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北伐是诸葛亮遗志,诸葛瞻反对姜维北伐,也是诸葛亮遗志。
诸葛亮遗志:可控的北伐诸葛亮的遗志是可控的北伐。
为了保持蜀汉稳定,诸葛亮对身后的权力结构,作了2点调整。
1、军权、政权分离。
诸葛亮本人是极为特殊的。
在刘备死后,他军政权一把抓,成了蜀汉实际上的领导人,他的丞相府成了蜀汉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这样的“权臣”格局,当然是不可能长久的。
当初刘禅年幼,诸葛亮以相父之名操办一切还说得通,现在后主成年了,怎么可能再让人操办一切呢?
因此,诸葛亮死后,掌军事、掌政治的职位分开。
所以,武侯遗志,没有人有资格单独继承,必须是由蒋琬、费祎、姜维等人共同继承。
2、“政指挥枪”。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论》
姜维等武人,都要服从蒋琬、费祎这种政治人物的统一调度。
蒋琬、费祎等人根据政治需要、经济条件,做出统一安排。北伐的阶段性目标、时间、规模,都需要服从这个统一安排。
这样的北伐,才是可控的,即便无法取胜,也不至于伤国本的。
失控的北伐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保持了对北伐的控制。
这段时间,北伐的规模、方向、时机,都是蒋琬、费祎统一安排的。
费祎时期,姜维用兵规模常不满万,战役目标也非常有限。
这段时间的3次北伐,有的小有盈余,有的虽然无功而返,但也损耗不大。
可是,费祎死后,蜀汉无人可以压制姜维,北伐渐渐失控。
姜维是一个纯粹的军事人才,他没有参与政治、经济工作,打起仗来多从单纯的军事角度考虑,不太顾及国内政治、经济情况。
北伐规模,越打越大,北伐频次,越打越高。
仅仅在255年、256年两年,姜维就进行了3次数万人的大规模北伐。
其中,段谷之战,蜀军星散流离,精锐损失惨重,成为夷陵之后后损失最大的一战。
与此同时,随着魏国在关中、陇右地区经济的恢复,双方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姜维即使取得大胜,也难以获得太大实际利益。
可以说,姜维北伐,不但已经无利可图,而且耗费国力巨大。
因此,姜维北伐已经不得人心。
诸葛亮北伐时,也就只有谯周这种本地派反对。姜维北伐,遭到了本地大族、文官集团,甚至连廖化、张翼等武将都集体反对!
这样的北伐,当然要想办法重新控制住!
这样的姜维,当然要控制住!
诸葛瞻的立场261年,34岁的诸葛瞻与董厥一起执掌尚书台事务,统领国事。
“政指挥强”的的重任,落到了诸葛瞻们身上。
制止姜维这种失控的北伐,成为诸葛瞻的首要工作。
此时,蜀汉朝廷主要有三股较强的势力。
宦官黄皓、武人姜维、文臣诸葛瞻。(东州派、益州派虽然经济实力雄厚,但在蜀汉朝政权力体系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诸葛瞻、董厥,与黄皓结盟,一起行动,准备撤掉姜维,换成阎宇。
结果,姜维到沓中避祸屯田去了。汉中空虚,蜀汉危险了!
制约姜维的任务,还是没有完成!
“中毒”的姜维,“毒死”了蜀国姜维中了攻势思想“毒素”。
姜维把汉中防御体系,也改装成了“攻势型”。
他认为阻敌于国门之外,即便能自守,也无法歼敌,遂“聚兵敛谷”,企图采取“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思路。
以当时魏蜀国力差距,这样“开放式”的对赌,无异于自杀。
蜀国灭亡之门开启了!
诸葛瞻临死前叹息:“我既不能除掉黄皓,又不能制约姜维,打仗也打不好,该死!”
诸葛瞻仗打得不好,但临终前的这声叹息,还是有见地的!
激进策略,还是保守策略,目的都要“强大自己,削弱对手”。
如果违背了这个目的,不管你的策略“继承了谁”,都是应该被制止的。
姜维的北伐,对对手的打击非常有限,对自己的消耗极大,已经是一场失控的游戏,已经为任何“国策”所不容。
因此,诸葛瞻们反对的,不是什么北伐国策,而是失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