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祝贺!云南广播电视台两件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

0
分享至

今天(11月8日)

是中国记者节,

记者节前夕(11月7日),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

由云南广播电视台制作播出的专题节目《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2020 我们的“大考”——我与我的驻村队员父亲》荣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专题二等奖!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云南广播电视台始终倡导“用脚跑新闻,用心讲故事”,深挖云岭大地脱贫攻坚路上的典型人物、典型故事。

2020 年高考前夕,一篇作文《父亲扶贫路上那些事》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作文主人公袁明磊,就职于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曲靖卷烟厂,自 2015 年到会泽县驻村扶贫至 2021 年,文章的作者是袁明磊的女儿——高三学生袁景瑞。

父女二人,一个要迎来人生大考,一个要迎来工作大考,一个是紧张备考的高三学生,一个是曲靖卷烟厂2015年选派到会泽的第一位驻村扶贫干部。五年来,父女常年两地生活,聚少离多。个人命运和大时代发展交汇,形成了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鲜活立体的历史切片。

都市频道节目组敏锐地抓住这一选题,精心策划、认真采访先后数次到曲靖市、会泽县跟踪采访。通过高考考生袁景瑞和她的驻村扶贫干部父亲袁明磊之间的故事,见微知著,展现了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平凡、伟大和光荣。这篇报道先后荣获第37届云南新闻奖一等奖、第31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 马宁:“整个采访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前后跑到会泽的村里面,三个村,以及到曲靖,前前后后跑了三次。”

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 马宁:“在采访的时候、不在采访的时候以及在不见面的时候,我都在线上沟通,最后我跟他们一家人处得像朋友一样。我那天跟她聊了很久很久,跟她分享了我的成长故事,拉近跟采访对象的距离,我们最后一次采访的时候,父女两个人对我、摄像老师以及镜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才有一段非常自如的父女对话展现出来。”

新闻展现了不少动人的细节。老袁有个习惯:在女儿每天下晚自习后跟她通电话。为了记录下这一幕,采访组一直守到了当晚十点多。

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 马宁:“他们社区整栋办公楼都是黑的,就他这一间亮着灯,我们是悄悄地走到他办公室外,透过窗看到他一边上着扶贫培训的网课,一边在奋笔疾书,他在等着女儿放学,那一刻,我跟摄像老师突然想到,他女儿是不是也在教室里奋笔疾书,两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事情共同努力着。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那一刻,我们就是为了这个主题去的,觉得这三件事就交织在一起,像历史切片一样,那一刻,大时代下大家、小家发生的那一幕。”

最终,新闻中呈现了父女俩这一刻跨越时空的“对话”,令观众动容。电视新闻是团队协作的产物,摄像王杰和金继坚也多次深入脱贫攻坚一线。

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摄像 金继坚:“女儿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从来没有在路灯下等过我,但是你给这一片村庄,点亮了这一片村庄。我听了这句话,忍不住泪水在眼睛里打转,为了扶贫工作,这父女俩付出了太多。”

金继坚,平常同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老金哥”,从业20多年,他的新闻作品获得过许多奖项,他的足迹遍布云南各个州市,几乎每次重大突发事件,他都冲在一线。如今,除了常规的电视新闻,他还把镜头对准了更广阔的领域。

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摄像 金继坚:“作为一名摄像记者,当拍到自己非常想要的东西或者画面时,是很兴奋的,特别值得,像一名小学生一样,刚刚涉足纪录片这一块领域,希望能够多拍两部吧!”

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 马宁:“才从业五年,能够拿到一个很高的奖,很受鼓舞,记者确实是一个很幸运的职业,可以看到很精彩的人生,很精彩的故事,要脚踏实地走在田间地头,让我更坚定信念,永远走在最前面。”

通过父女间的隔空对话, 真实、立体展现了云岭大地上扶贫队员及家人的默默付出。通过女儿对父亲工作认知的变化,展现了扶贫队伍“算细账,想实招, 谋出路”的绣花针式优良作风。作品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也这是近年来云南省电视新闻报道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的最高奖项。

今天,

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马宁

在云南新闻界庆祝第22个记者节大会上

发表感言!

去年4月,一篇名为《父亲扶贫路上那些事》的作文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国务院扶贫办为其点赞、转发。文章的作者叫袁景瑞,一名高三学生,她的父亲,袁明磊,是曲靖卷烟厂2015年选派到会泽的第一位驻村扶贫干部。

作文从女儿的视角记述了父亲驻村扶贫五年,如何从一个白面书生变成了黝黑的农村汉子。她看待父亲的扶贫工作,从不解,委屈,又变化为心疼、感动。

这是一个小家的故事,投射出的却是千千万万扶贫工作者和他们的家庭正在经历的故事。正是这个契机,让我们试着把镜头转向扶贫工作者和他们背后的家庭。我们希望记录下在小袁这些未曾经历过“贫困”的一代人身上,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很幸运,我们记录下了这一刻的变化。

作为一名年轻的记者,在伟大时代下,就应该走得更远,站得更近,感受并记录正在发生的变化,去触摸时代的脉搏。

就在今年夏天,袁景瑞作为大学生,和同学一起到文山广南的一个侗族小村落支教了。如今的00后和10后在遥远的乡村小学教室里,已经不讲那些“外面世界多精彩,要走出去看看”了。他们正在讨论的,是历史,文化,科技,是星辰大海。对,他们现在就是有底气谈这些呀。这也是新的变化,我想作为记者,我们又该出发了。

除了上面这个奖项外,

近日,

云南广播电视台制作播出的

专题节目《张桂梅和她的女子高中》

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

2019—2020年度广播电视节目奖。

2019 年年底,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封面》栏目播出《张桂梅和她的女子高中》,这是较早详细记录张桂梅老师杰出贡献的作品。都市频道《封面》栏目组派出编导张歆易、摄像杨纪星前往华坪女高,与张桂梅老师共同生活。专题片重点阐述了张桂梅的信念“用红色基因树人铸魂”,她坚信贫困山区的落后主要是教育落后, 而女孩子的受教育程度更低,因此提高山区母亲的素质至少可以改变三代人。

专题片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这名传奇女性的故事,节目播出之后收视率居昆明同时段可见频道第一,让更多观众认识了这样一位好校长,并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好评。2021年张桂梅陆续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荣获“七一勋章”,两次赴京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荣誉证书,自此她的事迹家喻户晓。

电视专题《张桂梅和她的女子高中》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2019—2020年度广播电视节目奖,这也是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第二次获得这个国家级奖项。

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

记者张歆易感言↓↓↓

从业11年,一直在坚守在一线。两年前,我曾有幸采写了一期关于张桂梅老师的专题节目。

去之前,我先联系了当地宣传部,咨询他们:如果想要记录张老师的一天,我应该几点到学校?对方回答:早上四点五十前。当时是冬天,天还没亮,当我裹着厚厚的羽绒服来到华坪女高时,张老师已经起床了。她早上四点五十起,晚上十二点半后睡,每天睡眠时间不足五个小时。她没有家,一直和学生们住在宿舍楼里,而她永远都是那栋楼里第一个起床的人,因为她要在学生们上早自习之前,去到教学楼,将每一层楼的灯点亮。

拍摄的时候,我跟着张老师去家访,山路难行,看着她瘦弱的身体在车里来回晃,几乎坐都坐不稳,我突然就读懂了立德树人的真正内涵,润物无声,大爱无言。

11年的记者生涯中,我一直聚焦于像张老师那样散发人性光辉的普通人群体,他们都是在平凡中坚守的普通人,而我坚持记录他们,也是在坚守一名记者的初心。

我很自豪能在张老师的宣传报道中,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和努力,如果可能,我也愿意像他们那样做一个新闻战线上的普通记者,不计得失,坚守一名人民记者的初心,扛起人民记者该有的使命。

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摄像 杨纪星:“从业二十多年,在摄像这个岗位上已经做过很多新闻了,在采访张老师的时候,早上五点多就起来,采访到晚上十点多,一直跟拍张老师,能深刻地感受到张老师的不容易,她身体不好,上车的时候也非常困难,走在田埂上需要搀扶,但是就是张老师的教学理念让很多女孩子有学上,给我的感触非常深。”

获奖新闻的背后,

是一个个感动、温暖、平凡又

伟大的故事。

用笔尖记录时代 ,

用镜头见证发展,

用话筒传播能量,

记者,一直在路上!

记者:宗枸宇 李小松

编辑:徐梅岭 廖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都市条形码
都市条形码
真正为民说话的民生新闻类节目
7594文章数 2800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