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频频有朋友在我的日课后留言,向我询问练字的时候该用什么毛笔。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也一直都在寻找。为了找到它,我不但尽可能多地去试用自己感兴趣的毛笔品类,而且还会向认识的制笔师傅们虚心求教,请他们释疑。
有鉴于许多朋友都是看过我的隶书日课之后向我提问,而我对毛笔的一点粗浅的了解主要局限在自己常用的羊毫湖笔当中,今天就借这一篇短文,来跟大家简单聊聊我所知道、所用过的羊毫湖笔。
要说清毛笔的特点,我们不能不首先了解毛笔的结构和功能:
无论篆、隶、真、行、草中的哪种书体,它的线条无一例外都是由尖锋线和侧锋线组成的。如上图所示,如果只用笔尖的一点着纸书写,划出的细线条就是尖锋线。
要想线条加粗,就得将毛笔下压,使得笔毫弯曲,令侧面的副毫着纸,参与书写。根据下压的程度和着纸的部位,这样写出的线条又可以分为一分笔、二分笔和三分笔。
但无论是何分数,只要副毫着纸,就都属于侧锋线的范畴。
需要说明的是,三分笔就是使用毛笔的极限了,而三分笔的位置最多不超过笔锋长度的一半,古人说“使笔不过腰”,就是这个意思。至于腰上那一部分,其实不是用来写字而是用来储墨的,以故这一部分又被称为“墨池”。
偶尔,我看一些当代作者用小笔写大字。使笔不但用到笔腹,甚至用到了笔根。笔一旦压得太狠,便无法利用笔毫本身的弹性来重新聚拢笔锋,墨池因之败散,诸如此类,恐怕不是用笔的好方法。
以出锋和笔形而论,羊毫湖笔可以分为长锋、短锋和中锋三类。长锋羊毫最典型的代表是“鹤脚”:
(苏州湖笔厂制“毕竟西湖有妙趣”,鹤脚类长锋羊毫笔)
“鹤脚”得名于它又长又细的笔形。借助这种笔形,我们很容易就能写出漂亮的尖锋线。
在各种书体中,草书是以使转为形质的,通常要求以尖锋来表现漂亮的牵丝映带,而这恰是长锋鹤脚的擅场,所以鹤脚又是最常见的草书用笔。
那鹤脚能不能写隶书呢?至少,像《石门颂》一类的隶书是适用的:
《石门颂》这类古隶,运笔几乎全用篆法(巧的是,从前的许多书法名家也常借习篆来打磨草书的线条),也就是说它的笔画几乎纯用尖锋线来表现,而这与鹤脚的书写特点正相符合。
但是,在传世的汉隶碑刻中,像《石门颂》这样纯用尖锋的作品毕竟是少数,更多的经典作品比如《乙瑛碑》、《张迁碑》、《衡方碑》等等,都是以尖锋、侧锋配合书写,甚至在配合中还要以侧锋为主。
对这类的书写要求,长锋鹤脚是不能胜任的。试想一下,假如我们拿着一支又长又细的鹤脚来书写《乙瑛碑》那样的雁尾,会是个什么情况?
因为笔形过细,笔锋又长,书写的时候,势必要大幅度下压笔毫,令笔锋卧得很深,才能勉强写出雁尾的厚度来。
而在书写过程中频繁使用这样剧烈的书写动作,不但拖慢了书写的速度,同时也阻滞了书写的流畅性。所以就总体而言,鹤脚只能算是非典型的隶书笔形。
那典型的隶书笔形又是什么呢?答案是:玉笋(即短锋羊毫)。
(苏州湖笔厂制“菊”,笋式短锋羊毫笔)
和长锋的鹤脚相比,像上图中的这类笋式笔(也称“蒜头笔”),笔形更粗更短,着纸线条浑厚(也就是更容易表现侧锋线的书写效果)。用它来书写《乙瑛碑》式的雁尾,只需一个轻微的下压动作就能写足雁尾的厚度。
以故,对于需要频繁书写蚕头雁尾的汉隶八分书来说,玉笋无疑是最合适的笔形。
(拍摄“《张迁碑》日课”时,我使用的“真冬净纯宿羊毫蓬头笔”,短锋笋式笔,苏州湖笔厂制)
长锋鹤脚和短锋玉笋,从书写的适用范围来说,应该算是羊毫湖笔中的“偏科生”——鹤脚笔锋细瘦,难于表现捺脚(或雁尾);而玉笋笔锋粗短,拙于表现钩趯。
因此,它们都只适用于篆、隶、真、行、草之中的某一类或某一些书体,而无法做到全范围的覆盖。
可对一般初学书法的朋友来说,如果习篆、习隶、习楷、习草还要准备不同类型的毛笔,不但增加了掌握书写工具的难度,也同时增大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与其这样,倒不如挑选一支五体皆能的中锋笔,其实它已经可以满足初学阶段的大部分书写要求了。在羊毫湖笔中,最有名的中锋用笔,是“兰蕊”:
(苏州湖笔厂制“精品玉兰蕊”与“大仓颉”,中锋羊毫笔。二者均属于各体兼擅之笔,只是细分起来,前者偏行草,后者偏篆隶。)
“鹤脚”、“玉笋”和“兰蕊”在湖笔中均有两种不同的制式。如前文中所展示者——除了我拍日课的那支大莲蓬头——在制式上都属于“造型笔”,而与“造型笔”相对的另外一种制式则是“齐头笔”(又称“齐颖”)。
(兰蕊的两种不同制式对比:苏州湖笔厂制 “白鹤展翼”与“精品玉兰蕊”,前者为造型笔,后者为齐头笔。)
(鹤脚的两种不同制式对比:峡岭湖笔厂制“鹤甲”与苏州湖笔厂制“凤吐墨”,前者为造型笔,后者为齐头笔)
(玉笋的两种不同制式对比:苏州湖笔厂制“真冬净纯宿羊毫蓬头笔”二种。左边一支为造型笔,右边一支为齐头笔)
从选料和制作工艺上说,“造型笔”的笔柱和披毫使用的是长短不同的毫料,把它们配合起来,目的是为了塑造出一个尖尖的笔锋。造型笔的毫料并非根根都有锋颖,有时也会适当切入一些无头的羊毛根,以起到“健腰”的作用。
跟造型笔不同的是,齐头笔的制作,要求所有毫料都要达到相同的长度(行话叫作“根根上顶”,所以这种笔才得名“齐头”),而这些毫料中的每一根都要求有锋颖,以故齐头笔的造价要比造型笔高出许多。
从书写感受和书写效果上说,齐头笔通常要比造型笔更软,对书写者的控笔能力要求更高。它的笔锋浓于造型笔。沫水之后,湿笔笔形有点儿像平头刷子:
(图中的两支都是齐头笔,左边这支“亮霞幽远”,因为照顾到国人的书写习惯——如果是日本书法用笔,平头特征更明显——其实笔形已经略有收尖,但抹水之后,仍能看出平头刷子的模样。至于右边的这支齐头玉笋,笔锋更要浓得多,所以它的尺寸虽小,却足以写出非常厚重敦实的侧锋线条)
(这是我之前拍的一期“《张迁碑》日课”视频的底稿,这期日课中我使用的就是一支中锋齐头笔)
因为齐头笔的笔锋类似于板刷的模样,因此相比于造型笔,用齐头笔书写侧锋线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从这一点上说,它也是非常好的篆隶用笔。
只不过,使用齐头笔,在尖锋线与侧锋线的转换技巧上要求更高,更兼笔性柔软,控制不易,初学隶书的朋友们还是留待进阶的之后再来尝试为好。
说完了羊毫湖笔的类型,我们最后再来说说挑笔的标准。无论齐头笔还是造型笔,挑选的标准都离不开下面这三条:
其一,羊毫要细腻光洁,在散锋状态下,笔毫呈现出蚕丝一样的形态:
其二,笔形上顶饱满,不可过于尖透;
(笔形尖透,在新笔初开的时候可能好写。但这样的笔头不耐磨损,不如饱满的笔头经久耐用。对制笔方来说,笔形做得尖透,有利于控制成本;但用笔的一方却无形中受到了损失。这些制笔与用笔的微妙之处,是湖州善琏一位从业超过40年的制笔师傅教给我的)
其三,笔毫优劣的关键在于锋颖,也就是笔尖上呈现为玉色的那一部分(俗称“黑子”)。
好的羊毫,锋颖透亮且长(像上图这一支玉笋,锋颖基本达到了笔锋长度的三分之一)。
如果一支羊毫笔,它的锋颖部分同白色的羊毛根之间显出一条整齐的环切式的分界线(行话称为“黑子肩架整齐”),那很有可能,它是用上等宿羊毫精制而成。
一旦遇到这种品相的笔,错过它,我会感到非常遗憾。
(顶级品相的羊毫笔,长这样)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