又要有上泛之意,则内劲自裆中上翻,经脊背至头顶而下,气落丹田,日久任督二脉自然接通。
手臂弓以肘为弓把,以意贯注于肘节,使沉着松静而有定向。手腕和项下锁骨为弓梢,弓梢必须固定,前后对称。手在松柔灵活(动变)中用“坐腕”来固定(掌根微微着力而下沉,腕节柔而不软谓之“坐腕”)。锁骨用意来固定,不使偏倚摇摆,锁骨管着两手的动向,锁骨的固定是两手固定的前提。
腿足弓以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梢。腿足弓备,则膝节有力而微前挺,胯骨松沉而后撑,足跟下沉而劲往上翻,腰腿之劲自然相顺相随。是谓“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相反相成,对拉匀称,自然能劲起脚跟,主宰于腰,通于脊背,形于手指。
五弓法以身弓法为主,手臂弓法腿足弓法为辅。是以腰为轴,上于两膊相系,下以两腿相随,(手起足自落,手落足要起,手足)上下相随,中间(身法)自然相随。每站一势(动变势势如此)五弓具备,(自然)形成八面支撑的蓄势。(攻防动变),源动腰脊,周身劲整,就能“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弧形走化,直线发劲,蓄发相变,滔滔不绝。功夫极深者,触处成圆,但依着何处即从何处放劲。
从这段论述五弓法的修炼、运用的核心内容来看,主要是强调了外形的周身一家的攻防功夫。而能如此的周身一家之攻防动变的关键,在于能够连接全身骨骼系统的十二经筋之系统的修炼运用。虽然一身备五弓的修炼、运用之内容论述得很详细了。但是为何如此而修炼,才能一身备五弓呢?似乎没有论透。这在古拳谱《易筋经·贯气诀·练形论》一文中有明确的论述,补之可以说明,录其文如下:
练形者,又名曰展筋脱骨。骨为枝干,支撑人身;筋以连骨,不致脱散。故骨在内而筋在外,两相依托。骨有三百六十五节①,筋有十二经络。练形之首务,筋骨为先,盖骨节不松活,筋道不舒长,欲屈而骨不能屈,欲伸而筋不能伸,往来牵扯,何以灵动捷便?练形之次序,先膊,次腿,次膊腿合练以练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