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新闻、天目新闻、速豹新闻、奏嘛新闻,这些名字您听说过吗?别看名字陌生,它们个顶个可都是正规的新闻媒体,有的还是“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摒弃了以往地名+媒体介质的传统命名法,而是以一个上口好记的名字+新闻两字,打破了图文、声音和视频的界限,同时也能看出背后的主办方在全国范围塑造品牌的决心。
无疑,这是媒体行业适应新时代发展走出的重要一步。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那么如何才能用好新媒体?这就需要打破传统、塑造品牌、全面融合。
媒体进入新的品牌塑造时代
我把以上命名方法的媒体品牌大致整理了一下,共有57家,包括它所属的新闻单位、报道的侧重方向都一一统计。我注意到,这些冠以新闻字样的媒体品牌,有的是公众号,有的是微博,还有的是APP,亦或三者干脆就是同一个名字。
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发现,无论是国家级媒体,还是地市级媒体,从内容与地域上都实现了最大程度的融合。那些曾经颇具影响力的传统媒体,其塑造新媒体品牌的意愿格外强烈。
媒体面临内容与平台的双重压力
媒体的品牌塑造,名字是第一步。有了上口好记的名字,确定了赛道,接下来就是怎么跑了。没错,我用了一个跑字。与20年前相比,坐等广告商上门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有跑起来,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节奏。
2000年左右的媒体黄金期,从传播特征上来讲是我说你听,受众基本上没有什么选择权。以一个省会级城市为例,报社、电台、电视台各两家,有影响力的报纸、频率、频道总共不超过20个。每一家媒体的内容,涵盖多个领域,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民生新闻,财经新闻、文体新闻,生活服务类资讯等,方方面面,包罗万象。
时至今日,媒体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媒体经营思路,已经落伍了。
现在的媒体,面临内容和平台的双重压力。
首先说内容。
根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21 年 6 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 7.60 亿,较 2020 年 12 月增长 1712 万,占网民整体的 75.2%。受众人群的基数还是很大的。
现在受众看到的内容,基本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些媒体品牌,以及曾经传统媒体的两微多端;二是政务类、机构类新媒体,比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三是自媒体。这里多指个人或工作室,或是以公司名义注册,专注于资讯或某一垂直领域的内容。
媒体在后两者面前,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就是有一类新闻信息服务资质,不光有转载权,更有采访权。劣势就是,被他们分流内容和受众。
政务机构类新媒体,公布权威政策,宣讲专业知识,不通过传统媒体,也可以把信息第一时间传达给受众。
自媒体,一些家长里短的社会新闻,比如哪里着火,哪里撞车,什么地方有污水,什么地方井盖坏了,这些都可以根据网友爆料直接转发。还有一些垂直领域自媒体,他们深耕美食、旅游、汽车、房产等,有自己的专长与精准受众。
因此,通过后两者从内容和受众上的分流,媒体可做的内容实在不多了。
再说说平台。
根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21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 10.11 亿,手机网民规模为 10.07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 99.6%。也就是说,与手机平台相比,传统介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刷资讯,听音乐,看视频,一部手机全搞定。所以,离开手机还真不行。
那么,媒体怎么利用手机呢?要么就是按既有赛道走,也就是注册自己的两微多端号;要么就是独辟蹊径,再开一条道出来,就是搞个自己的APP。两条道,到底哪个更适合呢?
关于媒体内容打造的六点建议
面临来自内容与平台的双重压力,媒体该如何应对呢?
目前,较为成熟的新媒体平台至少在十个以上,比如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头条号、一点号、大鱼号、网易号、抖音、快手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微多端。由于资本的加持及自身技术优势,这些平台覆盖面广、访问量大,活跃度高,形成了各自的流量池。
媒体与这些商业平台,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又竞争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平台方需要来自媒体的权威信息填充,另一方面,媒体又需要平台方的官方推荐引流。媒体应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的自身优势,以及给予媒体的特殊倾斜政策,做好传播工作,打造自己的私域流量。而当自身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时,则可以建立自己的流量池,比如人民号、澎湃号等。
对于是否建立自己的APP,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慎重。不是不能建,而是建之前就要想好,有没有足够多的资源支撑后续工作。研发一个APP要不了多少钱,但推广可是无底洞。你怎么说服和动员网友去下载你的APP?难道不下载他就看不到新闻了吗?通过一些行政手段,以答题等方式下载,也仅仅是一时把下载量做上去了,但打开率怎么样呢?一个人的手机就那么大空间,可能下载一个就得删除一个。你这个APP在网友心目中,就一定比其他更重要吗?
在内容方面,则需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可以主动采访的优势,不断产出优质内容,持续擦亮媒体品牌。
新浪网前总编辑陈彤在1998年曾提出新浪新闻的八字方针,快速、全面、准确、客观。即便在23年后的今天,这八个字仍然是对互联网媒体内容工作的高度概括。
具体到现在的媒体内容打造,我有如下六个方面的建议:
一调查式报导。发挥专业优势,抽丝剥茧,遍访信源,去调查那些表象背后的真相。
二揭秘式报导。有些新闻可能对于政府和企业自身,并不觉得是新闻,司空见惯。而记者要有一双发现新闻的眼睛,为受众呈现出幕后故事。
三总结式报导。发挥策划优势,遵循理论依据,运用统计学、分析法等手段,就某一专业领域进行采访,找出内在规律。
四解读式报导。发挥媒体权威属性,联系专家学者,对于政策、规定、办法等进行解读,把晦涩公文变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语。
五科研式报导。媒体背后往往是传媒集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亦或寻求合作,针对某一领域进行科技创新,小程序开发等,享受科技带来的红利。
六服务式报导。正规媒体,百姓信任,可以定期推出大型服务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服务百姓,服务社会,服务广告商。
最后提醒,媒体还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凭借自己的特权,做一些出格的事。比如版权方面,就要特别注意。绝不能看到一段网友发的视频,就打上水印据为己有。虽然新媒体平台有的时候对媒体发布的内容网开一面,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第一信源,不加入自己的采访,那就是赤裸裸的剽窃。短时间内可能粉丝见涨,但长期下来,对于媒体的公信力以及团队的运营实力,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更严重的,还会惹来官司。
所以,树立品牌的同时,找准赛道,增强互联网新闻宣传特色,打造一支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互联网新闻宣传队伍,这才能使媒体焕发出新的活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