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极端天气事件,获知气象预警后该如何应对?
11月8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下发通告,根据气象监测,截至11月8日16时,哈尔滨城区、依兰、阿城降水超过20毫米,最大为哈尔滨29.5毫米。预计今天夜间哈尔滨全市雪量普遍可达大雪,雨雪期间道路湿滑,有较严重的道路结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已于11月8日16时将重大气象灾害(暴雪)应急响应由Ⅲ级提升为Ⅱ级。
据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周学文在11月8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情况,本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大约3亿人次受灾,平均一年直接经济损失3000多亿元。今年1-10月,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06亿人次受灾,855人死亡失踪,58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21.3万间房屋倒塌,农作物的受灾面积1194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212亿元。
与此同时,今年受灾人次相比近5年同期均值下降了29.1%,因灾死亡失踪人数下降10.4%,倒塌房屋数量上升了8.1%,直接经济损失下降了9.0%。
周学文表示,我国一直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地域分布广、发生频率高、损失重,这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气象灾害防范面临新的挑战。今年以来,已经发生江苏南通龙卷风、河南郑州特大暴雨、湖北随州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
城市应急响应机制的及时生效关系着灾情的严重程度。我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是根据国务院于2006年初制订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所采取的全国性应急预案体系。
而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而根据预测分析结果,有关部门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但实际上,今年的数次极端天气事件也暴露出了当前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的部分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针对气象预警的应急机制。以郑州大雨为例,发出气象预警之后,并没有及时形成有效的应急响应措施,导致应对不暇。
7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指出,一旦出现极端天气等非常情况,要坚决即时启动最高等级响应,明确要求要“杜绝侥幸心理,克服麻痹思想,防止贻误战机,尽最大可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并针对一些地方防汛救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知》提出了6项要求:立即开展灾害隐患全面排查、抓细抓实应急防控措施、抓紧完善落实应急响应机制、坚决做好在建工程安全管控、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和有序恢复建设运营、层层压实相关主体责任。
在应急预案操作方面,应急管理部正在全面开展应急预案的评估修订工作,在相关预案中建立健全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的联动机制,量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的启动标准,细化实化极端天气防范应对措施,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周学文表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很难实现精准预报,目前仍是世界性难题,此类事件时间、地点随机性大,龙卷风、短时强降雨的发生过程往往只有几分钟、几个小时,其导致的灾害链条却很长,可能引发严重的城市内涝,河流洪水、山洪滑坡、生产安全事故等各类次生衍生灾害。同时,由于灾害涉及的部门多,防范应对工作时间紧、环节多、难度大。
周学文表示,应急管理部门已经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的培训,用典型的案例来施教,提高领导干部对极端天气的多发性、危害性的认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强化预报预警,遇到极端天气过程,加密监测预报,加强联合会商,滚动研判灾害性天气发展态势。建立点对点预警叫应机制,及时提醒相关地方政府做好防范应对工作。面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灾避险准备。
(作者:王晨 编辑:周上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