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医晓护的第3472篇文章
“江西南昌痛风患者张某于药店购买秋水仙碱片一盒。因疼痛难忍,超剂量服用秋水仙碱片。服药不久后就身体出现不适症状,送医经抢救无效死亡。”
近日一则关于秋水仙碱中毒身亡的新闻引发热议。无独有偶。今年2月,郑州一名22岁的大学生考研失败后,网购了100片秋水仙碱企图自杀。2018年,湖南几名初中女生服用160片秋水仙碱,其中一名女生死亡。
提起秋水仙碱,痛风患者都不陌生。家中常备,痛风一发作,吃上几片立马疼痛减轻。虽然见效快,但这恶心、呕吐、拉肚子的副作用着实难受。您可别轻视这些症状!这是药物中毒的表现。秋水仙碱应该如何用药呢?今天就让六院药师与您好好说一说这秋水仙碱。
秋水仙碱是由两名法国科学家于1820年从秋水仙属植物秋水仙的球茎中提取得到的一种生物碱。秋水仙碱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趋化、粘附和吞噬作用,以及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达到控制关节局部的疼痛、肿胀及炎症反应。秋水仙碱只起到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抗炎镇痛作用。不影响尿酸盐的生成、溶解及排泄,因而无降血尿酸作用。
临床应用
国内批准秋水仙碱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及预防复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
● 痛风急性发作期:
越来越多指南认为秋水仙碱可作为一线推荐用药之一。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版)》中明确指出:研究显示,与大剂量用药相比,小剂量秋水仙碱治疗急性痛风同样有效,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在痛风急性发作推荐尽早使用小剂量秋水仙碱,即首剂1mg,1h后追加0.5mg,12h后改为0.5mg qd或bid。
● 预防痛风发作:
大多数学者认为在初期降尿酸治疗的同时需预防用药以避免痛风的急性发作。低剂量的秋水仙碱(<1.2mg/d)可作为预防药物,但是对于预防用药的时间仍存在争议。
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痛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ACR指南)给出了预防用药方案:(1)≥6个月;(2)体检没有痛风石的患者,在达到尿酸目标值后的3个月;(3)以前有痛风石的患者,体检痛风石消失,并达到尿酸目标值后的6个月。《中国痛风诊疗指南》(2016年)则认为预防性使用小剂量秋水仙碱至少3~6个月可减少痛风的急性发作。
不良反应
秋水仙碱不良反应多,存在用药剂量的累加效应。常见的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等胃肠道反应是严重中毒的前驱症状,出现这些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可致肾脏损害,表现为血尿、少尿;对骨髓有直接抑制作用,可引起粒细胞缺乏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使用时应谨慎。
过量反应
秋水仙碱的治疗窗口窄,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过量使用秋水仙碱后可能出现以下急性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胃灼热、血尿、少尿、肌无力、谵妄、痉挛、休克、呼吸抑制、心功能衰竭等。有文献报道,秋水仙碱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存在个体差异性。
用药过程中,若发生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诊!
秋水仙碱中毒尚无特效解毒剂,不能通过血液透析有效清除。秋水仙碱中毒的治疗应从洗胃和预防休克的措施开始,并采取对症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服用秋水仙碱时到底需要注意哪些呢?
1、严格遵医嘱用药!秋水仙碱是一种细胞有丝分裂强抑制剂,毒性大,一旦过量缺乏解救措施。
用药过程中,若发生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诊!
2、秋水仙碱存在肝肠循环,肝功能损害时解毒能力下降,易促使毒性加重,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3、秋水仙碱可抑制细胞正常的有丝分裂,对胎儿有致畸作用。育龄期妇女或男性在开始治疗前3个月、治疗期间及停药后3个月内应采用有效的避孕措施。
4、秋水仙碱与多种药品有相互作用。如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克拉霉素,地尔硫卓、维拉帕米、阿托伐他汀、非诺贝特等。用药前请咨询医生或者药师。
5、用药期间应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最后,再次提醒痛风患者,正确、安全地使用秋水仙碱十分重要。如果用药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万不可轻视,请立即停药并就诊!请在正规医院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合理服药。
[1]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J].中华内分泌代谢志,2020,36(1):1-13
[2]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志,2020,19(4):293-303
[3] Slobodnick A, Shah B, Krasnokutsky S, Pillinger MH: Update on colchicine, 2017. Rheumatology (Oxford, England) 2018, 57(suppl_1):i4-i11.
[4] Ahern MJ, Reid C, Gordon TP, McCredie M, Brooks PM, Jones M: Does colchicine work? The results of the first controlled study in acute gout.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87, 17(3):301-304.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药剂科
蔡晓然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