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则
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转为上达,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尤速;财足以累己,而以有财处乱世,其累尤深。
“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这里讲的是家教,待子弟要严厉一些。教法中有身教、言教、鞭教。严厉者,首先自身有自律有德,这样一来其言教和鞭教才有威力,子弟才服气,以德服人。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这句话,可以做一个参照,也是身教和言教是一体的,身教是“即之也温”的,但是呢,远远地看,又有一种肃然和敬重,如果犯了错误不知悔改,他也会很严厉。
作为一个长者,首先要有一个长者的样和长者的涵养。中国文化中的关系,不是单方面的要求,而是双方的映照,相激相荡,相辅相成。长者观子弟之气息,也是要涵养自己的气息,以自己的气息引导子弟的气息。同样,师生也是这种相互的关系,而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严厉”之法,其鞭教者,就偏于法家了,是不得已而为之。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法家是托底的,一旦事情到了很难通过礼乐、政治解决的时候,就要诉诸于刑罚,进而也伴随着战争。刑罚和战争的目的,是让这个文化整体再回到礼乐政治的状态,在往上走,就是无为而治,如同身教一般。身教,通于道家,言教通于儒家,鞭教,通于法家。三种教化,目的是人的自觉,自学,自主。
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转为上达,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
教化的目的,是让“聪颖者”、“庸愚者”上达,从被动的学习、接受教化,进而主动地学习,立志修德。而“聪颖者”却往往因其聪颖,看似学会了,就忽略了更细致的管教,往往未从被动的学习里出来,久而久之,“忽入下流”。而“庸愚者”,因其庸愚,往往打下更深厚的根基,进而从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地立志,自觉修学而“转为上达”。这就是父兄的培植、教化之力。
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
这真是说到了根本,利让人昏头,利令智昏,懒呢,让人懈怠,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步退,步步退。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原来绵密的武术自修共学工夫,因为一步步地松懈,到现在基本上很难再持续下去了,学到的,已经还给师傅了,真可惜啊!
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尤速;财足以累己,而以有财处乱世,其累尤深。
此可以和《中庸》里的一句相映照: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这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王道和霸道之辨,王道以德聚,王天下不以土地之广,军事之强,以仁德化人,文王,商汤是也。霸道者,以武力服人,力不足时,作鸟兽散,常态也。
王道传统和霸道传统,一直是我们这个文化或明或暗的两条线,各领风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