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相较一线城市,大中型城市人才分布不均、吸引力不够、创新创业活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只有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吸引人才,才能在增强城市竞争力和辐射能力、加快当地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中赢得先机。近些年来,安徽芜湖市通过分类改革人才评价机制、下放资金扶持决策权、打造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等方式,推动人才发展模式创新,为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人才承载能力弱,政策兑现时间长,人才活力不足?
转移人才评价主体
>>>人才评价主体由政府向用人单位、同行业专家转移;人才认定标准由55条简化为4条;职称评审权下放
今年7月30日,芜湖市人才发展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安徽首家企业化人才招引机构,探索由“政府参与引导型”向“政府服务辅助型”演化的人才招引角色定位。
为什么要成立人才发展集团?非省会城市的人才承载力相对较弱,而以往习惯用传统思维、行政手段推动引才工作,为兑现一项人才政策往往要通过七八个部门,走十几道程序,长此以往,人才等不起,城市发展更等不起。通过职能划归、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刚刚组建的芜湖市人才发展集团着力推动用市场化手段配置人才资源,为来芜工作人才提供招引、评价、培训等“一站式”集成化服务。在芜湖,人才工作的市场化转型正推动着人才评价主体由政府向用人单位、同行业专家转移,以往唯论文、唯奖项、唯学历的人才评价标准正在被人才工资性薪酬和纳税税额等取代。
十里江湾边,高楼鳞次栉比,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推动人才评价主体由政府向市场用人主体转移,目的在于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加快形成与优质人才生态相适应的现代人才发展治理体系。从2017年起,芜湖开始试水对标企业年薪评价人才新标准。年薪200万元以上的企业员工可直接被认定为领军人才,政府根据企业人才工资性薪酬和纳税税额,分档划定不同政策优惠。经过多年实践,对企业人才认定标准不断精简,由最初的4个层次、55条标准简化为4个层次、4条标准。
根据企业需求,芜湖市积极推动职称评审权下放。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伊始,就突出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使用4个关键环节,逐步建立了内部人才发展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2007年,市人社局将机械工程专业中级以下职称评审认定权全部下放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从技术员到工程师全部由奇瑞公司组建评委会评审或认定,并授权奇瑞大学组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时隔3年,市人社局积极协调安徽省人社厅将机械工程专业高级职称评审权授予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政策框架内开创了从高级到初级职称评审权下放芜湖市企业的先河,覆盖员工1.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量质齐升,为奇瑞汽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石。
芜湖市招引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安徽酷哇机器人研发人员正在调试智能设备。
“以前因职称等级较低,没有资格参加一些高层次评审,现在有了很大改观,受益很大。”国营芜湖机械厂员工阚高工说。作为一家基地级修理领军企业,国营芜湖机械厂拥有一支以航空院校毕业生为主的工程技术保障人才队伍。前些年,因修理行业特殊性,员工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渠道受阻,员工提升专业技术职称资格需求日趋强烈,职称评审难成为工厂引人、留人的难题。2017年,安徽省、芜湖市两级人社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将工厂纳入省市专业技术职称参评资格范围,2019年,授权工厂牵头开展通用航空工程初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权。为鼓励员工积极申报提升个人资格等级,大幅提高职称津贴标准,工厂将职称等级与员工任职资格标准挂钩,完善人员评价机制。目前已有400余人获得相应等级职称,职称评审工作成为工厂引才、留才的一件法宝。
赋予企业评价人才自主权,在助力企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芜湖市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航空航天(低空经济)产业是市重点扶持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产业带动集聚了大量航空航天专业人才。2020年,安徽省人社厅批复授权芜湖市制定并印发文件,组建通用航空工程专业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在全省率先获批开展通用航空工程专业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为助力芜湖市航空航天(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平稳较快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高层次人才发展创业缺少资金扶持,评审制度有待完善,资金供需对接不够顺畅?
下放资金扶持决策权
>>>创新评审制度,采取团队评价“三评”制;扶持决策权下放到载体;增设核心技术攻关类别,采用“揭榜挂帅”模式给予立项资金扶持
很多高层次人才从海外回国发展,或从高校走出来创新创业,瓶颈之一,就是苦于没有资金扶持,科技成果没能有效转化。2017年,芜湖市出台《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实施办法》,对在芜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团队,采用出资参股或债权投入等方式按ABCD四类给予最高2000万元、1000万元、600万元、300万元扶持,面向全球广泛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强化创新要素对接,促进创新人才、高端技术等集聚。
在探索实施过程中,芜湖创新评审制度,采取团队评价“三评”制,通过技术专家评审、投资专家评议、产业管理专家评价相结合的“三评”制办法,聚焦项目载体产业发展,组织同类型产业专场进行路演评审,提升参评项目与载体单位经济发展紧密度;创新决策程序,将扶持决策权进一步下放到载体,县市区、开发区作为项目载体单位享有扶持决策权,根据本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划对团队进行扶持,并择优向市、省推荐。市属国有投资机构通过专业机构进行尽职调查,结合县市区、开发区扶持情况与团队签订增资协议进行投资扶持。
2014年以来,芜湖市已累计招引537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芜创新创业,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3100余人。主要涉及互联网大数据、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41个团队获省政府重点扶持,协议扶持资金2.55亿元。
今年以来,芜湖市增设核心技术攻关类别,采用“揭榜挂帅”模式,通过征集项目需求、专家论证、发布榜单、合作对接、揭榜申报、初审推荐、受理审核和路演竞榜,给予立项项目50万元、100万元的资金扶持。截至目前,已发布“科技计划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需求”征集令29个,摸底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项目榜单26个。根据“竞榜”路演评审情况,择优立项20个左右揭榜项目并公开中榜单位。对正式立项的“揭榜挂帅”项目,由揭榜方和榜单需求方签订项目合同书,共同开展科技成果工程化应用转化。
奇瑞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上,专业技术人员正在组装车辆。
“人才+资本”模式想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仅有政府资金的扶持是不够的。2021年7月,芜湖首次举办私募股权投资大会,出台《芜湖市促进私募基金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安徽私募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国家级安信证券投资者教育基地芜湖市资本市场研修院在大会上成立,通过搭建地方政府、监管机构、私募基金沟通交流平台,为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注入强大的资本动力。
高端科研资源分布不均衡,服务企业质量有待提高,高层次人才引进难?
打造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
>>>建设对标全国一流的企业服务中心;联合高校院所和行业龙头建设重点研发平台;在上海建设安徽省内首个“人才飞地”
在芜湖,高端科研资源分布不均衡,中央驻皖的16家科研机构中没有一家位于芜湖。考虑到科创平台建设、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的联动关系,打造芜湖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就成了人才工作重心。
2020年9月,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安徽自贸区芜湖片区同步进入全面启动建设阶段,围绕重点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家电、跨境电商等六大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设立企业登记服务专窗,对原有存续企业分批次进行注册、开辟“绿色通道”、统一标识,并安排专人负责自贸区企业登记工作。加快建设对标全国一流的企业服务中心,着力打造零差别受理综合窗口、“7×24”小时不打烊服务区和5G政务服务智能大厅;积极推进“一业一证”“容缺受理+信用监管”和综合监管分类执法改革,探索“区块链+综窗通办”模式,建设自贸区企业大数据库,为人才在自贸区的发展提供一流服务。
通过“借脑研发、柔性引才”,2017年以来,芜湖围绕重点产业领域,联合高校院所和行业龙头建设重点研发平台。其中与中国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共建创新平台6个,企业自建平台39个。4年来,平台汇聚了芜湖10%以上的发明专利、12%以上的科研投入,营业收入达1200亿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重点围绕微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的高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培养和微电子产业培育开展工作,建成先进微电子器件研究中心、汽车电子关键技术研究中心、集成电路设计工程中心三大科研平台,截至目前,累计培养集成电路行业高端人才超300名,有力支撑了芜湖市半导体产业发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是集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产业孵化为一体的公共服务研发平台。
为破解高层次人才引进难题,2019年,芜湖市在上海建设安徽省内首个“人才飞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产业创新中心,发挥芜湖产业特色鲜明、要素联系紧密优势,引导在芜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吸引海内外优秀创业团队项目入驻,带动高端研发创新资源加速向松江集聚,引导企业生产制造向芜湖集聚的协同创新模式。借助上海高层次人才和科研机构集聚优势,为200多家在沪注册的芜湖企业集中延揽高端人才,推动项目孵化在上海、产业化发展在芜湖,实现人才“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对入驻园区的企业实行上海、芜湖两地“双注册”,在“人才飞地”工作的科研人员也能享受芜湖的人才政策福利。项目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九亭镇,目前入驻企业已在沪招引海内外高端人才40人,博士8人,硕士20人,硕士以上人员占比近70%,多数都有海外留学经历,2021年预计招引高端人才100人以上,直接、高效的“政府—人才”沟通机制激发了在芜人才群体的积极性。
(中国组织人事报通讯员 芜组轩 本篇图片均由安徽省芜湖市委组织部提供)
市场主体更有发言权
人才评价,是引才、育才、用才的“指挥棒”和“风向标”。芜湖着眼解决人才承载能力弱、政策兑现时间长、人才活力不足等问题,将人才评价主体由政府向用人单位、同行业专家等市场主体转移,通过成立人才发展集团、对标年薪确立评价标准、下放职称评审权等措施,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提升了人才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
人才既是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又是市场运转的关键要素。当前,人才流动已经不再局限于以政府为主的科研院所,而是在市场的各行各业驱动发展。一些地方仍习惯于把学历高、职称高、奖项高作为人才评价的主要标准,极易因“一把尺子量到底”而挫伤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人才的好与坏,用人的市场主体更有发言权。数字科技、消费升级催生大量新兴行业,不断延伸精细的行业分类,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在各自行业岗位上做出贡献。建立一套真正符合市场需求、品质优秀、注重业绩、突出能力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应将人才评价的部分“发言权”下放给市场主体,在市场主体内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评价制度,再以政府的人才政策为支撑,更好推动人才评价科学化。
(四川乐山市委组织部 张晓萍)
保障用人主体自主权
人才能力如何,用人单位最清楚、市场最有发言权。从芜湖市的创新探索来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关键是要“放权解绑”,赋予用人主体更多的决定权、支配权、调度权,让各类人才更好地施展拳脚、实现抱负、服务发展。
需要什么样的人、怎样用好,人才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人才工作中,管理部门要摒弃“不愿放”、“不敢放”等思想束缚,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导向,探索行政权力的退出机制,放手让用人单位去解决,纠正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给用人主体多一些自主空间、少一些越俎代庖,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把更多精力聚焦到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上来,集中力量打好人才制度改革攻坚战,不断激发制度活力,激活企业动力,激励人才作为,扎扎实实把人才制度改革推向深入。
政策贵在落实。保障用人单位主体自主权,要力戒形式主义,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本地人才工作、产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因地制宜下放职称评定、人才评审等权限,不能“一刀切”,违背“放权松绑”初衷。同时,用人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权限接得住、用得好。
(山东利津县委组织部 谷建文)
提高人才服务保障水平
大中型城市只有构建一流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才能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让人才真正发挥第一资源作用。安徽芜湖通过改革人才评价机制、下放资金扶持决策权、建设人才服务平台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人才服务保障水平,较好地破解了当地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短板”。
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应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强烈的爱才兴才聚才意识。芜湖直面人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主动更新观念,把大力吸引人才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和辐射能力的重要抓手,形成了直接、高效的“政府—人才”绿色通道。中山市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在积极转变引才观念,集中力量解决本土人才家属就业、两地分居等现实困难,同时大力吸引在外的本乡本土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实施“雏鹰归巢”计划,确保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留人首先要留心。推动人才阵地建设,整合人才创新创业、住房安居、医疗社保、金融支持等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才能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芜湖在人才关心关爱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给予人才创新创业团队有力扶持,联合高校院所和行业龙头建设重点研发平台,有效支撑了产业发展,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广东中山市委组织部 林健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