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访书、聚书、赏书,古代藏书家为何热衷于藏书?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喜爱收藏东西的兴趣爱好,有人喜欢收藏古玩、有人喜欢集邮、有人喜欢藏书……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古代的藏书。藏书这一兴趣爱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已经开始了藏书事业,但由于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缘由,当时的藏书规模较小。直至宋代,藏书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虽然许多史家认为宋代是一个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的一个朝代,但在文化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宋朝的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领域硕果累累。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藏书事业的大发展。到了清代,随着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文人士大夫们热衷于读书、嗜书如命,藏书也就成为每个文人心中的梦想,并自发起“藏君子之书”的文化运动。那么,古代藏书家为何如此热衷于藏书?藏书是怎样流传的?藏书究竟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
一、藏书家们的日常生活志趣
01.以书会友的访书乐趣
俗话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里有数不尽的知识、甚至荣华富贵、爱情和朋友。古代文人热衷于知识,常常嗜书如命,以书会友,将书当作灵魂之友,看书就像看望朋友,访书就如在结交新的朋友。他们对于书籍的渴求可谓如饥似渴,甚至高于生活,超越爱情,纵使花光所有的钱财,也要访书,访书成为古代藏书家的生活趣味。
宋代的郑樵便是古代藏书家的优秀代表。郑樵的父辈大都是读书人,因此,郑樵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文化的熏陶。但是好景不长,他的父亲因病逝世,从此家道中落,虽然生活困苦,但还是不愿放弃追寻知识和真理的渴求,为此,他和从兄郑厚一起收拾好东西,背上包袱,踏上了向有钱的藏书人家求书借读的旅程。
求书的过程必然艰辛,期间碰壁多次,也受到了不少的冷嘲热讽,但他依旧不放弃,并立下毕生读书治学的远大抱负。
在编撰《通志》这一巨著的时候,他为了获得编此书所要的知识,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白,郑樵再次踏上了访书的旅程。他游历名川大河、搜奇访古,一遇到有藏书的人家便如获至宝,必定向主人请求再次解读,只有将所有的书籍都读完了的时候才肯欣然离去。
正是郑樵博览各类民间藏书,并进行实地考察,才给《通志》的编撰打下坚实的史料基础,并得以流传后世。由此可见郑樵对知识和书籍的渴求以及访书的坚持不懈,古代的藏书家大多像郑樵一样,将访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旨趣,以书会友,以读为乐。
02.探求独特心灵格调的聚书雅趣
古代藏书家求得自己心爱的书后,便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用来藏书。古代文人聚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打造一个安静恬淡的独特心灵空间。藏书的地方在选址上并没有详细的规定。有的文人喜欢将藏书室选在山上或者水边,或是在繁华的市井之中,更有将其选在人烟稀少的荒郊野岭之中,这全然由藏书者本人所决定。
古代文人对藏书室的追求大概是“小”、“香”、“雅”。首先,藏书室不宜太大,小的藏书室冬暖夏凉,不冷不热,更有利于读书时内心的安静。大了反而显得有些空荡,且不利于查找和翻阅。例如,贵为天子的乾隆,他的藏书室也没有很大的规模,只有八平方米;
其次,藏书室要求香。古代没有诸如樟脑丸等防虫剂来防止书籍被蚊虫叮咬,文人常常在所藏书中夹放芸草以此保护书籍。此外,文人还会在藏书室点上檀香,类似我们今天的香薰。芬芳馥郁的檀香,加上扑面而来的书香,瞬间让人们神清气爽。再泡上一盏茶,在茶香的萦绕下捧书而读,想想都美妙;最后,文人对藏书阁还追求高雅,拒绝粗俗。恬静淡雅的藏书室更适合古代文人的气质。聚书藏于“小”而“香”、“雅”的藏书室,正体现了古代文人和藏书家追求独特的心灵格调。
古代文人喜欢吟诗,常常以诗明志、或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悟,在读书的时常常有感而发,写下许多文采斐然的藏书诗。这些文辞优美的藏书诗又体现了古代文人的高雅情趣。
03.不为功名利禄的赏书境界
古代文人热衷于藏书并非全是为了读书,而在于赏书。他们赏书常常不为功利性的目的,全在兴趣使然。文人赏书通常有三大功效。首先,在于校正书中的错误。古代的印书不像现代如此方便快捷,修改起来也比较方便。古代的书籍多由人工抄写和印刷,历时较久,出现的错误也比较多,文人在赏书的时候若是发现有错误便会对其勘误和校正。
其次,赏书还有修书的功效,许多文人在赏书的时候,常常有自己的想法,便会将自己的心得或感悟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修撰了一本新的书籍,例如北魏的李业兴就是在赏书的过程中对古代典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对其进行补治和添加题帖,而治成一书。
最后,赏书还有抄书的功劳。许多文人都热衷于抄古书,例如南宋的尤袤一到放假的时候就喜欢躲在房间的抄书,不管何人前来拜访均不接待。在古代,古书难求,且单本容易丢失,正是他们对古书的抄写才得以使众多优秀的古代典籍保存至今,共同铸造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
古代文人具有高雅的志趣,虽然他们自视清高,但是正是这种超凡脱俗的清高,以及不为功利的赏书雅趣,打造了一支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古代文人墨客和访书、聚书、赏书的高雅志向。由此可见,古代藏书家对书矢志不移的高尚追求,如此究竟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
二、文人藏书家可以享受藏书所带来的“红利”
01.藏书以交知己,丰富生活
古代文人虽然不以营利性质来藏书,但是藏书对于他们来说并非无利可图,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好处。我国古代主要为农耕社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重农轻商的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很低,常常受到鄙夷。但是古时的商人并未只有经商头脑,也有一些酷爱读书和藏书的商人,这些商人同时拥有藏书家和商人的双重角色。
这些身兼双重身份的商人,因热爱读书,又常常与那些同样热爱读书和藏书的官僚和文人趣味相投,常有交集和往来,如此便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打破原本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例如,身为商人的吴骞与官僚秦瀛便是在严格的社会阶级制度下,因书籍与其它相同的兴趣爱好而成为至交。他们常常互相拜访,经常在一起谈论书籍,互相分享。由此可见,古代文人藏书有助于结交到有相同志趣的知己,丰富日常的娱乐生活。
02.促进文化和书籍事业的发展
古代藏书家的互相来往,在书籍或知识上的相互交流有利于互相取长补短、增长见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助于推动文化和藏书业的发展。
再以吴骞为例,吴骞与秦瀛在因书结缘后往来密切,因吴骞擅长书画,秦瀛擅长作跋,因此他们的日常交流常常在书画题跋以及诗文上。吴骞经常在作完书画后邀请秦瀛为它作跋,他们的书画和跋都异常出彩,两者的强强结合,共同促进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发展。
03.培育文化风气,降低失业率
有宋一代,文化事业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官方大兴修书,士大夫更是热衷于藏书。古代私家藏书也经过漫长过程的积淀后,在文化高度繁荣的宋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相关记载,宋朝的藏书家高达七百多人,他们的藏书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欣欣向荣的藏书业在社会上营造了一股重知识文化的良好风气,同时也可以为科举失利的读书人提供一条新的出路。
不像现在的高考和事业单位的考试,古代人士要想当官大多走的科举的路子。但是胜负乃兵家常事,科举考试也是严酷的,很多人十年寒窗苦读换来的并非梦中的高官厚禄,而是名落孙山。这些在科场中失利的许多读书人的得益于藏书业的发展而进行一些与书籍、知识相关的工作,降低了社会的失业率。
三、结语
藏书业的发展带动了许多藏书楼的修建,涌现了许多诸如五桂楼、文渊阁、天一阁、文津阁等著名藏书楼,这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延绵数千年的藏书文化是我们珍贵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们在无形之中承担着弘扬知识、推动我国图书传播事业的重任,并且对于我国古代珍贵典籍的收藏、保护、以及校勘文献等方面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