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0日,由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黄邦钦教授和陈能汪教授共同召集的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香山论坛(以下简称“香山论坛”)第57讲“流域-河口-近海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曾呈奎楼顺利举行。论坛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进行。来自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香港大学、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浙江大学、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厦大海洋与地球学院和环境与生态学院师生共100余人参加了论坛。
黄邦钦主持论坛开幕式,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曹文志教授致欢迎辞。伊利诺伊大学蔡喜明教授、香港大学焦赳赳教授、中科院南湖所张运林研究员、厦门大学李炎教授,分别围绕密西西比河河口三角洲管理的思考、近海地下水排放的生态效应、富营养化与气候变化对湖泊蓝藻水华的协同放大及应对、海陆界面的隐形与显形等专题作了特邀报告。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来自兄弟院校、研究所,海洋与地球学院与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20余名同行也分享了最新研究进展、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和合作意向。 报告内容精彩纷呈,讨论与交流气氛热烈。
黄邦钦和陈能汪共同主持综合讨论。现场和线上的专家学者纷纷发言。厦门大学吕永龙教授、李炎教授强调了海陆界面研究的重要意义。大家认为,今后应面向国家陆海统筹和碳中和等战略目标需求,聚焦流域-河口-近海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这一重大科学前沿,抓住“双一流”建设契机,依托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台海站)等科研平台,针对流域-河口-近海复杂系统,开展长期观测和系统水平研究,重点研究陆海气跨界面物质循环与多尺度生态环境效应,推进人-海耦合系统研究。建议组建海陆界面观测-模型-科学团队,引培并重,特别要加快引进观测新技术、模型耦合和管理学等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加强青年骨干教师、技术队伍和研究生的培养。加大台海站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中心建设力度,提升数据汇聚、质控与数据挖掘能力,建立数据共享和大科学团队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我校综合学科和我院生态与环境学科融合发展的优势,加强与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项目合作,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推动实质性学科交叉研究,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国家陆海统筹、生态保护修复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本次论坛由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福建省海陆界面生态环境 重点实验室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举办。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香山论坛于2013年设立,因翔安校区背靠香山而得名,主要由中青年科学家作为发起人,围绕生态环境领域科学前沿展开研讨,旨在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启迪创新思想,营造不断探究、学术争鸣的学术氛围,提升国内外学术交流水平。
文图 | 黄水英 孙静月
编辑 | 吴晓倩 曾鹏
—END—
信息来源: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海洋知圈
知晓海洋 | 探知海洋
宣传海洋 | 服务海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