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夜幕降临。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万宝山下的古富村民族文化广场上,熊熊燃烧的篝火照亮了夜空,嘹亮的彝语歌声在空中回荡,村民们伴随着歌声欢快地舞蹈……
近年来,古富村党总支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先后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等建设工程,并积极强化对各族群众的精准服务,促进各族群众形成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并形成了一套接地气、可复制、可推广的“古富经验”。
饮水思源 十谢党恩
据龙街镇副镇长丁国英介绍,古富村有395户1615人,居住着汉族、彝族、白族、傈僳族、回族、侗族6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民族聚居村。行走在村内,水泥道路干净整洁,路边种着兰花,让村子多了几分雅致,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的“十谢党恩”颇为醒目:“一谢共产党,翻身帮我想。从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十谢共产党,养老帮我想。从前养儿为防老,现在老人政府养。”
“现在国家的政策太好了,路通了,房子盖好了,养老医疗都有了,村子也更美丽了,我们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这多亏了共产党啊。”74岁的古富村村民李翠芝感慨地说。
古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永清说,这面墙是党总支积极协调争取资金,建设村寨的成果之一,既提升了村容村貌,又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十星评比” 美了村庄
2019年,40多岁的村民李志杨在村里办了个垃圾回收站,专门回收村民的垃圾。如今,单这一项收入每个月就有4000元左右。他的这个产业既增加了收入,又为提升村里人居环境作出贡献。除了垃圾处理,古富村为了提升人居环境,按照“三洁一绿一规范”的标准,从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和庭院等是否整洁,劳动用具摆放是否整齐等十个方面进行“十星评比”。目前,“十星评比”创先争优活动得到了中共大理州委、州政府的高度认可,并在全州进行推广。
“曾经,我们村因为杀年猪换工后要请客,出现养得起猪杀不起猪的情况。有的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因惦记杀猪也不得不提前回家,耽误了打工时间,影响了收入。”李永清告诉记者。
为推进移风易俗,古富村成立了年猪屠宰队,根据群众的需求,提供年猪定点式、上门式、套餐式宰杀服务,有效整治了年猪宰杀和农村客事办理中的不良风气,帮助各民族群众树立起勤俭持家、科学理财、合理消费的观念。
共建共享 共同富裕
古富村至今还保留着开展“上刀山下火海”等活动的传统。为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古富村党支部探索了“党建+民族文化”的工作模式,以党组织引领和党员群众自主参与的方式,传承发扬民族刺绣、服饰等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创办了“正月初二民族歌舞会”“正月初九赶庙会”“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日”等民族文化活动。组建了少儿打歌队,通过中华文化浸润改编了民族舞蹈《阿咀咧》,丰富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古富村党总支还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建立了持续增收机制,激发各民族群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以传统产业泡核桃为主,着力发展高山生态茶,同时培植车厘子、树头菜等新兴产业,形成长中短各有特色、一寨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2016年以来,古富村结合海拔较高的实际大力发展高山生态茶,先后种植1600多亩生态茶,在党支部的引导下,各族茶农互帮互助,生态茶已成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新产业。
今天的古富村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善治之路,先后被评为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大理州生态文明示范村、大理州文明村镇、云南省文明村、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森林乡村等。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马新焕
终审:杨燕明
责编:庞玉珍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