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北京红砖美术馆推出新展“徐冰:艺术卡门线”。本次展览由红砖美术馆主办,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担任学术主持,来自“万户创世”的于文德担任“艺术火箭”项目顾问,红砖美术馆馆长闫士杰策展。展览围绕艺术家徐冰与星际荣耀火箭公司发射的“徐冰天书号”艺术火箭展开,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艺术作品和对太空艺术历史的梳理,呈现一个独特的展览。卡门线被认为是外太空与地球大气层的分界线,展览通过对这枚“艺术火箭”命运的讨论,引发当代艺术与太空领域、地球文明的对话,引发谁有权使用太空资源以及在新的思维尺度里、艺术如何被拉伸等问题的思考。
“艺术火箭”发射现场
2021年2月1日,中国酒泉发射了一枚火箭,这是全球第6025次航天发射,这枚火箭以“徐冰天书号”命名,是首枚以艺术之名发射的火箭。“徐冰天书号”安装了一个棱长5.5厘米的立方体“天书魔方”。按计划,卫星将传回魔方在外太空的即时影像。箭体上布满了《天书》文字。子级箭在完成推进任务后与载荷舱分离,回落地表。这些《天书》文字随着火箭经历上天入地的过程,在火力推送、大气摩擦、箭体陨落等自然力量的再造中,呈现出独特的作品形态。
汪晖表示,若干年前,欧洲的艺术家曾经从世界各地收集一些问题,试图用火箭或其他方式发射至太空,就像航海时代的人们将自己的信息装入密封瓶子,投入大海,期待未知的人打开。这些尝试假设未知的世界——无论是太空的生命还是彼岸的人群——像掌握着密码本或输入法的人一样,能够破解这些文字,进而获得我们的信息。但将“天书”——从其诞生起便无所指的文字发射入太空,从一开始就假定了并不存在破解的密码,毋宁说是从太空及其无破解密码的符号的角度回望地球上的人们。在汪晖看来,“天书”的升空可以看做“巴别塔寓言”的当代版。
策展人闫士杰说:“在人类初期对‘天’无解的恐惧中,我们的先人留下了充满想象的文化印记,用幻想跨越了‘艺术卡门线’。面对正在到来的太空时代,人们似乎刚刚从对上苍的敬畏中仓促地转换角色,航天科技工作者开启了对深空的不懈探索,在过往成果的条件下,艺术家徐冰机缘巧合中成为一位太空艺术的探索者,由此引发出‘徐冰:艺术卡门线’这一艺术实践。”
展览现场
艺术家徐冰说:“我预感到这个空间里有太多的可能性。随着地球上问题的增多,人类必须借助对外太空的探究以获得解决地球危机的参照,随着太空科技与常人生活日益贴近,这必将为艺术创作打开更多的思想空间。从文明史上看,艺术表达法的改变总是伴随科技、材料的进步而改变。”据介绍,徐冰是国际当代艺术界具有影响力,并被广泛认为是当今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他始终以极具突破力的艺术创作拓展着艺术的边界。
(图片由红砖美术馆提供)
责编:贾亭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