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寿县地名文化透析

0
分享至

点击蓝字·关注江西地名研究

[摘要]寿县地名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其中凝结着寿县深厚的人文积淀。文章主要针对寿县地名文化进行尝试性探索,试图挖掘出寿县地名中丰富的文化底蕴,包括地名中反映的寿县人的宗族文化、历史事件、民间文化、宗教信仰、经济生活等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保护与开发地名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关键词]寿县;地名文化;文化遗产

地名是人们对特定方位、范围、形态特征的地理实体给予的约定俗成的文字代号,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它属于词汇中的专名,它的形成有着语言学的理据。地名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因此还有着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对地名文化的挖掘研究和保护,已经引广泛关注。联合国第五、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提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中国地名研究所所长刘保全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地名能够体现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是人们窥探区域文化内涵的重要指针,即地名文化。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探讨笔者的家乡——安徽省寿县地名的文化内涵。

地名是一种复杂的地域文化现象,它往往带有强烈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各地各社会的文化类型可能会不断变化,慢慢由独立到融合,不过,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可能会因为文化的融合而失去其独特性,但是,地名却世代相传,变化极小,地名的这种较强的惰性决定了地名能较完整地保留某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说地名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因为地名的形成或一个地方的命名,往往真实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语言文化,同时也反映出该民族的心态和风俗等。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这样的话,地名考察实在是令人神往的语言学研究工作之一,因为地名本身就是词汇的组成部分,并且地名往往能提供重要的证据来补充并证实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观点。寿县地名也是如此,它的由来、发展和变化,也反映出了寿县的社会文化风貌,体现出寿县社会的文化心态和民间习俗等。下面就以寿县地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其文化意蕴。

1、姓氏地名反映出的寿县人的宗族文化

以姓氏、人名命名在全国各地是一个普遍现象,地名中的姓氏是地名文化的一个反映。地名以姓氏命名是有历史渊源的。在古代姓与氏是有区别的。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我国的姓氏制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姓的产生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个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及居住地形成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些,这是由于同一母系血缘的氏族,随着人口增加,同一母系的人口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他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进入夏、商、周,姓氏又带上了浓厚的阶段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阶级赐封而得的。一般人是没有姓氏的。姓氏本来有别,战国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渐渐以“氏”为“姓”,姓氏开始通用。秦统一以后庶人也开始有姓了,到了宋代出现了大量自发组织的父系血统宗族的共同体。宋代勃兴宗法制,姓在实行的范围上更多地表现了下层的民间特征,所以几乎居住在乡间的每个平民百姓都被划归到各个宗族的宗族共同体中,自此乡村多聚族而居。这样姓与氏的地名也随之出现。

在寿县地名中以姓氏命名的比较多。如:以“张”姓命名的地名有:张罗、张坝、张祠、张郢、张圩、张庙、张岗、张湾等。以“李”姓命名的地名有:李桥、李祠、李郢、李圩、李庵、李台等。其它以姓氏命名地名有:顾楼、袁楼、胡楼、王楼、余埠、罗埠、郑埠、马集、王集、余集、石集、上岗、洪岗、郑岗、古岗、关岗、赵岗、傅岗、联岗、郝岗、樊岗、张岗、欧岗、顾岗、梁岗等。由此可以看出寿县的汉人社会期也是一种重宗族的社会,皇帝视天下为王土,老百姓自然把本宗族的居住地当作本族的乐土。寿县人的宗族观念很深,通常是聚族而居,这样很自然地形成一个同姓村落,于是这些村落名称便以聚居的宗族大姓命名。

2、反映历史事件和民间逸事

寿县历史上许多重大的事件在其地名用语里都有所体现。有些地名不仅反映历史史实,还反映地名的历史变迁。如以“郢子”作通名的地名系列:老郢、姚郢、涂郢、涂家大郢、涂家小郢、吴郢等,什么是“郢”呢?为什么要叫“郢子”?这得从寿县的历史讲起,据《史记》记载:楚考列王22年时,自陈迁都到寿春,称都城叫“郢”。楚国延续四代国王,最后,楚国军民败于秦,血流成河。亡国恨、民族仇,楚国人民铭记心间,为了不忘国耻,楚国人民把自己住的村落该称“郢”,遂沿袭至今。

又如留犊池巷,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有个寿春令叫时苗,他为官清廉,上任时是坐牛车来的。任职一年多,要离开这里时母牛生下一个小牛犊,他临走时,执意留下了牛犊,他说他来时并没有牛犊,这牛犊是吃了寿春的水草长大的,应该属于寿春的老百姓。当时送行的老百姓感激涕零。

3、地名所反映的寿县民间文化

寿县的民间故事很丰富。民间文学是在人民中间长期流传,经过许多人加工的文学形式,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人民的是非观、价值观,凝结了人民的爱与憎,最重要的则是表现着鲜明的道德观念。寿县的民间故事中有一小类是地名故事。地名故事的出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有地名,而后按照地名的命名意义结合该地的风光景物编造出故事来;另一种是先有传说,而后产生一连串地名,这些地名便和传说联系在一起。地名故事表面上似乎是用来解释地名的来历的,其实是我们的先人以地名为题材来创作的民间文学。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能在天上飞,能在水中游,呼风唤雨皆其所能,后又成为皇帝的象征,中华民族号称“龙的传人”。龙可以视为中国各民族共有的图腾,因而地名常和龙联系起来,在寿县地名中有龙湾、黑龙、青龙等。这里关于龙的传说很多,据考古资料介绍,寿县古城是楚国郢都的西北部分,这里被称为“筛子地”,无论城内雨水多大,城外水位多高,城里都无积水无涝灾。当然我们现在明白这里面有精密的科学计算,包括涵洞的设计等等。但在我们家乡民间一直传说这城墙就是一条活龙!一条青龙因为触犯天条,被罚受伤,落在寿春城外,这里的老百姓很善良,看着遍体鳞伤的龙,天天往龙身上泼水,并且喂他食物,后来龙渐渐地养好了伤,很感动,一直没有返回天庭,就用它长长的身体拢在城外,从此,再大的洪水也进不了城。

还有安丰塘和戈家店命名故事在我们家乡广为流传,传说安丰塘原来是一座城池,后来因为东海里一条幼龙在大风大雨中摔在安丰城,身负重伤,动弹不得,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城里老百姓抢着吃了龙肉。龙王丢了幼子很着急,派人到人间寻找,派去的人很快就查出是安丰城的人吃了龙肉。并且在调查中发现有个叫李直的一家人没吃,问他原因,李直说看着小龙两眼望着天空很可怜,不忍心吃他。于是龙王在惩罚那些狠心的人时就暗示李直一家在洪水来临之前搬家。洪水眼看就要来了,李直一家走得很匆忙,刚出城北门,就把铁锅摔碎了,很快安丰城就变成了一片汪洋,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安丰塘,李直打碎锅的地方,人们叫它“锅砸店”,方言读音与戈家店谐音。

寿县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民间散落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而地名便是蕴涵这些文化资源的载体之一。

4、寿县地名所反映的宗教信仰

寿县通用地名中有大量的以宗教的建筑名称或词语为通名的,这种类型的地名有的就是名副其实的宗教建筑,如报恩寺、福音堂、四顶山帝母宫,而更多宗教词语地名范围内并没有现存的宗教实体建筑,如观音、汪庙、杨庙、曹庙、周庙、高庙、将庙、合庙、柏庙、尚庙、马庙等。有的村直接命名为清真。以祠命名的寿县地名也有不少,如朱祠、薛祠、姚祠等。由此可见寿县的宗教文化是一种兼融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无论不同教派的教义本身如何。在寿县甚至出现几种教派可以共处一室。如四顶山帝母宫,也称四顶山奶奶庙,庙里供奉的不仅仅是佛教或是道教,也有伊斯兰教的的各路神仙,甚至还有关羽像,所以除了封建迷信的因素外,这里确实可以看出寿县人对宗教文化的态度。

5、再现出历史上的经济生活

经济的发展是居民点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反过来说,地名又记录着该地经济的发展,反映过去的商业活动情况。旧时人们聚居的地方本身就是小商品经济颇为活跃的地方。众多的店铺、繁荣的手工业作坊曾经在城镇中大量出现,但是大多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销声匿迹了,现在如果再想研究当时的经济状况的话,再也看不到那些店铺作坊了,代之而起的可能是一片荒丘或高楼大厦,但是地名却给后人留下了一张旧时城镇或乡村的工商业和手工业浓缩画。地名中的“集”、“市”、“店”、“铺”等,即为此种情况的反映。寿县地名也具有这种特征,寿县地名以“××集”、“××店”命名的较多,如余集、石集、小集、回店、北新店、马店、陶店、康店、蔡店、大店等。

地名也可以反映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如糖坊、油坊、皮店等。从这些地名中可以看出手工作坊式经济在寿县历史上曾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油既用于食用,也用于照明,旧时的寿县油坊星罗棋布,相应的以油坊命名的也较多。从中可以看出早期的寿县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经济结构较为单调,这些地名反映的均为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配套设施,但也仿佛可以从中看出寿县先辈们在作坊里辛勤劳作的身影。同时糖坊等也显示了寿县人民的饮食结构、服饰等方面的特点。

6、其他

历史上战乱、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很大的危害,人民不胜其苦。人们期望社会安定和平,希望过上和和顺顺、安居乐业的日子,期望本地百业兴隆、生活富裕,如永乐等,这些美好愿望在地名中有明显的反映。

同时,寿县地名反映人们的社会意识,有些还带有政治色彩,往往渗透着强烈的时代色彩。不同时代的地名,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意识,寿县地名也具有这种特征,尤其是建国后的一个时期,胜利、团结、旭光、前进、红旗、勇敢、爱国、建设、精神、光明等地名也大量产生。

地名是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地名系统浓缩着这个地域的各个阶段的历史风貌,呈现着这一区域特有的文化景观。本文对寿县地名研究即在于从地名的角度揭示寿县文化发展有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一些特质,这属于社会语言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必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地名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不单是为人们指向认路的文字符号,且汇聚着人类智慧与情感,是浓缩着一段人文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县地名文化是社会各个阶段的经济和政治观念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又对经济和政治具有反作用,反映了寿县地区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也反映了寿县人内心的愿望、观念,折射出了寿县人浓浓的宗教情结和朴实的审美取向。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自古以来,名胜古迹如散金碎玉遍布境内,著名的有古城池、城墙、孔庙、报恩寺、四顶山奶奶庙等,均为辉煌灿烂的寿县古代文明的见证;另外,寿县民间流传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传说,所以又有许多地名来源于此。这些地名蕴涵着丰厚的文化积淀,而我们建国以来一直比较忽视人文系统的保护与挖掘,这既阻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寿县旅游经济发展。针对这种情况,现在对于寿县地名的梳理就显得尤为必要。

寿县地名的研究目前尚属一片空白,可资利用的现成资料很少,本人也只是在这一尚未引人注意的处女地上作了一个尝试性的探索,所言还较为肤浅,也可能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确切甚至错误的地方,希望能有专家学者给予指正。要想更好地发挥地名的作用,怎么利用寿县地名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当地旅游事业服务,是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这需要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和加入。

文章作者:张爱萍

文章来源:《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选稿:耿曈

编辑:吴雪菲

校对:徐省之

责任编辑:张纯瑜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江西地名研究
江西地名研究
分享地名研究信息、行业资讯。
2186文章数 24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