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重建课唤醒了教师的创课意识,一次带着工具和支架观课议课活动让教师爱上了教研新样态,一次课后专业写作让教研成果可视化,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打开了一扇窗。
近日,由中国教师报策划组织的“教师重建课与专业写作”工作坊在山东济南天山实验学校举行。该校教师成长学院与中国教师报联合共建。中国教师报特聘专家、郑州晨钟教育集团教科所所长王红顺带领教师成长学院成员开启了全新的学习体验。
阅读、写作、创课是教师成长学院确立的教师成长的三个主题。这次活动是共建教师成长学院一周年之际,继阅读、写作之后开展的第三个课程模块——创课。
教师成长学院成员高秋云和刘超分别执教了数学课《用字母表示数》和语文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前,为参与的教师发放了观课记录表、焦点学生学习历程观察表、说课表、议课记录表等教研工具。
两位教师的重建课,前后形成了鲜明对比。重建后的教学环节更加流畅,学习目标更加精准,核心问题的设计更加清晰、系统,构成了问题链条;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了,思维流量也增加了许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教学评一体化做到了真正落地。
这些改变让在场观课的教师认识到了课堂“重构”的重要性和观课议课迭代的重要性。尤其是“预习导学单、问题探究单、反思训练单”三单在第二次教学时的使用,让学生有支架、有路径地学,可见地学,课堂更高效了。
这次重建课是“创课”的一部分,旨在以微创新的方式实现课堂的迭代与重建。那么,重建课到底要重建什么?一堂课结束之后可以沿着什么样的路径进行重建?
在活动中关于重建课达成了五点共识。一是重构二次备课的框架体系;二是重新修订学习目标;三是重建流程,基于学情进行学程设计,凝练有挑战性的主干问题;四是重组课程资源,用好典型例子;五是重构评价,围绕目标制定评价指标,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正是秉承这样的重建课理念,中国教师报特聘专家王红顺一对一辅导两位授课教师,从学习目标的分析到预习导学单、探究问题单、反思训练单的确定,逐个环节打磨,为第二天的重建课做准备。只有把重建课的内容设计出来、上出来,再写出来,才能探索出专业写作的提升路径。
在王红顺看来,重建课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教研文化的重建,同时倡导教师要敢于打破固有思维,走出自己的认知边界,挖掘学科的育人因子、文化因子,站在育人的高度审视教学,走向润泽的课堂、生成的课堂。
本次活动是一次培训的升级,实现了教研活动的三个迭代:
一是从带着经验观课议课走向带着工具观课议课。当观课议课有了具体的支架,便超越了经验的范畴,走向了基于证据的议课。
二是从“学以致用”走向“用以致学”,实现研训流程的翻转。借助观课、议课、说课的工具,先练习使用,然后再点拨指导,“用以致学”遵循了学习者的学习规律,让研训更高效。整个过程也遵循着由“培”走向训,翻转教研带给了大家更多的反思。
三是“写课”的引入实现了创课、观课、议课、写课的有机融合和“做明白——说明白——写明白”的贯通。本次研训体现了流程即课程的理念,流程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明线,即如何通过“一课两上”,习得重建课的路径与方法。一条是暗线,即在观课、议课中梳理“写课”的思路。对于教师而言,写下来就是又一次成长。
这种有效且实用的教研方式,让一堂堂好课不断生发,也让每一堂课具有了作品感和生命感。正如一位老师在心得中所写:写出来就是一场盛宴,期待每次都能从这样的活动中汲取专业写作的灵感,在专业发展路上,一路芬芳。
(重建课详细内容见5版)
《中国教师报》2021年11月10日第4版
作者:本报记者 褚清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