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爱吃面。从南到北,各地花样翻新,但藏在百般面食底下的,是一股浓浓的乡情。
年岁交替,莆田人家讲究在大年初一和生日当天,吃一碗“寿长”的线面。吃了线面才算长了一岁,面上覆的紫菜,金针,花生,荷兰豆,蛋皮。让整碗线面鲜活起来,饱满成一年一岁的丰富。
这挂悠悠细长的线面,一头牵连着距今千百年的唐宋记忆,一头融入莆田的大街小巷,联结着每一家的人情事暖。
手工线面的制作
许成銮/摄
线面好吃却不好做。制作线面要看老天的脸,是因为制作完成的线面要在阳光下晒。一般要提前一天半夜起床和面,要增加线面的柔韧性,需要用盐水和面;相对于制作即食的面条,为了后续干得快些,水的比例宜少不宜多。因此那面团就比平常我们碰到的更硬,和面的过程更费劲,好在现在有和面机可稍微助力。
许成銮/摄
和面之后先在案板上制出面胚,再用刀分割成比甘蔗还粗的面棍。
许成銮/摄
刚分割好的面棍是方形的,需要揉搓成圆形,经过多轮抻拉,让原本一握粗细的面棍逐步细化成筷子粗细。
许成銮/摄
逐级细化的过程和醒面结合在一起。为了防止粘连,最初几次细化盘面的过程中需要刷油(2-3遍),最后几次细化过程则需要刷干面粉(2-3遍)。
许成銮/摄
最辛苦的过程是把筷子粗细的面条再次抻拉并缠到面杆上的过程。这个步骤完全依靠人力实现。制面师傅站桩般的立在两根手指粗细的竹棍间,从面盆里取出盘绕的面条端头,快速的牵扯并绕到竹棍上,期间需要注意面条的粗细均匀,需要注意不能让面条互相粘连。制面师傅的手快速舞动着,动作穿花绕蝶般流畅,宛如武林高手。
等到太阳快出来时,再把配好的面架子拿到室外,一头放在木架上,一头拉在手中,用力慢慢地拉至面变细,然后放在另一头的架子上,再用细竹竿从线面中间把线面拉开,让它不相粘在一起,这样更容易得到阳光的照耀。
许成銮/摄
即使工序如此繁琐,还是有很多当地人每逢佳节,特地订做线面自己吃或者当作礼品赠送。
林斌/摄
是这些特别认真的工匠人,一直传承、坚守这份手艺,也是这些熟悉的人,一直带给我们熟悉,记忆中的味道,把这份特别的爱传递给我们。
“线面专业村”
白沙镇田厝村是莆田传统手工线面加工的专业村。其制作线面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初,已有三百多年的人文积淀。
好山好水出好面。在钟灵毓秀的田厝藜山深坑有泉眼,泉水甘甜可口,富含有多种矿物质,用山泉水做的手工线面,吃起来更柔韧,更醇香,更有家的味道。
图源:心海驿站
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田厝“线面专业村”中,置身于线面的世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尽是晒面场,随处可见男男女女在娴熟地拉线面,宛如流纱、细如发丝的线面晾晒在木架上随风摇曳,呈现出一派浓郁的乡土气息。
田厝线面
田厝线面价格不菲,供不应求,成为亲朋好友馈赠的土特产。在外的乡亲回老家时,总要吃一碗家乡线面,热腾腾,感觉很舒服,很亲切,有家的味道。除了田厝线面,仙游园庄、秀屿汀港、平海的线面也受到人们推崇。
林斌/摄
一著面,一匙汤,一份情......从舌尖溢入心田的,是那念念不忘的乡情,是那质朴恬淡的农村生活。
线面——乡愁的滋味
面,有时就是一碗家乡。离家太久的人,热气腾腾的一碗下去,仿佛回到了盛满阳光的农家小院,看到一排排斑驳的架上,线面千丝万缕如同布匹般在风中颤动。
曾炳麟/摄
悠悠细长的线面,
牵连着多少人的人情事暖
更是在外游子惦念的家乡味。
年底又至,尝一碗平安面
愿你岁岁平安!
来源:莆田文旅
责编:许秋洪
编审:严绍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