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教授来到商学院,带来一场主题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中的‘思/政’辨析”的课程思政建设讲座。本次讲座是商学院、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三个学院开展的联组学习,也是一次重要的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讲座中,徐校长详细梳理了教育部关于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相关文件的精神,重点分析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共性和差异性。
探讨共性
深入浅出讲述思政在国内国际语境的运用
徐校长从中国语境与国际对话两个维度,围绕立德树人讲述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中——“思政”的共性。他认为,在中国语境中,“思政”包含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理想信念、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以及职业伦理”等理念;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精神,重点分享了他对“政治认同”的理解。在国际对话中,他认为思政代表的是“价值引导和价值塑造”,是一种意义世界、价值空间。
剖析差异
分门别类辨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不同
在谈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差异性时,徐校长从学科属性、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音乐视角、英文表达等多个方面分析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不同,并专门就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思”和“政”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对比、分析。他认为,思政课程的“思”更强调立场、观点、政治倾向、“主义”、“道路”以及阶级性、党性,更具意识形态(Ideological)色彩,政是指政治(Politics);而课程思政的“思”更侧重的是思想(Thought)、思辨(Speculative),政是正直、正义、正能量等。
最后,徐校长表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相辅相成,其共性远大于差异。放大差异是为了分类表述更加方便,提示重视两类课的差异性。只有意识到这些差异,才能有的放矢,上出更高质量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图文 | 吕建华
责编 | 吕建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