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小区很大,也很老。连迎面吹来的风,都比新街口更萧瑟。
从大桥公园、宝塔桥东街,一路晃荡到金燕路。
走过了南堡新寓、燕江园小区、金陵一村到金陵新九村的城北烟火,亦目睹着从滨江幼儿园到滨江中学的工业风青春。
而每当金陵秋风起,心就又被填满。
守旧的人,守在金陵小区。
/ 金陵小区,慢慢走 /
或许是因为在时光里轮转了太多年,这里的一切都已无比融洽。
每当早起上班上学的人群散去,金陵村就又到了一天中最缓慢的时刻。
挑着竹篮的摊贩,百无聊赖地闲坐在路旁。佛手三元一个,菱角三元一斤,来去都是老面孔,一挑就是半晌。
缝纫机就摆在路边,围着的老头老太比等待剪裁的旧衣服还要多。
这里更像是每日按时出现的大型社交场。安静又日常,不动声色地将偌大的金陵小区,连接成小小的熟人宇宙。
而抬眼望去,不远处的橙红色巨型龙门吊依旧静静矗立。如同一个巨大沉默物,日复一日地守着这片陈旧土地。
和南湖新村、莫愁新寓、雨花新村、秦虹小区一样,作为从80年代走过来的老小区,金陵小区在漫长的时光流转中亦养成了独有的气性。
一边是发灰的白,一边是旧日的黄。盖于不同年代的房子,融合出格外和谐的市井表情。
简单、朴实、坦荡,落落大方。连南京的秋风吹到这里,都意外地演绎出不同于市中心的开阔与干净。
当年,由回城知青、下关改造的居民组成了金陵小区的第一批住户。紧接着是铁路局、肉联厂、金陵船厂,合围出了一个朴素又热烈的年代。
在金陵小区,对长江大桥的感情,似乎远不如对桥下耗油串的热爱那样分明。而一旦翻开旧日影集,却总能寻到一两张以桥头堡为背景的家庭合影。
南堡公园里踢球散步,江堤下搭芦苇房子。
公园虽然有直达梯,但爬上爬下却成了精力旺盛的小孩们的最大乐趣。
南堡公园门口,最开心的就是坐上公交车,跟着大人去“城里”。15路和38路,从城郊驶向繁华,成了金陵小区、燕江路、以及上元门附近一代人的共同回忆。
一直到一号线通车、公交改线之前,老金陵小区人都以为,每天坐着熟悉的线路上下班的日子,会持续很久很久。
大桥边上,是建于1990年的滨江中学。2006年,原来的大桥铁中与金陵船厂中学并入滨江中学。
红色的教学楼外墙在秋日里分外亮眼,但也总有人记得,它曾经蓝黄相间的模样。
五村门前,金陵小区社区菜市场的门头似乎没怎么变。
而同样没变的,是年年月月灵活穿梭在菜场里的大爷大妈。
天气好的日子,老人们围坐在自家楼下聊天。不知会否有人,偶然回忆起当年又一村面馆的阳春面和小笼包,暗地里咂了咂嘴。
再看门前乘了二十多年荫凉的那棵梧桐,如今早已枝繁叶茂。
/ 守着那些老味道 /
你不能问金陵小区的人,为何二十多年如一日地守在这里。分明是时间太快,一溜烟就过去。
毕竟闲来无事下楼吃个汤包、huai碗面,再晃去老朋友门前唠会嗑的惬意,怎么过得够?
滨江小学对面的不言中汤包,在这七八年间逐渐占据了金陵小区人的味蕾高地。
秋风吹起之时,来吃一笼季节特供的蟹黄汤包,也成了不少人的秋日仪式感。
汤底带着蟹黄独有的鲜香,没有一个大闸蟹爱好者舍得错过。
据说每逢秋天,老板就把家里亲戚都喊来剥蟹黄,这成了“汤包世家”不变的传统。
我们来的那个下午,滨江小学的操场正好在做广播体操。
边吃汤包,边听着对面的热闹,意识到原来生机勃勃的烟火气,真的能让生活一下饱满起来。
狄记面馆藏在特别隐蔽的角落里,大概是只有土著才能找到的宝藏店铺。
干挑面和牛肉面是一绝。老板的汤头调得好,牛肉炖得软烂入味。下班后huai一碗面,一天的疲惫瞬间消解。
旁边的豆花香,暗地里开了十七八年。
若是有金陵小区的朋友带你去吃,那肯定吃的不只是那一口“豆花香”,更是这么多年陪伴长大的情怀。
而开了整整26年的新缘蛋糕,却渐渐被遗落在时间里。老旧的款式和口味,迅速把你的记忆拉回往昔。
时间从不停止向前,但似乎总有人决定中途留下来。
到了下午四点左右,滨江小学门前的那条路,渐渐热闹起来。
摊贩聚集、油锅开火、新炸的馓子摆至路边……放学的小孩,边吃包子边和妈妈说今天学校的见闻。
下一刻,胖子鱿鱼的小车在一片热闹中忽而进场,金陵小区今日份烟火气又添一分。
还有人们吃惯了的富春砂锅、张林烧烤、冯陈烧饼……时光轮转间,口味好像一直没变。
——就这样,在金陵小区,人们偶尔怀念过去,然后继续创造回忆。
摄影 / 周董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