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听到“我社死了”这类带有自嘲性质的话语。它代表着青年人在人际交往中说得出的尴尬时刻,与走不出的隐私困境。
只要存在社会关系,人们就很难逃过“社死”瞬间。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小尴尬很快就会过去,但也有一些实在是令人尴尬到难以承受。
当“社死”发生时,我们会焦虑、回避,尴尬到“用脚趾抠出三室一厅”,但其实“社死”有也不少可以避免和解决的方式。本期情绪空间站,我们一起探究“社死”的那点事儿。
“社会性死亡”这个词最早出自美国作家托马斯·林奇的《殡葬人手记》。诗人林奇认为死亡有多重意义,听诊器和脑电波仪测出的,叫“肌体死亡”;以神经末端和分子的活动为基准确定的,叫“代谢死亡”;最后是亲友和邻居所共知的死亡,叫“社会性死亡”。
在过去,被人们忘记可能要历经数十年;然而放到现在,社会性死亡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这是因为我们越来越看重自我社会性的存在,我们害怕被人遗忘。
而在如今的语境下,它又被脑洞大开的网民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了大家的欢乐源泉。 在网络社交平台和年轻人中间流行 的“社会性死亡”,与“公开处刑”有点相似,意思是“在众人面前出丑,非常尴尬,以致无脸见人”。
在微博上,与 #社会性死亡# 相关的话题热度分分钟高达500万。在豆瓣上,去年3月成立的“社会性死亡”小组,如今已有459454 个成员。从小组讨论来看,「社会性死亡」是一件当事人觉得十分尴尬, 却能让旁观者获得快乐的事。
豆瓣“社会性死亡”讨论小组话题
纵观各种匪夷所思的故事经历,不难发现,社会性死亡可以在人人身上发生。 包括从大学迈入职场的毕业生,自认为成熟了,也有不少社死的时刻,比如工作后想跳槽,却不小心把简历投到了自己公司。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多由技术问题导致的社会性死亡出现了。
NO.1
微信上线“拍一拍”功能之后,人们在试图“偷看”他人朋友圈时,总是容易手滑“拍了拍对方”暴露自己的位置;
NO.2
投屏功能的出现,让不少朋友在看视频的时候,投错了屏。
NO.3
输入法让我们经常打错字。
NO.4
哦对了,在线上上课或考试时,你常常会以为自己已经关闭了摄像头,其实并没有。
纵观网友们分享的"社死"经历,我们发现将隐私暴露在公共场所,更容易引发尴尬。
卡迪夫大学心理学家雷·克罗泽在研究中发现: 让人尴尬脸红最典型的原因就是隐私暴露在公众眼中。 除了隐私泄露之外,还有其他几种常见的尴尬情境。比如, 语言使用错误;不适当的行为;健忘引发的乌龙事件;缺乏知识或基础技能等。
作为一个 极具时代特征 的词,「社会性死亡」的诞生有着真实生动的现实根源。
科学技术让当代人拥有了丰富且必要的网络生活,但组成现代网络的技术和软件并非完美。
人和技术互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适配的情况, 技术问题有时会让使用者陷入尴尬,增加“社会性死亡”的风险。
微信社死的高危行为Top10
作为使用主体的我们和网络技术之间并非总是契合,因而在网上冲浪时难免会遇到防不胜防的危机。如刷微博时给陌生人手滑点了赞,取消对方还会收到提醒,最后只有尴尬到骂微博功能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话题,仍然缺乏公开讨论的空间和坦然交流的气氛 。
在社死小组里搜索敏感词时,讨论的帖子数量是惊人的,即使明知人天然的欲望并不值得羞耻,但被别人发现了仍会感到尴尬不安。
这正与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所说的 “惯习” 有关,这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理性是有限的,因为人类的思维是受社会限制的,是由社会加以组织、构建的。
社会学将 “角色” 定义为一个人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一个在家上网课的女大学生,她每天同时需要协调乖巧懂事的女儿、品学兼优的学生、温柔可人的女友等不同的角色。
不同角色社死出现频率对比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期待,但也容易出现角色紧张、冲突甚至混乱,角色行为和规范错位。 比如,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把本该发在闺蜜群并求夸赞的自拍,错发到了500人的学校大群。
当角色之间或者角色内部发生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时,角色冲突就发生了,这就导致了很多“社会性死亡”。
在当今的社交网络下,“社会性死亡”的含义更多变成了一种调侃,一种自黑与释放。
选择直面尴尬,用幽默的方式直接表达出来,别人反而会接纳一个真实的你, 从而建立起更和谐的关系。分享尴尬反而成了一个良好的社交举动。回避是一种消极的保护机制,对应着“保护面子”的动机,而幽默则可以让你“重拾面子”。
对外分享“社死”经历的人,或许想传达的是:尴尬只是一瞬间,人生还要继续。在全民围观他人过去尴尬的人生中, 围观者收获了快乐,“社死者”也得到了宽慰。
网易数读以 2019年发生的100个社会事件 为样本,爬取了它们在各大网站平台出现的内容数量和阅读数据。结果发现:“一件事情从被曝光、被讨论,到热度降下,被人渐渐遗忘,平均只需要 5.7天 的时间”。
信息迭代速度的加快,对于那些渴望被遗忘的人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情。
即使没有令人尴尬到脚趾抠地的经历,也没有不堪回首的丑闻,不少人也不怕被遗忘,仍旧有着“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心态。说着“分分钟社会性死亡”的人们,其实都在大方地调侃着自己的尴尬经历,把这些难忘的瞬间化作大家的快乐源泉。
与其说是“今天你又‘社死’了吗”,不如说是“今天你的生活中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这样热爱分享生活的你,怎么可能真的想被人遗忘,又怎么可能真的会被人遗忘呢? 偶尔有尴尬的时候,就让我们短暂地社死一下,然后满血复活吧!
分享尴尬的经历是将尴尬情绪积极化的一种方式。当社死发生时,我们会焦虑、回避,但也会试图解决它。
每一个经历了“社死”还写下“遗言”或出来诈尸的朋友,或许不全是为了成为我们的笑料,他们在为我们提供实用的生活意见,是时候轮到我们从中学习经验了。
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里维持体面的形象?希望以下的Tips对大家有帮助。
发重要或隐私的信息前,复核一遍内容和发送对象。
分组发朋友圈时,注意不要分错组。
上网课、开视频会议时注意麦、摄像头的情况。
使用无痕浏览器
私密文件要藏好
蓝牙要配对正确
家里有其他人来访的话,记得关门或锁门。
不随便动别人东西,以防双方同时社死。
在什么样的地方就干什么样的事。
但如果发帖分享都无法让你从社死中缓过来,就不断告诉自己:你可能在经历 “聚光灯效应” 。
当你以为大家都在盯着你时,那可能是你的错觉,你并没有得到那么多的关注量 , 别人也不会把你的尴尬事儿记到天荒地老。 你所感觉到的“这个人怎么这样”的评价不一定来自真实的他人,也可能只是自己想象中的。
大数据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一生可能只有一次让大家记忆深刻的事件,而这个事件在公众视野内只能 存活5天。
在分享社死的快乐中,我们或许能与过去的得失达成和解。那些所谓的面子、完美主义,在经历多几次人际关系间的意外事件与尴尬瞬间后,一切显得都没那么重要。
#TOPIC
你有经历过社死的瞬间吗?让你最尴尬的事情是什么?你是如何挽救的呢?
快来评论区和官微君一起讨论吧~
截至11月1日中午12时,评论区留言点赞第一名的同学将获得一本《娱乐至死》。
采编|王思琦
主编|江嘉琪
审核|王华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