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沙头眺望贵南县,满目苍翠,令人迷醉。
贵南县特色农畜产品走俏市场。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从海南藏族自治州出发,沿着214国道一路前行,入目皆是苍茫,行驶3小时后,车子便到了贵南县尕玛羊曲黄河特大桥。站在桥上远眺,贵南县像本厚重的书静卧草原,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贵南县这片黄河上游的宝地每年都有着新变化,万亩青稞种植基地传播着乡村新韵,悠扬的牧歌滋润着旅人心田,古老的文化根植文明厚土。
不搞“花拳绣腿”,不做“人工盆景”,2020年,贵南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2亿元,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培育的404个农牧业经营主体有效带动着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全覆盖,政务服务平台高效运转,行政审批流程大幅简化,各项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旺为乡村振兴添底气
“何书记,这次又要订100公斤菜籽油。”
“何书记,我们想跟您约个时间,谈一下青稞售价。”
10月25日,贵南县茫曲镇沙拉村村委会办公室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克峰的电话不断。
“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凝聚力量,群建共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农牧民群众唱主角。”正是基于对乡村振兴的深刻理解,茫曲镇沙拉村的面貌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沙拉村的四季都有独特的美,穿过通村水泥路,规划整齐的红砖瓦房周围装饰着白色栅栏,一排排加工厂房整齐排列。文化广场上,老人们跳着欢快的舞蹈,在这里,幸福生活可感可触。
党员带头,紧抓政策机遇,团结、凝聚、奉献是茫曲镇沙拉村变化的根本原因。1986年,沙拉村从龙羊峡库区搬迁。然而,搬迁后的日子依然很艰难,新村庄建在一片废弃的农场里,每逢雨季,坑洼不平的道路被淤泥堵塞,出行十分困难。村里气候不好,土地贫瘠青稞产量低,村民的基本生活都是问题。
在政策指引下,沙拉村以股份制的形式成立村集体合作社,将441公顷土地集中起来统一发展种植业。经过何克峰的讲解,村民们放下顾虑,纷纷加入合作社,悉心经营着这份充满希望的产业。
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产业,2020年,合作社自筹25万元,加上政策帮扶的资金,筹集了200万元,购置了大型农用机械,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种植业。合作社8名村民负责驾驶拖拉机、播种机等,四百多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通过政府引导,一部分人学习生意经,开起了商铺。现如今,沙拉村已经有六十多个店铺,村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合作社利用荒废的旱地种植燕麦,并与草业公司达成合作。“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合作社效益好了,村集体产业也逐渐多元化。”何克峰翻开账本,算起经济账。今年,合作社的仓库、菜籽油加工厂房全部完工投入使用。合作社又将33.3公顷土地流转,由外地种植公司大面积种植莴笋,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则在莴笋种植地里边打工边学习种植技术。今年,合作社总收益实现千万元,沙拉村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致富。2018年年底,沙拉村全村脱贫,还被评为先进村。
草原绿起来畜牧业强起来
贵南县森多镇加尚村的嘉仓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内,仁庆塔和妻子拉毛措正给上千只牛羊投喂饲料,忙碌之余脸上流露着满足的微笑。近几年,贵南县现代生态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有效带动农牧民稳定增收,高原牧业、现代草业等38家优质企业扎根贵南,当地企业市场主体突破600个。“高原牧业”打造的“天路飘香”商标被选定为海南州农畜产品公用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仁庆塔是有梦想有想法的牧民,他认准当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优势,通过高效养殖,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近几年,他带动牧民加入了合作社,放下牧鞭,不再逐水草游牧,而是在定居点种植饲草、半舍饲养,畜牧业从粗放养殖向集约化管理转变。收入高了,加尚村牧民家家住上了宽敞的新房,户户有了小轿车,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今年45岁的仁庆塔从小放牧,由于传统畜牧业效益低、收入少,生活很艰难。为改变困境,他将牛羊交给父亲,外出学习做生意,在拉萨开了两家粮油店,生意不错。2010年,仁庆塔回村发展起家庭牧场。他尝试着改变传统畜牧业,专业养殖黑藏羊,他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邀请专家前来指导,并制定科学养殖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发展,家庭牧场年收入达50万元。
眼前的红利让牧民们心动,都申请加入家庭牧场。2016年,仁庆塔走上产业转型之路,通过折股量化、项目整合投入等方式升级为股份制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吸引50户205人入股,牧民的总股份达到180万元。仁庆塔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之初,遇到资金不足的难题,幸好有政策帮扶的56万元资金,加上自己投资的40万元,才建成集饲料房、无害化处理池、电子追溯体系等一体的高标准养殖场。
规模越大,责任越大。合作社成立之初,仁庆塔根据加尚村处于高寒地区、耕地面积少、农作物难以成熟且牧民拥有的草场面积小等情况,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引进贵南县农牧局帮扶的青贮燕麦项目,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师范大学、湟源牧校等专业人员研究配置青贮燕麦饲料。“这些燕麦饲料可存放很多年,而且成本低、营养价值高,为合作社的发展带来很大收益。”仁庆塔说。在研究人员的建议下,他又引进青贮玉米饲料项目,提高合作社生产能力。
舍饲半舍饲养殖黑藏羊、藏系羊、牦牛等牲畜,按需划分放牧单元,重新调整冬春季、秋季、夏季草场,推进草畜平衡制度,达到以草定畜、生态平衡的目的。,仁庆塔说,科学养殖方法提高了母畜比例,加快出栏周期,使牛羊存活率提高至95%,黑藏羊、藏系羊达到两年三胎、两个月断奶、五个月出栏的效果。如今,合作社的黑藏羊、藏系羊数量达到2700多只、牦牛到达1030头。
仁庆塔与本土企业及可可西里等知名企业合作,并与贵南县10家合作社共同成立联合社,统一销售牛羊,保证供给量,合作社年收入达到300万元。
乡风正家园兴
贵南县是全国首批乡村治理试点县,当地培育文明乡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贵南县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落实到各行政村,拓展农牧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平台,让农牧民成为村庄的主人,打造出一村一特色的治理体系,让群众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景观和文明魅力,让群众的“口袋”和“脑袋”同时富起来。
繁荣乡村文化、培育乡风文明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森多镇卡加村村委会主任多杰太介绍,卡加村有222户941人,经过村民商议,口头制定了村规民约。刚开始还可行,后来口头制定民约的不足之处凸显出来,推行起来比较困难。
如今,村里创新方法,按照实际情况重新制定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评分评定法和牧户评星法。按“积分制”管理的办法,以一年为一个积分周期,农牧民周期基础分值90分,农牧民党员基础分值是100分,评定标准经过村民大会认可,达到100分以上的评为优秀村民,60分至90分的为合格村民,6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村民,考评结果在村党务公开栏公示,接受全村村民监督。尤其对评定优秀的村民,按自身情况,吸纳到村民讲解、村妇委会等组织,继续发挥力量。
用“星级”的办法对每个家庭全方位量化考核,给每户发放“五星级”文明户创建申报表,村民可以自评星级。年终,村委会公布情况,再由群众评议,经过考核,达到标准的,确定为星级文明户。设立“双评工作举报箱”,随时接受群众检查、检举,在保证村规民约有实效的基础上,提高村民“摘星”的积极性。
看着卡加村村委会活动室墙壁上的“星星”,多杰太高兴地说,经过25年的乡村治理,现在村民思想水平提高了,“星星”满格的人越来越多。
绘就乡村振兴“施工图”,贵南县紧抓重点领域,既坚持农牧业产业优先发展,也坚持共同富裕方向,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画卷在流彩贵南渐次展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