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是重庆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大都市的重要途径。为什么要建、如何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区”?10月18日,中铁二院重庆分公司副总工程师张奇瑞接受采访。
重庆打造 “轨道上的都市区”建设,基础何在?
张奇瑞:重庆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地理特征,中心城区“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和主城都市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镇格局,决定了重庆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较平原城市,重庆可供建设开发的土地资源更加有限和宝贵;复杂的地形地貌及地质环境导致城市交通建设资源紧缺、成本更高;山水阻隔,主城都市区各组团间的分工协作、产业功能分布碎片化等问题较突出。
从这个意义上讲,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是重庆主城都市区强核提能级、扩容提品质的有效路径,是缓解“大城市病”的有效手段,更是串联城市城镇组团、产业功能节点、优化区域分工协作的有效方式。
为什么此时要强调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
张奇瑞:从城市发展阶段看,重庆正处于由中心城区向主城都市区拓展的关键时期。
截至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1400平方公里,经济总量9822亿元……对照国内外超大城市发展历程,人口密度、建成区面积、经济密度均已达到由超大城市向都市圈转型发展的阈值。
截至2020年,主城都市区人口超过2100万,建成区面积4200平方公里,经济总量19243亿元,以不到全市35%的土地,集聚了全市65%以上的常住人口、近75%的常住城镇人口,完成了近80%的GDP、6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和70%以上的社零总额,已具备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共同作用下,主城都市区城市空间结构会进一步向大都市圈空间结构加速转变。
从交通建设进展看,重庆正处于由相对独立发展向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截至目前,主城都市区已投用铁路里程约1673公里,加上在建的渝昆、渝湘、渝万、成渝中线等高铁以及拟在“十四五”开工的渝西、渝宜、渝贵高铁,可实现主城新区城市高铁全覆盖;主城都市区已建成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8条、370公里,在建线路291公里,中心城区“环+放射型”运营网络基本形成,通达中心城区各城市组团,覆盖机场、高铁站、综合枢纽、商圈等重要功能节点。同时,1号线“尖璧段”通车实现了主城新区轨道交通“零”的突破,江跳线将于2022年建成通车,璧铜线已开工建设……
所以面对“两个时机”,重庆应抢抓机遇,将轨道建设与城市发展新阶段相契合,由构建对外大通道和缓解主城拥堵为主,向支撑主城都市区发展适度转变,让轨道交通发挥更大效益。
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张奇瑞:首先是加快构建“1小时通勤圈”,这是主城都市区一体发展的基础,能够有效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总体上是“分层布局、一体衔接、服务为本、优化升级”,集成铁路、轨道、公路、市政道路等多种交通方式,实现步行、公交、P+R等方式10分钟可达轨道站点,轨道平均在途时间不超过40分钟,实现主城都市区“1小时”轨道全覆盖,打造“门到门”的一小时通勤体系。
其次是加快完善“1小时经济圈”,依托轨道交通组织产业功能轴带,畅通主城都市区产业链供应链,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以轨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轨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举几个例子——
依托渝永(川)荣(昌)线打造智创产业延伸轴带,串联重庆高新区、璧山高新区、永川高新区、荣昌高新区4个国家级高新区,与贯通中心城区智创轴带的城轨快线15号线贯通运营,打造体系完备的智创产业发展走廊。
依托南川线打造旅游发展轴带,串联重庆东站、东温泉镇、太平场镇、大观镇、黎香湖镇,至南川城区,延伸至金佛山,全面盘活沿线旅游资源,打造颇具特色的旅游经济发展走廊。
依托綦江线打造对外经贸与物流发展轴带,串联重庆公路物流基地、綦江西部陆海新通道综合服务区、綦万创新经济走廊、重庆(万盛)内陆无水港,形成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对外经贸与物流发展廊道。
依托大足线,进一步擦亮重庆唯一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旅游品牌。
从这些依托城轨快线的产业功能轴带可以看到,“1小时经济圈”将有利于构建产业协同联动和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国内首个高速铁路TOD“站城一体化”项目金沙天街。(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供图)
其三是加快建设“1日生活圈”,这是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重要抓手。总体上,加强交通、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的复合,把轨道场站打造为新的交通中心、生活中心、商业中心和居住中心。
具体来说,一是以轨道交通网为主骨架,形成由轨道交通走廊连通就业、居住、休闲等功能的城市活力带,提供“一站式”生活体验;二是有效引导居民出行向轨道交通转移,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三是凸显以轨道站点为核心的集约紧凑开发体系,引导城市有机疏散,从而优化城市空间,塑造城市形态;四是站点周边开发向租赁住房、中小户型、长租公寓等倾斜,明确建设规模、户型比例等,一定程度上解决“新市民”的住房问题。
如何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呢?
张奇瑞:首先是加快“米”字型高铁建设,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包括:提升沿江东西向通道能力,建设成渝中线、渝万、成达万高铁及渝宜、渝绵高铁建设,形成高标准沿江高铁主通道;加快西部地区南北向通道贯通进程,提速建设郑万、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渝昆高铁及渝西、黔江至吉首、渝贵、兰渝、重庆至桂林等高铁,打通京昆、包(银)海、兰(西)广及厦渝高铁主通道;推动高铁主通道延伸拓展,建设万州至黔江等区域连接线,扩大高铁覆盖范围和惠及面。
其二是加快城际铁路建设,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包括:推动重庆至广安(达州)、自贡(雅安)等城际铁路建设,强化与川东北、川南经济区的联系;推动重庆至铜仁、毕节等城际铁路建设,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黔东北、黔西北的辐射带动。
其三是加快城轨快线建设,完善主城都市区轨道交通体系。包括:中心城区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加快推动15号线、27号线等建设,整体提升轨道交通效率;同城化发展先行区以一体化为核心,加快建设璧铜线、江跳线及南川线、长寿-涪陵线,全面融入中心城区通勤网络;重要战略支点城市以“内联外引”为核心,加快建设渝合线及永川-荣昌线、綦江线等,强化辐射带动能力;桥头堡城市以“有机缝合”为核心,推动潼南线、大足线等建设,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崛起。
其四是加快城市轨道建设,助力中心城区品质提升。包括:在既有及在建轨道交通基础上,按照“中心加密、两槽提速、两翼联通、外围辐射”思路,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开展中远期轨道交通线路前期研究,做好项目储备,保障我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其五是推动“四网融合”发展,形成资源整合、运营高效的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包括:提升协同运输效率,推进城轨快线与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标准融合、跨线运营,提升直联直通水平;提升一体化管理水平,推进“四网”一体化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实现“无缝化”衔接;推进关键设施设备统一标准、互相兼容,推动多制式车辆基地、综合维修、运营控制等资源整合共享,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体制机制有效协同。推进“四网”票制协同,实现一票全网通;推进安检互信,实现不同交通方式换乘旅客安检相互信任,提高旅客换乘效率,方便旅客出行。
重庆交通新进展:
轨道15号线二期开建,沿途设11车站!
15号线是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线网中贯通三大槽谷北部的东西向骨干线路,也是 重庆第➀条城轨快线。 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二期已于近期动工开建啦,计划2026年12月底建成!
15号线二期工程 起于曾家站,经大学城中路站、大学城南站、陈家桥站、大学城北一路站、张家湾站、物流园北站、井口站、礼学路站、金山寺站、欢乐谷站,终点为15号线一期的九曲河东站 (站名以市级相关部门公布为准)。
15号线二期工程全线与10条轨道交通线路进行换乘,涉及换乘车站9座▼
此外,15号线二期还将 推进TOD综合开发,对 曾家站、陈家桥站、张家湾车辆基地、礼学路 等具备开发条件的轨道场站,通过场站周边开发,强化交通无缝衔接,实现站城一体化融合发展。
4号线二期
截至目前,重庆轨道4号线二期全线15座车站已全部封顶,7个盾构区间全部贯通,正线68.7公里轨道铺设全部完成,机电安装及车站装饰装修工作全面展开,预计11月实现全线电通。
预计建成时间:4号线二期工程预计2022年建成通车。
24号线一期
24号线一期工程鹿角车辆段出入段线施工通道已正式开工,标志着该工程建设有了新进展。
24号线一期工程起于巴南区鹿角北站,经重庆东站、迎龙站止于南岸区广阳湾站,全长18.9公里,设车站12座。
预计建成时间:2026年9月试运行,2026年12月前通车运营。
5号线北延伸段
9月29日,重庆地铁5号线北延伸段土建1标项目园博中心站-玉河沟站区间(简称园玉区间)顺利完成双线贯通。
地铁5号线北延伸段工程线路全长8.64公里,线路横跨两江新区及渝北区,建成后将与5号线一期工程形成串联大渡口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渝中区、江北区、两江新区、渝北区的南北向骨干通道。
预计建成时间:5号线北延伸段预计2022年通车。
10号线二期
地铁10号线二期兰花路站至南湖站区间左线隧道顺利贯通。
10号线二期起于南岸区兰花路站,止于江北区鲤鱼池站,全长约10公里,设车站8座。该线路建成通车后,将有效分流3号线南北向客流,缓解江北、南岸与渝中半岛之间的跨江交通压力,进一步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格局。
预计建成时间:计划于2022年建成通车。
重庆交通“起飞”!还有这些好消息!
9月26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性、标志性、示范性重大项目——设计时速350公里的 成渝中线高铁启动建设,未来两地间将实现高铁50分钟通达;
合川至长寿高速即将建成通车, 重庆主城都市区将进入“三环时代”;
渝西高铁各项准备正加快推进,有望年内开建...
重庆计划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重庆市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约24万公里。
预计在未来形成 123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1小时交通圈”,市域2小时畅行,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间实现1小时通达,毗邻城市实现1小时可达。
重庆市域高铁全覆盖,实现2小时畅行。
主城都市区轨道交通全覆盖,实现1小时通勤。
主城都市区至周边主要城市高铁、城际铁路全覆盖,实现1小时可达。
城区15分钟上高速公路、20分钟上铁路、60分钟到机场,城区到乡镇60分钟内可达。
“2小时重庆”建设
10月12日,在重庆交通强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一批重磅文件出台——《重庆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35年)》《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支持交通强市建设若干政策措施》。一系列重磅文件,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市画好了线路图,全面开启“2小时重庆”建设新征程。
定位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深居内陆腹地的重庆,不断迎来交通建设的重大利好。国务院先后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全国交通的4个极,建设面向世界的4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这一新定位,对重庆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对未来重庆综合立体交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重庆交通大学教授、重庆市政府参事许茂增表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三者是一套组合拳,借此打通一点,即可激活一片,畅通八方,实现稳定、扩大和提升多个产业链。
重庆交通强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提出,一方面,重庆要推进交通运输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实现“人优其行、货畅其流”,全面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也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内在要求。
路径
重点推动“5个强”
目标已定,如何实现?重庆将重点推动“5个强”:
强通道,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统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铁公水空四式联运,加快构建“4向3轴6廊”重庆综合立体交通网对外运输大通道,全面畅通出海、出境大通道,构建“四极”联通的交通主轴,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联系,支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形成贯通东中西、覆盖海陆空、连接海内外的对外交通格局,推动重庆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区两群”交通互联互通,加快构建“1带1圈 2射4联”市域交通主骨架,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现代化、多层次、广覆盖的一体化交通网,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1小时交通圈”。
强枢纽,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以共建通达全球、衔接高效、功能完善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建成国家综合性铁路枢纽、国家公路运输枢纽、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形成“1+1+6+22”的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坚持“站城一体”“港城一体”,推动临港经济、临空经济、临站经济繁荣发展,高质量打造枢纽港城市功能新名片,推动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
强网络,提升协调联动发展水平
加快建设“四网融合”的铁路网,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
加快建设覆盖广泛的公路网,形成现代公路体系;
加快建设通江达海的水运网,加快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
加快建设辐射全球的世界级机场群,推动形成“市内双枢纽协调、成渝四大机场联动”的机场格局,全力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
到2035年,全市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约24万公里!
强产业,推动交通多元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交通+”产业,推进交通与物流、交通与旅游、交通与装备制造等融合发展。
统筹做好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文章,发展港航物流、高铁快运、航空物流。强化交通网“快进漫游”功能,支持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度假休闲旅游、自驾游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好特色交通线路。
聚焦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运装备、航空器等产业,加快建设高质量现代化交通产业链,做大做强交通运输产业集群。
强治理,全力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坚持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协作,深入推进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突出改革引领,强化一体化管理,加强共享出行、无人驾驶等新业态法规政策标准研究。注重科技赋能,加强新技术应用,建设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慧机场、智慧枢纽。
出发
全面开启“2小时重庆”建设
毫无疑问,重庆交通建设正按下“快进键”。
“十四五’是交通强市建设极为关键的五年,是决定性、决战性的五年。”市交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将加快实施一批战略性、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交通项目,努力完成投资5000亿元,加快形成“高铁千公里、港航万吨级、机场双枢纽、县县联高速、组组硬化路”的发展格局,全面开启“2小时重庆”建设新征程。
铁路方面
加快建设郑万、渝湘、渝昆、渝万、成达万等5条高铁827公里,力争新开工成渝中线、渝西、渝宜等6条高铁790公里,全市铁路营业里程超过3100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到1370公里,基本实现高铁1小时成渝双核、2小时市域城市至中心城区、6小时北上广通达。
积极谋划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提速实施“850+”轨道交通成网计划。统筹推进铁路出海出境货运通道布局,强化铁路进园区、进港区,打通货运“最后一公里”。
公路方面
加快建设“三环十八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新开工成渝高速加宽、大竹至垫江至丰都至武隆等高速公路1000公里,建成铜梁至安岳、梁平至开江、巫溪至镇坪等高速公路12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600公里,省际出口通道达到32个。
力争先期启动实施中心城区东向至长寿至开州、南向至江津至綦江至万盛、西向至永川至荣昌、北向至北碚至合川等4条非收费公路快速物流通道440公里,实现中心城区至主城新区东南西北四向均有非收费快速物流通道连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水运方面
积极争取国家尽早启动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完成长江干线朝天门至涪陵段、嘉陵江草街库尾段、乌江白马至彭水段、渠江重庆段等航道整治,改善千吨级航道500公里,三级及以上航道实际达标里程达到1200公里,加快形成“一干两支六线”航道网络。
加快推进“三枢纽五重点八支点”港口体系建设,新增港口货物吞吐能力3000万吨,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2.4亿吨。推动组建长江上游港口联盟,形成分工协作的航运体系,基本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
民航方面
加快建设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开工建设重庆新机场,推动形成“市内双枢纽协同、成渝四大机场联动”的世界级机场群。完成万州五桥、黔江武陵山机场改扩建,开工建设一批通用机场。全市民航运输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8000万人次/年,年货邮吞吐能力达到120万吨,实现干线机场、支线机场、通用机场联动发展。
干字当头、实字当先,画好路线图、制定时间表。到2035年,重庆基本建成交通强市,基本形成“123出行交通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1小时交通圈”,市域2小时畅行,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现代化水平居全国前列,交通产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图文来源:上游新闻两江观察、华龙网、重庆发布
本文为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