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泾
活水沁得芳香久
朱泾是个水系环绕、阡陌纵横的美丽小镇,在传统视野里,这里是上海的远郊。但事实上,这片温润的土地从没有满足于简单的“诗与远方”。
近年来,朱泾突出生态、产业、人文,深入推进城乡融合、经济转型、城镇升级,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有力支撑。回首五年路,朱泾聚焦“灵雨花海,活力水城”建设,围绕“特”字兴产业、立足“痛点”治“堵点”,“金山老县城”不断焕发新活力。
褪去与植入,芳香小镇如画来
“当时我们这里吃香哦,稀奇的东西多,乡下亲戚过年都会来串门,一为拜年,二是正好来镇上玩玩。”作为朱泾土著的李阿婆,对朱泾曾是“金山老县城”的那段时光,总有着难舍的记忆。
然而,曾几何时,产业“引流”能力减弱,一度让老朱泾人没了老底子的精气神。而这个时期,朱泾并没有放慢脚步——保生态、强根基,以“生态为驱”的特色产业正在加紧酝酿。
2016年10月,筹划已久的“花开海上”生态园开园,凭借600亩绚烂花海的超高“颜值”一炮走红,很快成为沪上市民竞相“打卡”的网红景点。开园五年多来,这个“藏”在乡村里的生态园,已累计接待游客近130万人。
△地肤花海引来游客竞相打卡
就在最近,200亩二期花海开园了,李阿婆也加入了全球最大地肤花海的“花粉”行列。“好看,绿里带点红,像球一样,一大片,怪不得引得那么多市区里人要开车来看哦。”说起那天赏花的情景,李阿婆神采奕奕。
这五年,朱泾镇党委、政府精心布局谋划,在全市率先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新模式,结起了镇村企之间的“同心圆”,113亩、99张土地产权证的颁发,激活了3800亩土地,让上海南郊花海·芳香小镇有了蓬勃生长的空间。
从一地盆景到满园风景,既吸来了“睛”,又带来了“金”。今年6月,待泾村村集体收获了土地作价入股后的首批百万分红预付款,由此,待泾村的村民们真正坐实了“五金”农民这个响当当的称号,更有了越来越鼓的“钱袋子”。
精品酒店、度假民宿、餐饮、文旅零售、文娱中心和芳香广场等等,都已在推进实施中。“着力打造中国版‘芳香之都’!”朱泾镇党委书记夏红梅对芳香小镇的展望,或正预示着朱泾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朱泾也从未停止过对区位特点和园区转型升级的思考。五年间,园区不断朝着以时尚消费、生命健康和高端智能装备三大主导产业为主体,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延伸的产业体系迈进。五年来,共计新增72家高新技术企业;园区“二次开发”盘活存量土地599.85亩、厂房34.07万平方米,园区企业亩均产值增长22%、亩均税收增长150%。
传承与发展,“落照湾”里韵味浓
朱泾,雅称落照湾,是东吴大将朱治的俸邑地,是唐代高僧船子的传禅地,一“泾”、一“湾”都昭示了这座古镇与水解不开的情缘。
水乡古镇为什么会令人向往?关键在于她的人文精神、气质魅力和她与时俱进的古老中又带着烟火味的生活方式。“崇德向善,崇文尚美”是人文水乡朱泾的一张名片,而这张名片正在精心打磨下,熠熠生辉。
朱泾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好人之城”。核心价值观成为融入朱泾百姓血脉的旗帜。这五年,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学党史、悟思想,人心思齐、人心思进。四届“感动朱泾”人物评选活动已表彰“好人”76名。近两年,朱泾镇还新增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国文明村、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敬老文明号等“国字号”文明荣誉4个。
△第十届朱泾花灯节
而在不久前的中秋之夜,一场花灯会点亮了朱泾的夜空,也让前来观赏的各地市民,又一次体验到了朱泾花灯的无穷魅力。十年花灯会,遍地点灯人,传承的不仅是花灯技艺,更是古镇的独特文化禀赋。
近五年,朱泾镇积极打造多元文化聚集地。除了“一居一品”“一校一品”特色品牌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在镇党委的牵线下,朱泾市民还能时常走出上海,带着作品跨省展出。而各类土生土长的文艺团队也有了许多登上了更大更远舞台的机会。就在今年,朱泾、袁花“迎来送往”,在两地已举办了两次书画联展。
未来,朱泾将继续围绕“西进、中疏、东优”发展战略,加快落照湾地区的整体转型,打造落照湾文化创意区;整合西林船子文脉、五福商业功能,打造东林文化主题区;结合金山大桥改建和掘石港滨水岸线开发,打造掘石港滨水活力区。届时,人文水乡朱泾定风景独好……
改造与更新,小镇居民幸福多
作为上海土著的朱泾人,以往有一个常被拿来调侃的段子:朱泾人到市区玩,很少说去市区,而是说去上海玩。虽是一个段子,却真实体现了城乡地域上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而这,也成了城乡发展难以均衡的沟壑。
金山约有将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聚居在朱泾,“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朱泾作为金山北部区域生活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让城镇活起来,就要让交通活起来。五年来,朱泾镇大力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完善“三纵三横”区域骨干路网体系和道路网络布局,加快北秀公路向东西两头延伸,规划朱平公路向北延伸。随着紫金大桥的新建,金廊公路等区际、镇际间多条道路的扩建、延伸,区内实现了“30分钟交通圈”,去往其他区实现了“60分钟交通圈”。如今,无论朱泾人想“进城”,还是市区人想“下乡”,都变得十分便捷。
“2020年前,往返金山和松江我们都是选择走高速,现在我们出小区直接上紫金大桥,掉个头上金廊公路,基本和走高速时间一样,一个月省了不少过路费。”父母家在松江的金山女婿杨先生与妻子一个月多次往返于两地,坦言交通的优化减轻了“双区生活”的负担。
作为金山区首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试点镇,朱泾还围绕“回归水乡、回归人本、回归邻里、回归体验”的发展愿景,规划形成“1426”即“一片四带两区六心”的远景蓝图,近期重点推进的44个建设项目中,9个项目已经完成,18个项目预计今年年底竣工。
而家住朱泾镇胜利新村的丁阿姨,对朱泾五年发展的感受简单却直观,“你看我们这些老房子是不是变新,变好看了,老百姓越过越开心,就说明这些年朱泾越变越好了呀。”据了解,胜利新村近日刚完成旧房修缮,除了基础工程,还结合“微更新”项目解决了小区的许多疑难杂症。
古镇的更新是产业的更新,古镇的复兴是文化的复兴,古镇的发展是基于百姓幸福的发展。面向未来,蕴含新时代气息的古镇朱泾,正围绕建设“活力朱泾、宜居朱泾、平安朱泾、芳香朱泾、人文朱泾、和谐朱泾”的目标,满怀希望,植根乡土,创新实践,乘着上海推动“南北转型”、金山持续打响“上海湾区”城市品牌的东风,踏上新一轮发展实力跃升的快车道!
撰稿人 | 殷洁如
编辑 | 翁羽
责编 | 翁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