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国学神棍们不想让你读到的中国史

0
分享至

几个月前我向学生们推荐了谌旭彬老师的《秦制两千年》。这本书虽然通俗易懂,但大量读者仍受限于一些基本概念的缺失,而未能实现最高效率的吸收与思辨。故而我通过视频号公开课的方式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和「中国古代税收制度」这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做了个极简的科普。

我自己的国史研究功底比起燕园史学的同门,薄弱得不堪直视。然而我自认为有能力做好「对中国史认识的启蒙与兴趣培养」这件事。我也甘愿做好知识搬运工和二传手的角色。

两次公开课长达近五个小时,而几位同学志愿帮我做了讲稿的梳理,去掉插科打诨,口语化的文字表达共计三万字。我们也为这份讲稿提到的所有关键概念搭配了「知识卡片」。即便是这样,这个讲稿仍然存在很多学术上和措辞上的漏洞。如蒙不弃,可先看这个版本。

这些内容主要来源于两位史学家及两部著作的影响:阎步克先生的《品位与职位》和钱穆先生的《中国经济史》。我在对其思想提炼和转述的过程中,尽量维持其原有的严谨。而任何提炼难免会部分失真,这也是任何「快速习得」的必然代价。

下面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讲稿中比较有趣的《三公九卿与三省六部制》的讲解,会让你体验制度史非常有趣的一面。

2.一个关于《中国人的观念战争》这门课的广告。这是一门以「问题意识」为核心逻辑的课程,是比较罕见的一种中国史讲解方式。

3.讲稿未经精细整理的全文。(预计阅读时间:90 分钟)

(直达入口)

—— 船长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两个制度,一是三公九卿制,二是三省六部制。这两者本质都是官僚制度。

按阎步克先生的分类方法,根据官僚的目的可以将官僚分为两种,一种是服务型,一种是自立型。服务型的官僚基本上是以职位为实为主的,为皇帝打工。明清时代的官僚基本属于服务型。自立型是指「品」随人走,当官的主要目的是在自己。

中国历史的脉络其实就是皇帝希望每一个官僚都是服务型的,但是每一个官僚都在争取从皇帝这里找到一些自立的空间,包括制衡皇帝。

接下来,我们来讲的两种制度其实就是在解决这个冲突。

三公九卿制

关键词: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秦始皇统一后,试图建立一个统治范围全方位覆盖的政治制度,以保证自己的权力触手能够伸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此时,三公九卿制应运而生。

皇帝下设太尉,丞相,以及御史大夫。丞相下设九个人,这些人被称为「九卿」。除了九卿之外,还有地方官「郡守」,郡守下面同样也有自己的一套小班子。

在整个官僚制度中,权力最大的是丞相,他是政策的执行者,跟皇帝商量事情,接受皇帝的指示去做事。所以在这个制度之下,皇帝做大决策,丞相负责执行,安排九卿处理中央的决策,然后再下发给郡守。

用现代场景比喻,皇帝很像大股东加董事长,丞相则相当于首席运营官或者总裁。

为了政策真正落地,实际上皇帝是分了两条线:丞相与九卿负责执行,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因为他不太信丞相,即使他相信丞相,也不太信下面的太守,所以皇帝安排御史大夫专门盯着丞相的班子。与御史大夫最为相像的现代角色是检察院。

所以丞相在地方有郡守一个班子,尉史大夫在下面有刺史一个班子。那么,每一个郡都有郡守或太守,每个州有刺史。太守做什么事向丞相汇报,刺史盯着太守干的事向御史大夫汇报。如果太守做砸了,刺史汇报给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向皇帝告丞相的状。

太尉是军事顾问,相当于国防部长、军委主席。

举个例子,比如与匈奴的关系较为紧张时,太尉的职责是向皇帝汇报我方有多少匹马、军队训练到了什么程度,据情报对方有多少匹马,他们战斗力如何,开战的话胜率多大,己方有无精兵良将等等;皇帝将主要根据太尉的回答选择开战与否。如果最终决定开战,皇帝和太尉会制作清单,决定委派谁为大将军、谁为骁骑将军、强弩将军、度辽将军……要是觉得派谁都不妥的话,皇帝就御驾亲征。

但是,三公九卿制里面有两大坑。

第一,制衡制度常常无法发挥它的效用,尤其是监察部门和行政部门。两大部门经常容易同流合污。甚至后来我们会觉得太守们是刺史的下属。历朝历代的中央设立了各种监察机构,比如观察史、巡抚,但是不管派多少监察班子,都防范不了监守自盗。

第二,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很容易失衡。一旦皇帝死了,小皇帝即位,丞相很容易大权在握。举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比如诸葛亮与刘禅之间的关系,刘备一死,诸葛亮立刻就掌控朝政,名义上是为了大汉,但事实上基本就独揽权力了。皇权和相权始终是没有办法去协调的,所以叫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皇帝刚刚驱走了贵族、世家大族,结果他亲自组建的靠军功上任的丞相又成了新的贵族。为了解决新问题,出现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关键词: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吏户礼兵刑工;三司会审

皇帝往下分成尚、中、下三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类似于丞相,下面分为六个部门:吏、户、礼、兵、刑、工。说白了,尚书就是国务院,六部分别是:公安部、组织部、文化部和教育部、国防部司法部、工程科学部等等。

中书省的职责是起草提案,交给皇帝批复。门下省负责复核皇帝决策。此时的皇权比较小了。举个例子:中书省起草了一个修城墙的提案,交给了皇帝,皇帝说修吧;然后再反馈给门下省,门下省复议后交给尚书省去执行。

起草权

起草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力。谁拥有起草权,谁便掌握了主动权。

中书省类似于美国的众议院或者英国的下议院。一般来说,众议院或者下议院起草,说明这个国家的主要权力或主流意识形态是站民众的。如果是上议院,参议院起草,说明这个国家是偏向贵族制的国家。

总之,三省六部制是在一种各方比较平等的状态下,由三方去调整的政治制度。

此时大家要注意:

中书省和门下省这两批官员是经科举制选拔而来的,他们中有不少出身中下层,当然也有出身上层的,因此一般是很敬仰皇帝的。在朝堂之上,皇帝、中书省和门下省之间会有一种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的精神。皇帝也会把中书省和门下省当成自己的心腹参谋。

这个制度从表面上看皇帝被削弱了权力,但实际上是明削实增。因为只要皇帝参与朝政,那么起草、复核、决策的权力仍然是被握在皇帝手里。执行部门尚书省的权力实际上是被中书省和门下省分走了的。皇帝正是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做到了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

唐代「三司会审」

三司会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审判制度,在唐代时,所有重大的案情都是由这三个部门: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一起去审。

大理寺类似于最高人民法院;刑部类似于司法部,司法部属于行政机构;御史台属监察机构。它们遵照的法是「祖宗之法」,整个统治阶级是立法者。

从当时来看,唐代的立法、行政、司法程序都被设计得非常缜密。例如,有地方悬案要在当地取证的话,会由中央派一个低级管事的到地方去。

这个过程中,科举决定了品,部门里各种各样的职位决定了阶。品为九品,阶共是三十阶。品大体上跟职位是一一匹配的。但如果你有品,也可以没有职,而是作为一个后备军。在职位之上,官员有一定功劳的话,文官授爵,武官授勋。这个制度把人按品、阶、爵、勋做了区分,非常复杂,但它最终完成了皇帝在百官之中的分权。

这就是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越发达,官员的出身就越低微,便越不能束缚皇权。所以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考试内容已经高度标准化了。凡是标准化的考试,都会吸收底层群众。这些底层群众进入朝堂之上时,只有一种狂喜的感觉,他不会把自己当成这个国家的主人,只会对皇帝唯命是从。

出身贵族、有田有产的人,更容易认为权力不该在一个人身上集中,皇族不过是一个最大的股东而已。无论贵族的心地善不善良,胸中有没有家天下,哪怕他只是出于为自身利益的考虑,都会对皇权发起挑战。

我们不能说哪一种更好,二者各有各的悲剧。

——第一部分结束——


——第二部分结束——

第一讲:古代官僚制度

权力是什么?

关键词:政治权力;社会权力;社会契约

权力存在的必要条件是:必须大于等于两个人。

  • 不准确的表达:「我有权力」

  • 准确的表达:「我对谁有什么权力」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那么权力则无意义。

惊奇短信中关于「权力」的叙述是这样的:你可以这样极简地理解「权力」:A 对 B 有权力(power)=B 无法承担不做 A 所要求之事(X)的后果。

举三个例子:

  • 爸爸要求孩子做完作业,否则不带他去迪士尼。

A=爸爸,B=孩子,X=完成作业

那么,如果孩子认为无法承受「不去迪士尼」这个后果,那么在「完成作业」这件事上,爸爸对孩子有权利。

  • 曾国藩要求太平军投降,否则将发动全面攻击。

那么,如果太平军将领认为完全可以承受「被全面共计」这个后果,那么在军阵之前,曾国藩对太平军没有权力。(如果曾国藩代表大清律法,那么对律法免疫的那些太平军,又被称之为「法外狂徒」。)

  • 船长被微博网民私信恐吓说如果不停止「宣扬西方那一套」,那么他们将会向有关部门举报/给船长寄刀片/让船长社死。

那么,如果船长看到之后心里没有一丝涟漪甚至还想笑,甚至还可以把私信挂出来当众反击而使得网暴者精神崩溃,那么网暴者试图建立对船长的权力就变成了船长对网暴者的权力。

聪明的你一定看出来了:

  • 「权力」未必是指「政治权力」,还可以指「社会权力」。

  • 「中国男女在法律上平等」其实是指司法权这种政治权力的平等。

  • 但政治权力再强大,不过像是主动脉血管,而我们社会中的每天都在上演的人际互动中,充斥着大量「社会权力」关系。

如果先生对船长有权力的话,则意味着船长无法承担不做先生要求之事的后果。这叫做他对船长有权力。反之,则没有权力。

例子一:先生「声称」对船长有征税权。

- 先生:「那个葛旭你该给我交保护费了啊。」

- 船长:「凭什么?」

- 先生:「不凭什么,不交的话……那也行……」

该案例中,先生对船长的「声称权力」无效(Invalid claim)。

例子二:先生对船长有征税权。

- 先生:「那个葛旭你该给我交保护费了啊。」

- 船长:「凭什么?」

先生咣给了船长一拳,满脸开花。给船长打跪了,下次再也不敢了。这就意味着:

船长无法承担不做先生要求之事(交保护费/税)的后果。

先生打完船长,不用承担做此事的任何后果。

满足这两个条件,这就说明先生对船长有权力(征税)。

例子三:先生对船长的征税权被船长免疫(Immunity)

- 先生:「那个葛旭你该给我交保护费了啊。」

- 船长:「凭什么?」

先生咣给了船长一拳,满脸开花。给船长打跪了,但他满脸是血地抬起头来说「舒服~」继续打呀~我就是不交。这就意味着: 船长可以承担不做先生要求之事(交保护费/税)的后果。

说明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对船长的征税权被免疫。

说明在这个特定的「权力非成文法关系」中,船长是「法外狂徒」(无视规则下的负面结果)。

再比如说俩网民在那儿互杠。

小 A 跟小 B 说:「你给我闭嘴,你有什么权力说我。」

另外一边杠回来说:「我杠你跟你有啥关系。」

他俩根本没有任何后果可言,各说各的就可以了。所以在网上骂战不构成任何政治权力。

那什么样的情况是构成权力了呢?

比如我能删你说的话,那我构成了对你的权力。我有删帖权。但是大家仔细想一下,其实后果有很多种,一种是我留言的权力被剥夺了,我被删帖了。那另外一种后果是什么呢?一个人被网爆了,但是他心理承受力比较弱,受不了社会的舆论,承担不了被网爆的后果。这说明这帮网络暴徒实际上对这个人也产生了权力。只不过这种权力是法律没有办法管的。换句话讲,这东西不叫 Political Power 政治权力。它叫做社会权力 Social Power 。它一定涉及到两者之间权力的拥有者,一定要满足他不用承担让某个人做某事儿的任何后果且同时要满足权力的被接收者无法承担,不做前者要求他做这件事的后果。这个叫做 Power。而 Power 的产生绝对不是天然的。一个人生下来不应该是这样的对不对?或者说在人类很早以前,他不应该天生是这个样子的。所以拥有某项权力的人和被这个权力控制下的人曾经一定会发生过什么,使得权力转移。那他的权力由何而来呢?历史书上有一个常见的说法:各个民族早期的时候是一盘散沙状,没有人有权力。比如你想弄死我,咱俩就互相害怕,所以就没有什么Power。

如果先生跟我说他对我拥有最高的权力,那这个权力是什么呢?他可以对我有各种权,比如他可以对我有征税权,有禁言权,财产没收权.... 但是最高的就是生死,因为我拥有的一切,最大的前提就是我得活着。如果他能剥夺我生命权,那么他对我由至高无上的权力。那大家注意,如果一个人连死都不怕了。那他对所有的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全都免疫。我们管这种人叫什么呢?叫法外狂徒。在世界历史范围之内,「等死,死国可乎」这六个字一说出来,那基本上要干仗对吧?双方谈崩了,对我来说,你所有的约束,对我毫不生效。我完全不怕死。

我们为什么要讲权力呢?

世界上的任何国家,它一定有一个权力向某个人集中或者集中到一定程度向其他人发散的这样一个过程。那么到底有多少种方式呢?比如说有这么五个人聚成了一个社会。什么样的情况下,他们这种平等的状态会被打破呢?

第一种情况,天灾人祸,外敌入侵,或者洪水过来了... 这个时候五个人分别去搞,有的人就想搭这个顺风车,有的人磨洋工,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必须有一个领头人把大家团结起来办大事。比如部落收到野兽袭击,枪法最好的会变成领头人带着大家打猎。

另外一种就是在现代社会出现了一种现象。大家一起做事情,然后权力过于向某一个人集中了,但他又得不配位,这个时候几波人打起来。人们想到一个方法,说我们每一个人自愿地出让一部分权力。比如所有人都把枪交出来,然后我们把枪交给一个人来去管但这个人一定要受到限制。另外这五个人可以决定把这个人撤掉。但是如果一旦当选,在部落受到袭击时,他要出去打猎、开枪跟其他人没有关系。那我们管这个是什么呢?这个就是社会契约论。每个人自愿出让一定的权力。

还有一种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有的时候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比如说他们五个人决定去开拓更广阔的天地。结果这五个人合伙又打下了一大片江山。那这里面一定有一个或者两个领袖。那么既然天下是他们五个人打下来的,那么新获得的财富和资源,就要有一个分配的过程。这个时候产生一个新的权力按照曾经缔造的功劳进行一个公平的分配。那么谁分的大呢?就是当年打仗最有功的那个人,它的合法性来源于此。

所以大家就可以看到这些办法其实都有一定的合法性基础。

还有一种权力是:我没有,但是我硬抢,这个权力不就归我了。

所以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种方式去分配权力。

中国古代官僚的

「品」重要还是「职」重要?

(阎步克先生)根据历史上每一阶段品位制度和职位制度的相互关系,两者的比重可将中国的官僚制度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 先秦时期,以卿、大夫、士为标识的极具贵族化色彩的品位制度

  • 秦汉时期,以禄秩制度为特征的职位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官僚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中正为中心形成高度发达的品位制度

  • 唐宋时期,即常有魏晋贵族化残余但又以散阶制度为主的官僚科举制度

  • 明清时,品位制度更加萎缩,形成以官为本非以品为本的官僚制度

我按照官员等级,大概将这段历史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是先秦,第二个就是秦汉,第三个魏晋,第四个是唐宋,最后是明清。元时间太短了,没有形成自己的体制。先秦和秦汉中间有一个小小的战国时代。

首先要想讲官这个事,我们就要先讲一个东西:品和职是什么?大家都听过七品芝麻官、九品芝麻官儿对吧?可能还听过比如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对吧?说白了你光听品,你说他是三品大员,一品大员,你不知道他是干啥的,你就知道他地位贼高对吧?那另外一种,你一听你就知道他是干嘛的。比如他是大理寺卿。跟最高人民法院干的一个事对不对?这就叫做职。所以一个人身上可能经常加两个东西,你是几品的,和你是干什么事儿的。

职位和品位

官僚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分阶分层,每个历史阶段的官僚制度如何分阶分层,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可反映这一阶段其官僚制的特点。按照传统的方法,文官制度的阶层可分为两种:即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在品位分类之下,品和职是分离的,这以军衔制最为典型,将、校、尉、士代表的是品位,而师长、团长、参谋长则代表的是职位,这种分类方法以人为中心,品位是随人走的;在职位分类之下,品和职则是相结合的,等级依附于职位,这种分类以事为中心,不存在品位随人走的情况,这以西方国家近代意义上的文官制度最为典型,它奉行平等效率,科学、同工同酬的原则。人类历史上早期的官僚制度往往采取品位分类制度,而后慢慢向职位分类转化,观察官僚制度的发展历史可发现,如果居于官僚之上的是一个权势很大的强君主,则官僚自我扩张和谋求私利的余地很小,官僚群体的贵族化倾向则较弱;如果属于官僚阶层之上的是一个权势较小的弱君主,则官僚自我扩张和谋求和利的功能则会增强,官僚群体的贵族性则较强。通过考察还可以发现,官僚制度越接近于品位制度的传统社会和贵族性越强接近于职位分类制度的传统社会贵族性则越弱。(阎步克)

那大家注意,品其实对应的就是某种个人地位,而职对应的是什么事儿。两者的区别是以人为中心还是以事儿为中心。我们从一个很有趣的角度去感受这些变化,就是这个五个时代分别是品重要还是职重要。我举一个例子,比如你是厅局级,你享受厅局级的待遇。这说明主要是看你的这个品对不对,跟你做了什么事没关系。那我们怎么才能看出来一个时期是品重要还是职重要?有一个切入点的特别好,这是我大学的时候一个非常尊重的老师,叫做阎步克《品味与职位》,我今天就以他的研究的框架为主线,跟各位去把这个部分讲一下品和职。他去判断品和值到底哪个重要是从好多方面,比如说你到底做什么事情,有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俸禄、田宅,各种各样的待遇。当然有同学已经迫不及待的提问了,说品和值是从哪个时代开始的?品是从魏晋南北朝才正式有的有一个叫做九品中正制。但是品这个概念就是类似于看地位。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了,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东西。

先秦的官

周灭商

即武王伐纣。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帝辛(商纣王),在传世文献中被认为是典型的暴君,但帝辛的具体罪状大多都是到了战国秦汉时期的寓言故事中才被逐渐详细化。现代学者多认为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王权和族权的激烈争斗,贵族为了反对帝辛改革,从而联合西面的周人里应外合直接打入殷都。牧野之战后商朝灭亡,周王朝建立。

分封制/封建制

中国古代一种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封建」即「封邦建国」。周代时臻于完善,与宗法制相结合,依据礼制和五等爵制进行阶层划分,有严格的尊卑区别,由周天子将土地分等,封给宗亲、功臣,宣命其为诸侯、准许建制方国,以安定周边少数民族、拱卫王室。

赋税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赋,主要交钱;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主要交绢、棉等实物;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主要交谷物;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其他苛捐杂税。

参考: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爵禄

指官爵和俸禄。文字记述爵制最早出现在秦朝,西汉沿袭秦制,设爵以赏功。据相关作品所述禄制为西汉首创,禄,既指官员的等级,也是官员官俸的数额。

公侯伯子男

又称五等爵制,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爵位制度。儒家经典《春秋》《礼记》《周礼》中均有描述。随着西方史学方法传入中国,以及金文资料的大量发现,学者对儒家经典中记载的五等爵制提出了质疑,并作了相关研究,但周代实际存在过的爵制体系尚不完全清楚。

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礼教、音乐、射箭、骑马车、书法、数学)。六艺是西周前贵族教育的六个学科,属于当时贵族阶级日常事务中所必需历练的几项才干。故贵族及民间俊秀,必先习此六艺,乃能在贵族圈中服务。

租庸调

西魏至隋唐时期,在均田制下实行的赋役制度。租庸调以丁为单位征纳,每年租二石,调绢二丈及棉三两。服正役 20 日,可按每日折三尺纳绢替代,是为庸。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产时间,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均田制破坏后无法施行,唐后期改实行征收银钱为主的两税法。

参考文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均田制

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产生于北魏,兴盛于隋唐。具体规定历齐周隋唐,屡有变化。唐制授每丁(18 岁至 60 岁男子)永业田 20 亩,口分田 80 亩,老男、残疾人、寡妇授予每丁半数左右。永业田可传子孙,口分田在本人死后归还政府。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壮大,土地兼并也随之日益严重,唐德宗时期取消均田制。

参考文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孙子兵法

学校社团中国古代的兵书,其书署名为春秋末期的吴国名将孙武,但从书中所述战争方式、规模、军事制度等内容来看,成书当在战国时期。此时各国普遍实行征兵制,战争次数频繁,规模扩大,日趋复杂,因而出现了一系列军事家和军事理论著作。

参考文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首先我们来看先秦时代。我先问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皇帝的话,你希望是哪一套系统?职重要还是品重要?你会总是给人品级,然后说你是高等人,你拿更高等的俸禄,你是低等人,你拿更低等俸禄,还是你喜欢这个事干得好我给你钱,干不好滚一分钱拿不着。肯定是职,以事为中心,对不对?那这就意味着人性是几千年都没有发生变化,无论你是哪个种族、哪个文化背景,都是一样的。但是一旦靠品的话,你大体上可以判断这个皇帝他有难言之隐。无论是国王还是皇帝,其实都想按照你干事儿来给你去分配的。但是有的时候得做点儿妥协。

那我们来看一下先秦是怎么样的?众所周知,周灭商的时候是怎么灭的呢?

举一个例子:

第一种,有一个非常完整的军事组织。各级要做什么,中央都已经定好了,其他人一层一层执行就可以了。那所有的军需配给、各种命令都是从上往下这样层层发。

第二种,我打电话摇人叫几个哥们。我说:李二狗你给我过来,黄河清你带五个人,李二狗你给我带八个人,然后具体带什么家伙什儿你自己定。然后三拨人一起上去揍丫的。

请问第一种容易还是第二种容易?

打群架的时候你会发现一般都是第二种对不对?实际上你只需要叫各地的小头目让他们效忠于你,但是他们的小弟跟你是没有关系的。周其实就是摇人去了,他摇了很多人,那殷商也摇了很多人,所以他们就干了一仗,打完了这帮姬姓的人赢了。他们当年摇的那帮人在封神演义里面被姜子牙封神了。中国给它起名叫分封制。有一个很好的名字就是封建制。而在史学内部,封建制跟这个分封制没有区别。换句话讲,封建制指的是当年跟周王室一起打仗的那家伙。离得近是大贵族,离得远的是小贵族。贵族一共被分为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

有一个有趣的事为什么所有人都是公爵,唯独楚国他叫楚王?因为当时只有两个王,一个是周王一个是楚王。楚国他们的先祖曾经是想说:“你要不然封我一个什么吧?要不给我封个楚博行不行?” 当时中原各国语言不通,大家看一下离骚,你就明白了。一句也看不懂对吧?完全是另外一种语言。是两伙人,你爱叫啥叫啥,我才不给你封呢。所以最后这个楚国人就搞得特别尴尬,结果他们自封为王。这样显示我跟你们北边的那帮是并列的关系,你们那一大帮是周国,我们这一大帮子是楚国,所以他叫楚王。大家听过有一个词叫做问鼎中原。楚王去问你们那个国家的鼎到底多重对吧?说明他跟周王是对等的。所以秦国到战国末期的时候,各个诸侯国才敢把自己的这个公改成王。包括后来的项羽管自己叫叫西楚霸王,所以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我们讲这么一大堆,你会发现先秦的各个诸侯王或是各路诸侯,他们有很迫不得已的地方,他是一个国家的组成,但是在这个国家里面,还有各种各样的其他的小弟,小小的组织,周国作为主体,周王室在中间,其他的小诸侯国分布在周边。

比如说你说齐桓公,他没有办法去命令谁当官谁干嘛。是由各个底下的大夫、贵族们来去定谁是干事儿的。这个时候我们管这一类的东西就有点儿类似于叫品。但在春秋的时代,你能拿到多少钱,能拿到多少粮,能拿到多少地儿,能干多大的事儿,完全取决于你的血缘关系你是不是我们家族里面的人?如果你不是话,你只能依附他们存在。换句话讲,干职位的拿的薪水非常非常的少,一般他们叫做什么辅使什么太史,这一类人叫做吏,凡是干具体事情的都叫吏。而官是有爵的人,他是贵族。秦汉的时候,仍然有人管自己叫刀笔吏,刀笔吏就是写文书的、写诉讼状的等等这些东西,你会发现他们这个拿笔杆子的这帮人不是贵族。

我们总结一下,先秦的这个部分,是看品还是看职。一个是关于人的,一个是关于事的。先秦更侧重于品。我们管它叫爵。在爵位可以领取俸禄,叫做爵禄秩。当时的贵族会分得自己的一块土地。得到的俸禄是从土地里面带缴过来的。爵禄秩是伴随一生的,哪怕啥事都不干,也可以领薪水。于是贵族们过着平和的时光。比如孔教、儒教的那些东西特别适合这一类人。整日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有礼仪。学那些「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贵族们的生活。

仔细想一下如果你治理先秦那种国家,你真的不需要做什么。他们不需要建立国家电网、不需要有中石油这种企业、不需要负责义务教育、不用有公立医院。扁鹊在那瞎走就行了,对不对?基本上没有什么公共服务,大家种好田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当官,也没有太多官。需要管理的是什么呢?管收税,这个很重要。

「赋税」的基本概念

大家可能不知道什么叫税对吧,税分成几种比如说有一种叫租,有一种叫赋,当然还有一个叫役。这分别是啥意思呢?数税其实就是你要交把东西交上去。

租是什么呢?租本质上是交土地税。

赋是什么呢?一个「贝」一个「武」——用来打仗的钱叫赋。换句话讲,税是禾木旁的,最开始都是交粮食,凡是贝字旁的,最开始都是叫什么交钱。

捐就是杂税。

徭是苦力。

役是战争炮灰。

如果你是徭的话,你是去修长城的;如果你服役的话,你是站长城上打的;如果你要是都不去的话,你就把战争税交了。除此之外,每年从土地上还要交点土地税。有的时候还有点人头税。有的时候还有一些额外的税种,要打仗钱还是不够,你再交点布。

租庸调

唐代的时候有个东西均田制。人人有其田,只要你是个人,我就跟你分 20 亩永久田,加上 80亩口田。均田指的是均大小,但是你这田里面有什么就不一定了。比如说我给你分一块里边全是硬石头的或者是寸草不生的或者沼泽地,你且哭吧。因为这块地里要交三样东西。首先你要交租(土地税),说白了我根本不管你能不能种出东西来,反正我把田给你了,你就得给我交租。这个就是租。

庸是什么呢?服役。每年20天,赶上打仗了,就得上去打 20 天。没赶上打仗,你就给我修长城去。

租庸调是什么呢?土地税交的是粮,调也是另一种土地税,但交的是绢或者是布。说白了你们家男人要是干不了农活儿,没事儿,女人也可以对不对?女人织布往上交。粮食是供前方打仗吃的,绢和布是前方打仗穿的。吃喝穿搞定了,人也具备了上去干活。租庸调,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比如说唐代早期经常打仗,家里总想留个后,不想派人去打仗。那怎么办呢?按照这 20 天,每天按三尺步来算。你只要每年交 60 尺的布,你儿子就不用上战场了。

所以从这几个现象上来说,政策明显是让你不要瞎跑。尽早娶妻生子,生的孩子越多越好,生男娃生女娃都可以,女娃多还可以做更多的。你们家男娃就不用去打仗了,男女平衡。

爵禄在一片祥和的时代是没问题,但到了战国时候,你觉得这个东西能持续下去吗?想想都不行。要干仗了对不对?而且没有正义的战争了。春秋末期的时候,孙子兵法的出现让当时的文化界一片哗然——那简直就是毁三观的事情。孙子兵法第一句是什么?「兵者国之大事也,兵者诡道也对吧。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直接上来告诉你打仗这种事儿,就动谁动歪心思谁赢,这一下就把当年那些这个温情脉脉的面纱怎么全都给扯掉了,从此打仗进入了无限制级格斗。拼黑化能力,哪一个诸侯国先黑化,哪一个诸侯国能赢,但是代价是什么代价?就是诸侯国营一将功成万骨枯,其他人谁都别好活,因为你要赢。春秋实际上就是大家达成了一个社会共识。打架咱们要讲武德对不对?点到为止差不多可以了,关于一个脸面的问题,关于一个尊卑地位的问题。犯不上,让那么多平民百姓去送死。结果谁开始帅流氓了呢?第一个耍流氓就是最中国最有名的公孙鞅即商鞅。

秦汉的官

商鞅变法

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于公元前 356 年在秦国实施的政治改革,分两次进行。首次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第二次废井田、开阡陌,建立新田制,统一收赋税等。奠定秦国在战国七雄的雄厚实力,对秦国的崛起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是秦始皇管理秦国的基础。

什伍连坐法

秦国商鞅变法中的一种户籍制度,将全国每五户编成一伍,十户编成一什,让居民互相监督告密,如有「什」「伍」之中一户犯罪,而其他户不告密者,连坐腰斩。告密者得到的赏赐与在战场上斩获敌人首级等同,而知情不报者受到的惩罚,等同于「投降敌人」一样的处罚。

俸禄

古代中国朝廷发给官吏的薪给。不同朝代办法不同,如春秋战国间的俸禄最初是年俸,而秦汉禄秩的典型形态却是月钱,后一按月授禄之制可以追溯到周代「稍食」。唐朝俸禄分岁禄、月俸、职分田三种,月俸是指对官员的津贴,包括庶仆、杂用等。宋朝最优渥,明朝最薄。

白马之盟

汉高祖刘邦在位时以杀白马的方式与藩王、功臣等订立的盟约。第一条为保障功臣后人的爵位,第二条规定非刘姓宗室成员,不得封诸侯王;没有立下功劳,就不能封列侯。前一条是维护军功集团,后一条是维护刘氏皇权,从而解决皇帝与军功集团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

七国之乱

又称七王之乱,发生于西汉初期的公元前 154 年(汉景帝三年)。以吴王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剥夺地方诸侯王权力,所以兴兵反抗,最终为汉朝朝廷派周亚夫、窦婴平定。

盐铁专营

中国历史上对盐和铁两种商品实行专卖政策的财政措施。国家垄断经营,反映重农抑商政策的禁榷制度的主要内容。汉武帝时期桑弘羊主持推行盐、铁、酒专卖制度,引起全国各地贤良文学之士的批判。桑弘羊与之展开辩论,由桓宽整理记录,成书《盐铁论》。论战后,只废除了酒的专卖,其他政策仍然维持。

二十级爵制

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爵位制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按照军功大小设二十个等级,可视为品位文制的一种过渡形态。西汉时,皇帝经常对百姓进行赐爵,中下层爵位的性质由军功爵转化为普通的吏民爵,军功爵制令「有功者显荣」,贵族和宗法身份不再是授爵的天然资格,这无异于一场社会革命。

参考文献:阎步克《 「品位—职位」视角中的传统官阶制五期演化》

秦他们搞了一件事儿:我们还是保证爵,但是不是按照你跟秦王之间的关系来了,而是按军功。

如果你生活在秦制下,你会看到什么?书不让你读了,学习、求知是有罪的;连坐制度是商鞅搞出来的;把人编为伍或什,称为什伍之间。一人犯错,连坐你们这人全都得死。如果谁作奸犯科的话互相举报,要不然你们全死。你平时不能读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只允许读大秦律法。

秦国的吏就干两件事,一件给别人普法。第二件事,征税征徭役。他表面上仍然保持着这种品,但实际上它只不过是把国家打成了极度简单粗暴贫穷的一种状态。让所有人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打仗。所以这个职只有一件事,就是打仗或跟打仗直接相关的。

平民识字率近乎为零,所以这个吏才去普法。

有人说,那教育基本没有了吗?教育从来没有的,现代教育现代化的全民教育,在全世界范围之内。第一个是普鲁士教育体系,是 18 世纪的时候腓特烈大帝开始的。然后到 19 世纪的时候,在全欧洲才普及到 20 世纪中叶后半段的时候,才由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才勉勉强强实现。教育作为一个理所应当的事物,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非常近的一个事情。

俸禄

那我们来看一下钱从哪来?我们刚才讲了很多税制,钱从哪来?这个就不得不讲一系列新的词了。

俸禄。俸叫俸钱,禄叫禄米。他们慢慢的形成了一种概念,叫秩。秩就是所收的俸禄,因为俸禄到后来就互通了。秩是一种按照动态变化来评定给你多少好处的一个东西。所以我们有一个现代汉语词叫做秩序。那动态变化主要靠什么呢?所以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秩。那么秦下的叫做军功爵秩。俸禄的动态变化是靠什么呢?靠军工。

当时的俸禄分为两种:年俸和月禄。

年俸一般是给贵族的,而贵族的典型特点是他们是有产的,这个产就指的是地产。那这个地产怎么发呢?国家给他发年俸的时候,一般是这样去做的,要不然给你免税,免租你不用交了,你不用交那部分你自己留着,这是你自己种地的时候。那另外一种方式,是国家帮你种,组织徭和役统一人力,贵族你啥也不用管。

比如说你在大梁住,在大梁任职,你全家都在这个地方。国家给你封了个万户侯,把一大片土地划分到你的名下,你又不可能自己亲自跑到那个地方去组织人力去种。其实还是国家种那块地,只不过他是帮你代种,你可能到死都没有见过你那块封地是什么。每年国家把从那块地里面征上来的东西发到你手里面。这个叫年俸。当地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领主是谁,反正就知道交税了交上去了。然后国家把这个税拿出一大部分,直接送到你的府库里面。

月禄就是立打杂的。你干点活每个月发点钱粮。先秦时期,不仅拿年俸,也拿月禄只不过比较少而已,就是这个部分相当于股东的年终分红。比如说我是股东,年终有分红,我自己拿一份,每个月还给自己发工资。

到了秦汉时期,仍然延续了某种军功爵禄。但是秦汉开始向一个方向去转移:转职位。尤其是到汉代的时候。什么时候干事儿的重要了,这个帝国已经形成了。我刚才说过皇帝最想干的是什么?最想干的就是我不想给那些单纯因为你曾经干过什么,你们祖先干过什么,你就在那地方领这个领好处,我还是希望有那种干实事儿的人。那皇帝的苦衷是在哪儿呢?当年开国的时候,有一些人我碍于面子,就给了他很多特权。

当时有个事叫做白马之盟,在白马之盟里面,刘邦几乎是被各个军功贵族摁着脑袋说,老大没有我们你想赢西楚霸王,你做梦的对不对?赶紧给我们好处。所以白马之盟是一个妥协的结果,是非刘姓不得称王。那么军功贵族要封侯封帝。那不管怎么样,无论是王还是侯封的是一种军功,他们的后人是有封地的。

比如说后来的这个吴王刘濞。当时的这个刘姓的诸侯王不是像后世的这个亲王贝勒爷。当时的这个诸侯王真的是有一块大地方的,国中之国,而且比这个西汉王朝要做得很好。当时的西汉的人口流失得非常大,很多人去了刘濞治理的地方。他那个地方是有自己独立的铸币权的,当时守着一块山头,有那个铁矿和这个铜矿,所以当地是可以发行货币的。

我们经常听政史上说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明显你就看出这个史官在写作的时候,他是站在谁的视角上。实际上你要是站在这个诸侯王的视角上,那个不叫七国之乱。叫做七国救西汉。救贫苦人民于水火之中。之后大家就可以看到西汉平定了这个七国之乱后,皇帝的这个腰板就直了。

西汉早期的时候,皇帝都比较怂,这很正常,一开始开国皇帝就怂成那个样子。后来又受匈奴欺负,就得养精蓄锐,韬光养晦。我们说了,前面三代都不折腾。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候穷兵渎武,就一下子找不到北了。为了实现大汉的伟大复兴开始折腾。要怎么搞呢?——盐铁专营。

把盐和铁雇了一帮人说国家所有才是重要的。不能藏富于民私有,打击民营经济,向周边的所有国家几乎都宣战。天天喊着范强汉者虽远必诛对吧,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司马迁稍微写一点他的坏话直接割掉。西汉帝国最后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家仔细想一下,在冷兵器时代,你打那么远——卫青、霍去病都打到莫斯科附近了。在那个时候,在那种条件之下,支持一支 2000 人的一个重装骑兵打到东欧还要打到贝加尔湖,整个这个国力、平民百姓是什么样子?你想过没有?如果你穿越回去的时候,你大概率不是霍去病,你大概率是给他的士兵去织布的那帮人,特别的苦。

随着皇帝的权力的加强,其实职位就非常重要了。那这个时候军功爵还重要吗?不一定。所以这个时候你要看俸禄发给什么,基本上发给,你干事我就给你发,甚至是你干事,我就给你爵。

魏晋的官

关键词:九品中正制 门阀政治 颍川贵族

直百钱 张献忠屠蜀

察举制

汉朝时期选拔官吏的制度,由汉武帝设立。主要特征为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及选取人才,推荐予上级或者中央,被试用及考核后,再任命为官职。后导致为地方官吏以及门阀把持,乃至贿选之风极盛。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的官员选拔制度,用于代替始于汉武帝时期的察举制。以出身该地的贤能京官,评论当地之人士优劣,以代乡论;强化中央集权,全国人才集中到中央。后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阶层固化现象。

门阀政治

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的历史现象。东晋偏安江南,皇权萎缩,南渡的北方士族高门相继支配朝政。最先的一个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其后又有颍川庾氏的庾亮、谯国桓氏的桓温、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等。

门品秩序

指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身份为本的品位格局。它大异于汉代禄秩下的等级秩序。士族门第本身就构成了居官资格,则其品位在居官之前就隐然存在了,这就是门品秩序的本质。

参考文献:阎步克《「品位—职位」视角中的传统官阶制五期演化》

颍川贵族

汉晋三国时期,颍川是士族豪门、才智之士聚集地之一,颍川陈氏和颍川荀氏均为以颍川郡为郡望的著名士族。曹操势力早期所谓的五大谋士中,居然有三个是颍川人:郭嘉、荀彧、荀攸。颍川贵族提出了削藩、屯田、九品中正三项对于之后中国政治、经济影响极大的政策,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走向。

直百钱

三国时,蜀国刘备所铸货币的一种;一枚金属钱币抵币值一百。分为两种,直百五铢和直百,后者由前者演变而成,最大的只有四铢重,后越变越小,每枚不到半株。

张献忠屠蜀

中国明末清初之际大西军领袖张献忠、清军和南明军在四川连年征战造成的四川人口骤减的现象。据统计,从明崇祯初年起,大约有 685 万人死亡, 50 万人残存。后来清朝以湖广填四川来解决四川人口的缺口。

湖广填四川

发生在元朝末年到明代洪武年间和清代顺治到乾隆年间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广省(今湖北与湖南全境、广东北部等)的居民迁居到四川各地拓垦的移民潮。总体而言,今日大约有 70% 的四川人为湖广填四川的后裔,也因为移民潮使四川文化形成包容开放的氛围。

那么紧接着到了魏晋时期。为什么魏晋时期又回到了九品中正制?为什么要回归了这个门阀政治呢?三国时期之后,大家可以想一下司马家族是怎么崛起的?基本上是靠着东汉后来形成的那些新贵族。比如说当时特别有名的袁氏家族四世三宫对不对袁绍袁术、颖川司马氏、琅琊诸葛氏这些大世家把司马氏给捧到了位置上。司马氏在开国的时候本身就很怂,没有这些氏族的支持,西晋是建立不起来的。

曹操也是家族背景非常雄厚,曹操干对了一件事。大家仔细想一下,三国时期,魏蜀吴是最后的赢家。整个长江以北的地区,世家大族,财力雄厚的都在北面,所以曹操一般笼络的就是那帮人。大家还有没有记得曹操有那几个对他直言不讳的那个人?比如说荀彧、郭嘉对他直言不讳。这些都是江北的大族。曹操不是因为不想弄死他们,而是因为不敢弄死他们。如果弄死他们的话,他们就会衣冠南渡直接去投别人了。没有这些氏族的帮忙,他的触角是伸不到民间的,江北大族是得罪不起的。

吴国孙权这一支带着跟周瑜到了江南地区,他属于把当地盘根错节了很多年的诸侯给驱逐出去了。当时江东的这帮贵族对孙氏政权实际上是非常提防的。所以大家就可以看到当时为什么张昭一个劲儿地说投降,孙权和周瑜也没敢说什么。为什么要力排众议啊。原因就是当时的江南的家族你也不敢惹,他们时时刻刻想把孙氏给扔出去。只有把江南的大族给稳固住了,江北来的这些人才能慢慢地渗透到江南的势力里面。比如说我们看蜀国,刘备他跟皇族到底有没有关系?你根本不知道,他编了个故事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他一定要刘把这个皇族放在自己身上去争取别人的支持。那他为什么要卧龙和凤雏呢?因为诸葛氏在荆州附近是有势力的。荆州这个地方诸葛亮是说一不二的,他能够把那个当地的士卒给笼络出来,庞统也是一样的,所以跟他们的谋略是没有太大关系。要他们的原因是因为这两个人我重用了,荆州能够稳住。

那到了益州是怎么回事呢?到了益州用的是法政吗?原因是要稳住当时的巴蜀的贵族,要搞人脉。诸葛亮到了益州之后民不聊生,刘备和诸葛亮去的第一件事情是把以前的那个五铢钱给废了,做了一个叫直百钱的东西。就是我现在发行一个货币,这个货币的面值是之前铜钱的一百倍。实际的重量只有它的三四倍。等于通货膨胀三十倍。把整个益州中产阶级、世家大族凡是有货币资产的一网打尽。加上垄断盐铁专营。所有东西官营的话,生活物资必需品必须拿直百钱来买,直百钱又是官方来发放的。而这个钱是通过买你的钱粮食来的,那粮食你不能涨价吗?不能涨价,因为诸葛亮有专门对付对抗粮价的这种方法。如果私自抬价或私下交易是要斩的,所以你只能以低于市场价 30 倍的这个钱去来拿自己粮食,换他那个一文不值的破钱,再拿他那个破钱买向官方买这个生活必需品,所有人都是赤贫。

到现在为止,经常有人跟我这么说:我就是四川人,四川人现在还纪念诸葛武侯。我反驳你有两个点:

第一,你纪念诸葛武侯的最大的一个历史原因有可能是均贫——平等的贫穷。人的不幸福感主要不是来源于自己有多少,而是来源于别人没有多少。说白了我挣到钱了,但我要看到你没挣到钱,比我自己挣的钱还高兴,只要大家穷,就都开心。

第二,明朝晚期的时候,有个人叫张献忠。将近 1000 万蜀人,最后被张献忠屠杀还剩 50 万人,称为「张献忠屠川」,后来湖南湖北广州、广东广西这帮人挪到四川。十室九空,古蜀人都不在了,你哪来的那个传统呢?你一个湖北人,你纪念诸葛武侯这个有一点历史上的这个断裂感。

所以很有可能是后来经过民间这种演绎,还有乱七八糟的神话,打造了诸葛亮的这样一个形象。大家仔细想一下,诸葛亮这几出岐山,那帮老百姓怎么可能跟着他走?为什么诸葛亮说我不能放弃这些百姓,哭的还稀里哗啦的。其实是他在后面拿着军队去驱赶这些人。为什么没有人留在蜀地?我要把新人带过去,然后后来去压榨他们,让他当免费劳动力,当炮灰。这样才能保证那么小的一个地方能够发动六次北伐战争,这是唯一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各地都疯狂依赖贵族。到了魏晋的这个时期,司马氏自然少不了贵族帮忙的。

九品中正指的是给人分成九个品类。去大的家族去推举定品。这个品直接决定了你分多少田,你拿多少钱。至于你做什么官不重要,这个职位是不重要的,为什么你得先拿品才能做官?各个时期拿品的标准是什么?先秦时期拿品按血缘,秦国的时候拿品看军功,汉代的时候品不重要,然后魏晋时期品又回来了,主要看家族。说白了你没品也没关系,你只要依附豪族是能是可以的,你可以从寒门向士门士卒转换,只要你舔得足够厉害就可以,但最好还是生在这个豪门里面。这个晋升途径还是比较差。那个时候产生了察举制,会有大量的门客去依附贵族。这个时候中央王权是比较弱的。魏晋时代紧接着又崩盘了。

五胡乱华接着又是十六国。

唐宋的官

关键词:科举

科举制

隋唐时期新兴的一种选官制度,主要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称科举,体现出不问出身与背景、公平竞争的特色。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1905 年被废除。

参考文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文武散阶制

唐律中散官指不带职事官而仅仅拥有散阶者,而所谓某品职事官,实指同时拥有散阶和职事官者,其诸多待遇仍然是以散阶为谁。(王德权)较之汉代禄秩的职位分等性质,唐代散阶制显属品位分等;但相对于江左五朝的门品秩序,唐代散阶上承的却是北朝官品秩序,即北周的军阶和文散阶。

参考文献:阎步克《「品位—职位」视角中的传统官阶制五期演化》

阶职分立制

阶称代表一切文官之共同身份标准,职称代表各官府个别职务性质及权力范围。运用之法,是依出身及考绩定「阶」,以才华及能力补职。有职者必有阶,阶从职司中考核升进,职从进阶而调迁。虽并任而分立。故称阶职分立制也。(杨树藩)

参考文献:阎步克《「品位—职位」视角中的传统官阶制五期演化》

职位分类&品位分类

唐初在官员等级制方面形成了官品、文武散阶及勋官等相互配合的复合体系,较之汉代的禄秩体系,这明显构成了文官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型。其意义在于,汉代禄秩官、阶合一,近乎于所谓「职位分类」体系;而唐代阶官制度下官、阶分离,近乎于所谓「品位分类」体系。

参考文献:阎步克《「品位—职位」视角中的传统官阶制五期演化》

下一个阶段是唐宋。

唐宋出现了一个品和职并行的状态。唐宋对品职的划定提出了一个特别有趣的政策,这个政策一举解决了公不公平的问题——科举制。只要通过考试,就给你品级,但要不要给职不一定。所有在职官员都是有品的,但不是所有有品的人都有一官半职。这时出现了一个东西叫散官。散官没有职位只拿钱就行了。发放俸禄、待遇是由品级决定的。

唐宋时期发生了一个变化:皇权某种程度上开始往回收了。因为靠家族定品,是有害于皇权的,而靠科举定品是有利于皇权的。你明显能感觉到大唐的皇帝和大宋的皇帝要比司马氏,比西晋和东晋的皇帝更加有权威。那元明清是什么样子呢?明清两朝,直接科举。科举完可能还得买官对吧。得跟东厂西厂锦衣卫打好关系,得跟丞相搞好关系。明清两代走动关系的全是在职的官员。

唐宋的时候我拜访的不一定是当官的人。有可能是长安城里天天写书作画的名士。因为好多品级很高的散官每天没事干,就在长安城里逛,天天花天酒地。那这个时候你能不能跟他们玩到一起去,就决定了你能不能在自己的品级上提高。

所以你必须有这样一个框架,品和职一直都在,但是哪个更重要呢?主要看品和职是怎么来的。比如说先秦时候靠血缘那就会很绝望,只要没生在君王家,一辈子无望。秦国时期还不如元明清。秦国的时候看军功,我觉得这个更可怕。我要不想打仗的是不是一辈子都没有机会了。秦汉的时候,其实还是靠军功,只不过没有什么晋升的途径,所以它还是延续军功授爵。汉代越往后越出现变态的形象,谁能打谁赢,武官政权越来越强。魏晋的时候看家族。你要没出身大家族你还可以去舔一舔。但唐宋的时候,一丝曙光出现了,读书就行。一开始教育资源还是分配不好,民间经济越发达,科举制能够吸收的底层越强。到了明清的时候,这个时候舔的可就不是那些世家大族了,直接是跟皇权挂钩了,所有人都在以皇帝为核心的这一套金字塔结构里面,层层往上舔自己的上司。那么本质上,它以什么东西作为分品的或者是分俸禄的,你能明显地看到贵族和皇帝此消彼长的关系。

按血缘分则意味着贵族强;按军功分意味着皇帝强;按家族分意味着贵族强;按科举分意味着皇帝强。分不分品已经不重要了,按职分说明皇帝权威到达了巅峰。

参考《品级制度与官僚政治》

职位和品位

官僚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分阶分层,每个历史阶段的官僚制度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可以反映这一阶段官僚制的特点。按照传统的方法,文官制度的阶层可分为两种:即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在品位分类之下,品和职是分离的,这以军衔制最为典型,将、校、尉、士代表的是品位,而师长、团长、参谋长则代表的是职位,这种分类方法以人为中心,品位是随人走的;在职位分类之下,品和职则是相结合的,等级依附于职位,这种分类以事为中心,不存在品位随人走的情况,这以西方国家近代意义上的文官制度最为典型,它奉行平等效率,科学、同工同酬的原则。人类历史上早期的官僚制度往往采取品位分类制度,而后慢慢向职位分类转化。观察官僚制度的发展历史可发现,如果居于官僚之上的是一个权势很大的强君主,则官僚自我扩张和谋求私利的余地很小,官僚群体的贵族化倾向则较弱;如果属于官僚阶层之上的是一个权势较小的弱君主,则官僚自我扩张和谋求和利的功能则会增强,官僚群体的贵族性则较强。通过考察还可以发现,官僚制度越接近于品位制度的传统社会和贵族性越强接近于职位分类制度的传统社会贵族性则越弱。

禄秩与散阶

禄秩是汉代的官僚制度,它是用俸禄的多少(形式为谷物)来表示职位等级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职级是不跟人走的。根据历史记载可发现,汉代官员因病离职或是居家守丧之后,如果重新入仕,则须再次经过察举, 征辟程序,其曾经任职的历史是不作为选官的因虑而加以考虑的。唐代的官僚制度中有一种散阶制,文官、武官分别为 29 个散阶,文阶如光禄大夫等,武官则如将军、校尉等,朝廷上任何一个职事官都带一个散阶,称之为本品。在散阶制度下存在品位跟人走的情况,而且职事官的官职和阶官可以是不相对应的,称之为守或行。这种本品制度中的不同阶是同授权、法律特权、俸禄等这些非常现实的利益相结合的,是一个官员真正的社会地位的体现。

爵禄与吏禄

中国在秦汉之前存在爵制,为了区别于公、侯、伯、子、男这一系列爵位,可称之为内爵。内爵可分为卿、大夫、士、卿大夫,士中又有上下高低之分,它们是一种从属于个人的品位,是贵族时代的立身之本。随官僚制度的发展,另一种用俸禄多少表示官品的制度出现,之为吏制。秦汉时的官吏称之为文吏,其地位大大低于爵,因为文史的身份往往是某个君主的臣下人,是被雇佣者,地位很低,秦时,因为吏官逐渐掌握实权,其地位有所上升,但爵仍重于官,到了汉初,官开始重于爵,但其传统的爵位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象征意义,仍是许多人所追求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领取朝廷按月发放的粮食的吏的范围逐渐扩大,到汉时,最高级官员也开始领取粮食,成为一种「吏」。

门品秩序与官号秩序

魏晋时,官僚制度又发生重大变化,开始品级化,士族制度形成,九品中正制则是士族制度在政治上的支柱和保障。在九品中正制下,选官的标准更着重门第,血统,而且高级官员必须由士族但任。「清官」这类既清闲又俸禄优厚的文翰之官庶族地主是无缘接近的。汉时获将军称号的人很少,而且将军代表的是一种实际的职位,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出于战时需要,为了处理能力、资历、功劳之间的矛盾,在军队中贯彻功绩制原则,很多体战有功的将士被授予军方,形成一整套武官品级秩序。

「双授」与「拉动」

隋唐时散阶分为文阶、武阶。武阶是源于将军号的,秦汉时被授予将军号的官员人数很少,北魏时,由于战争频繁,为奖励有功将士,在授号过程中,对之实行双授,即同时授予「士大夫」和「将军」称号,而且将军号上升,士大夫号也随之上升,可见文阶在唐时的最终成形是同将军的扩展所分不可的,两者一个同时进行的「拉动」进程。到了唐代,随着散阶制的成熟,文、武散阶正式分离,这一「拉动」过程结束。

传统官阶制度的五段分期

根据历史上每一阶段品位制度和职位制度的相互关系,两者的比重可将中国的官僚制度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以卿、大夫、士为标识的极具贵族化色彩的品位制度;

二、秦汉时期,以禄秩制度为特征的职位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官僚制度;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中正为中心形成高度发达的品位制度;

四、唐宋时期,即常有魏晋贵族化残余但又以散阶制度为主的官僚科举制度;

五、明清时,品位制度更加萎缩,形成以官为本非以品为本的官僚制度。

阎步克先生的中古史参考书单

通史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文明》,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动态》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

《新史学》(台)

《汉学研究通讯》(台)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4 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秦汉史研究概要》,周天游,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 1982 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部分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 1999 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版

《殷商史》,胡厚宣胡振宇,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 1994 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 1992 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 1995 年版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 1999 年版

秦汉部分

《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 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 1995 年版

《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高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 1986 年版

《文史考古论丛》,陈直,天津古籍出版社

魏晋南北朝部分

《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 1954 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 1955 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 1959 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 1993 年版

《拓跋史探》,田余庆,三联书店 2003 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专题推荐

《中国政治制度史》,白钢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年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三联书店,2001 年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1998 年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9、1996 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 2002 年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阎步克,三联书店 2009 年

《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 1984 年版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严耕望,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90 年版

《二十等爵制》,西嶋定生,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2 年版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 1991 年版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中国思想史》第一、二、三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 1954 年版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汉代思想史》,金春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汉代政治与春秋学》,陈苏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年版

《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

《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

工具书

《〈中国史研究〉文稿技术规范》

《中国学术期刊论文写作规范》

《出版物标点符号规范用法》

《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手册》

第二讲:财政小史

1.税是什么?

关键词:税;人头税;田税

所谓税,就是从你的所得里面拿一些东西出来,但关键是按什么从你的土地所得里面拿出来。

1.1 主要的税种有哪些?

在中国历史上最常见的就两种,第一种是什么呢?就是人头税;第二种是什么呢?就是这个田税。除了人头税和田税之外,还有「税」收什么?比如交米、交粮、交布、还有交钱、出力。大致有这样一个分类组合:

我举个例子,比如人头税,最有可能收人头税的,就是出力。你只要登记之后,就要给官府去服劳役,服劳役是干什么呢?比如说你要是能打,你就上战场,你打不了,你去修长城,修长城的砖搬不动,你就去搞运输,运输也搞不了,你就去挖沟,反正总有活给你安排一年,总要干一些东西。 那田税其实是按照这个地方的大小。

那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如果按人头税、田税来收的,从现代人的角度,你往回看,是不是觉得收税的时候,以中国当时那种生产力和信息管理和信息透明度来说一定会出问题。

1.2 主要税种的缺陷是什么?

第一个就是田税,问题特别多,随便举几个,比如说这个田是肥是瘦,肥田里面产的东西多,而这个瘦田产的东西少。那怎么去计算呢?难道要把全国的土地的肥沃程度都调查一遍;如果有的地方发洪水,闹火灾,田地荒芜,闹蝗灾了怎么办?还有同学会说,那公田和私田怎么划分呢?不太好算。

然后按人头税的问题也很多,首先多大岁数?其次考虑各种情况,人口流动了怎么办?家里面人要死了怎么办?按人头收的话,土地能不能买卖的问题对吧。还有一些比较刁钻的问题,如果这个人出家当和尚,收不收他人头税?所以这里面涉及到的问题其实是非常非常的复杂的。那么大家这个如果他故意隐瞒了人头,比如说家里有黑户对不对?在那个时候你没有任何的制约方式是吧。

大家想,现在要一个孩子,你不给孩子上户口,你哪儿都去不了,你拿不着身份证儿对吧?你上不了学,你参不了医保,各种公共设施你是享受不了的,或者公共服务你是享受不了的。

但是在古代中国的话有义务教育吗?没有对吧?国家不管你的这个个人教育,他给你医疗报销吗也没有对不对?大家群体养一个郎中。然后你出门需不需要要刷身份证?好像也不需要。甚至那个时候都不太容易出门,这个路也不怎么通;然后到处也不太好住,旅馆的商品经济也不发达;也不知道上哪儿去订旅店对吧,也没有高德地图,什么都没有。

所以大家是没有什么义务去官府去注册吧,凭什么呢?我就从官府拿不到什么好处,我注册完之后,我就给您交税,为什么我要去官府注册?所以这个事怎么解决?所以甚至是讲全中国大都是黑户。然后你也没有房租这个概念。对不对?天地为楣就大概这种感觉。

2.铸币税

关键词:铸币权;铸币税;均输法

今天在最开始呢,我既不讲人头税,也不讲田税,讲另一种税,也就是铸币税。

2.1 铸币和铸币权是什么?

首先铸币是什么?中国古代实际上仍然是有实物货币,也就是是铜币,有的时候是铁钱,后来又有银元。第一个铸币在最开始的权限是在秦代开始,开始统一货币,也就是官方去垄断货币发行权。

但是在西汉前期,在汉武帝之前,铸币权实际上是非官方所有,这么理解,铜钱也是生产出来的一种商品。只是这个商品的用处不是用在吃喝拉撒睡上,他就用做跟别人换,这是一种商品。

2.2 私人铸币的特点是什么?

大秦的时有一种钱叫做半两,到西汉的时候也是半两,大概重八克左右。上面写多少,其实告诉这块铜有多重。西汉早期的时候,这个就不怎么用了。刘邦时,因为铜比较少,当时百废待兴,所以他们当时铸的叫做四铢钱,四铢钱大概不到三克。铢是一种计量单位,一株是不到 1 克这么重就是四铢钱。所以我们说锱铢必较。然后到汉武的时候,五铢钱是官方印的,这个四铢钱实际上民间是可以去印的。

供需关系

供需关系是在微观经济中决定价格要素的经济学模型,其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一个竞争性市场中,某一特殊物品或者其他贸易物品—如劳动或者流动性金融资产的单位价格,将会持续变化直到供给量等于需求量,结果表现价格和数量交易的经济均衡。

由于多家是私人铸币,第一点就是铜币的这个价格或者铜币的一个价值将会在市场上有一个客观的反应,第二个点就是质量越好的就越容易流通。

2.3 铸币权是如何收回的?

那我为什么要讲这些东西呢?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国库有问题,国库出现的问题,因为打仗打太凶了,每一次都倾举国之力跟匈奴打,武帝就把这个铸币权给回收了。

首先是景帝的时候,有一个晁错削藩。藩就是当时的诸侯王,里面以吴王刘濞为主。刘襣坐拥江南地区,有一个豫章郡专门产铜,所以他那地方产的就是富甲天下,而且在这个地方是没有税赋的。在当地实际上跟西汉帝国完全是两种政治制度。晁错当时主张要一统,要把铸币权收回来,要削翻。他把削藩策呈上之后,刘襣就联合其他的六个诸侯王打着一个旗号,叫做「杀晁错,清君侧」,也就是清理君王旁边的小人——晁错。然后,景帝当时慌了,慌了之后就把晁错直接腰斩。

晁错惨死之后,然后景帝就跟他的叔叔们说,你们已经成功了清君侧,晁错已经不在君侧了。结果七王没有撤军。这时景帝才明白是造反?结果西汉中央帝国跟诸侯王打了一场打得非常非常的艰苦史称七王之乱。打完之后诸王被平定了。之后铸币权归中央所有。到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没有经过任何修复的一张毛主席照片,原汁原味的穿着就是这样

没有经过任何修复的一张毛主席照片,原汁原味的穿着就是这样

大江
2024-06-16 13:00:53
炸裂!高考满分语文震撼全国,文曲星真容曝光,知情人曝父母底细

炸裂!高考满分语文震撼全国,文曲星真容曝光,知情人曝父母底细

辉哥说动漫
2024-06-28 11:38:41
萧敬腾包下多个户外LED屏为老婆庆生,林有慧看到后边笑边落泪

萧敬腾包下多个户外LED屏为老婆庆生,林有慧看到后边笑边落泪

素素娱乐
2024-06-28 09:07:48
中雨+雷阵雨!周末雷雨来袭,河北大范围降雨已在路上……

中雨+雷阵雨!周末雷雨来袭,河北大范围降雨已在路上……

鲁中晨报
2024-06-28 15:11:07
刘和平:莫迪这个时候见普京,有何目的?

刘和平:莫迪这个时候见普京,有何目的?

直新闻
2024-06-27 19:51:43
越来越厉害了,俄罗斯导弹精度从100米变成2米:F-16机场面目全非

越来越厉害了,俄罗斯导弹精度从100米变成2米:F-16机场面目全非

文雅笔墨
2024-06-28 16:40:16
不要质疑姜萍了,幕后三大操盘手站出来!

不要质疑姜萍了,幕后三大操盘手站出来!

牲产队2024
2024-06-28 14:52:10
吃肉时间到了?北约希望从中国买炮弹支援乌克兰,这单接不接?

吃肉时间到了?北约希望从中国买炮弹支援乌克兰,这单接不接?

橘色数码
2024-06-27 21:57:38
黄奇帆:到2024年底,我国极有可能出现的6个新趋势!

黄奇帆:到2024年底,我国极有可能出现的6个新趋势!

说故事的阿袭
2024-06-28 10:35:20
周鹏上任首笔交易!邹雨宸+费尔德驰骋加盟,闵鹿蕾喜获双塔冲8强

周鹏上任首笔交易!邹雨宸+费尔德驰骋加盟,闵鹿蕾喜获双塔冲8强

理工男评篮球
2024-06-28 13:16:16
徐一心任四川发展(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

徐一心任四川发展(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

汲古知新
2024-06-28 15:17:36
一地路滑致事故,已致5人遇难!上海这段路10多辆车接连爆胎?今天还有雨...

一地路滑致事故,已致5人遇难!上海这段路10多辆车接连爆胎?今天还有雨...

鲁中晨报
2024-06-28 12:23:06
沙特媒:比起A组和B组,沙特所在的C组堪称死亡之组

沙特媒:比起A组和B组,沙特所在的C组堪称死亡之组

直播吧
2024-06-27 22:52:13
张飞飞-安徽省皖能股份有限公司前任董事长

张飞飞-安徽省皖能股份有限公司前任董事长

别人都叫我阿腈
2024-06-28 13:37:48
姜萍事件惊人内幕!多个部门出丑,草台班子神造闹剧!

姜萍事件惊人内幕!多个部门出丑,草台班子神造闹剧!

阿握看历史
2024-06-24 17:19:23
如果一名上将退休了,可以配几个警卫呢?

如果一名上将退休了,可以配几个警卫呢?

笔墨V
2024-06-18 07:23:13
森林狼总经理:我们选到了本届身体素质最棒、速度最快的球员

森林狼总经理:我们选到了本届身体素质最棒、速度最快的球员

懂球帝
2024-06-27 18:25:34
武汉多趟列车停运!可免费退票

武汉多趟列车停运!可免费退票

鲁中晨报
2024-06-28 11:39:05
他曾被评为“最活跃”的国防部长,兢兢业业成就不菲,如今88岁了

他曾被评为“最活跃”的国防部长,兢兢业业成就不菲,如今88岁了

燕小姐说历史
2024-06-05 08:50:25
美洲杯积分榜:能够阻止阿根廷卫冕的,不是巴西而是乌拉圭?

美洲杯积分榜:能够阻止阿根廷卫冕的,不是巴西而是乌拉圭?

直播吧
2024-06-28 11:58:11
2024-06-28 17:52:49
孤独的阅读者
孤独的阅读者
足不出户的英美大学
551文章数 2080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培植个人势力、大搞新型腐败 "新疆虎"李鹏新被逮捕

头条要闻

培植个人势力、大搞新型腐败 "新疆虎"李鹏新被逮捕

体育要闻

哪有什么死亡之组?踢就完了!

娱乐要闻

黄一鸣曝光王思聪聊天内容

财经要闻

A股上半年人均亏损1.2万 中证2000跌23%

科技要闻

售价近三万,苹果Vision Pro中国首销

汽车要闻

你没看错!广汽丰田今天秀了一把智电技术

态度原创

旅游
艺术
本地
游戏
公开课

旅游要闻

上海迪士尼项目遭吐槽,异味难消

艺术要闻

穿越时空的艺术:《马可·波罗》AI沉浸影片探索人类文明

本地新闻

冷知识:东北雪糕才是最早的网红雪糕

《龙腾世纪4》阵营互动为重点 争取支持以推动剧情

公开课

连中三元是哪三元?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