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由于性格气质的原因,善于接近自然,体验自然。她内心的情感抽象、深细,养成一种别人所捉摸不到的意境生活。
宝玉怕落花被人践踏,把它们拾起来抖人池子里去。黛玉却以为这样顺水漂流出去,难保不污浊,不如把它葬入一个净土的花冢中去,使其逐渐化了,来得干净。
她能这样细腻地体会落花的命运,所以一听到别人唱起那“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感动得心痛神驰,眼中落泪,而顺口吟成“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名句。
黛玉虽然多愁善感,命运悲惨,但她的才气是不容忽视的,在众人中她的诗首屈一指。她的(咏菊)诗里说:“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她的《问菊》诗说“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病可相思?”“寒塘渡鹤影(史)。冷月葬花魂。(林)”。
这些诗句不但主观地寄托了黛玉自己的身世之感,也客观地把诗题刻画得极其深人美妙。黛玉的诗才是从她幽美绝俗的意境生活中所升华而来的。从黛玉的生活意识与文学修养上,作者使我们看到中国封建时代闺阁中优秀知识分子的风范。
黛玉的出身、身体状态、性格特征、生活环境以及她和宝玉的情感故事,无不渲染着一种悲剧的氛围。
茫茫尘海,生命瑟瑟于天地岑寂,缱绻深情从来万古难全,美到极致的生命必然就意味着一种注定的残缺。抑或,所有美的存在必定会成全一个错误,若深情一旦被辜负,必定: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花开生两面,深情佛魔间。世间轮回中,总是不断有为情所困的女子。秋来春去,谁怜曲院风荷,韶华白首,不过浮生一厥。
林黛玉在孤独的环境中成长,又匆匆地在孤独的环境中凋谢,正所谓“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正透露了在封建势力的包围中,具有叛逆思想的黛玉所遭受的精神上的苦难。
春去秋来四季倥偬,留不住又何必眷恋残红,红尘来去一场梦。
一部红楼,万艳同悲,黛玉之逝,忽觉人生一片苍凉,世间情事万般无奈,千般愁苦。时至如今,仍唯有黛玉最为令人心心念念,唏嘘感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