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们家最值钱的东西是什么?”“一张全国粮票。”
在杭州市钱塘区下沙街道居民陈先生家里,有一张他珍藏许久的粮票。作为上世纪50年代末到85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票凭证,粮票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扮演着重要角色。时至今日,它已然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收藏者的新宠,更成为了几代人的岁月印记。
“我这张粮票的价值不在收藏而在故事”。陈先生拿着手中的这张写着“1966年”、“叁市斤”、“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全国通用粮票”字样,大小类似半张动车票,有水印图案的墨绿色粮票,经常给孩子讲起它的故事。
“那时候物资都很匮乏,各种票证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票证,如果需要买米面油,必须出示粮票才成。”粮票分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全国粮票是在全国哪个省都能用,使用范围广,通常那个时候出差到外地时,可以不受当地的粮票限制使用;而地方粮票通常有省内粮票或市内粮票,它们只能在省、市内使用,受地区局限。那时候,一张全国粮票比地方粮票更稀奇。“若是得到一张全国粮票就像得到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用的。”
后来,有人把粮票形容为“吃饭的护照”。
陈先生的父母出生于1962年,那个时候正是计划经济,粮食是统购统销物资,非农人口凭票购粮吃饭,农业人口只能由生产队按照工分值分粮吃饭。除了买米要用粮票,买其他的也需要糖票,油票,花生票,副食票,布票等等各种票证。
后来,到了70年代,人们只能通过劳动赚取工分换粮票。“我的父母赶上了第二次大围垦,那个时候苦啊,10多岁的年纪就要学着大人去围垦,围垦挑泥非常辛苦,赚取到工分却很开心。他们放学回来还先要割草喂羊,可那个时候肚子总是吃不饱。”那个时候,在村里的各个墙上,到处都是标语,计划用粮,节约用粮,粮食是宝中之宝。
到了1984,此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各类商品开始供应充足,越来越多的票证退出历史舞台。1992年后,粮食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节节高”,粮油及其制成品在超市到处有购,风行了40多年的粮票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陈先生就是在那个时候收藏了这张粮票。
从吃不饱到吃得好,从凭票买粮到逛街随便买食品,一张小小的粮票,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大变迁。
“我父母一辈吃了很多苦,过了太久吃不饱饭的日子,他们便从小教育我,国家越强大越要爱惜粮食。“在父母的影响下,尽管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节约粮食依旧是陈家人铁打的“家规”。如今,陈先生时常会和孩子们讲粮食的故事,并拿出珍藏多年的全国粮票给他们看,让她们从小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记者 徐红燕 通讯员 陈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