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正值白露,秋高气爽之际,杜小刚完成了他这一阶段的“无锡行走”——
这位新任的无锡市委书记在其紧密的日程表里,在第22天勾掉了全市八个板块调研的最后一站。
而这一天,也是杜小刚上任书记50天的日子。
通过媒体的全程报道,可以发现,这是一次耗体力、耗精力、耗脑力的大调研。
每到一地,看得最多的是群众的事,从社区治理看到医疗教育。走进社区,“环境好了、百姓心气顺了,工作就到位了。”步入江南大学宜兴校区,杜小刚与校长陈卫院士深入交流,了解校区规划;
问得最多的是企业的事,“产品主要销往哪里?”“生产研发有没有遇到困难?”从政府的“小二”服务问到项目的发展规划;
谈得最多的是发展的事,从乡村要振兴、老城要焕新谈到产城要融合的新局势。在村民增收致富的宜兴金兰村,杜小刚叮嘱金兰村要做强农业,临走时,他与村书记蒋仲良达成约定:“等到稻子成熟时,我再来!”
从道路走到街道,从企业走到园区,在事无巨细的“排兵布阵”中,我们也能想象,未来无锡的雄心是要在如今“江苏老三”局势下主动出击,突破的是原本的“地级市思维”。
要怎么“破”?每一个板块,有其不同的侧重和定位——
梁溪,重在“立”:梁溪是无锡城的“原核”,应当聚焦中心城区能级跃升,深化城市更新,“立”住门楣,“立”住口碑,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美誉度。
锡山,重在“融”:无锡的东大门,锡山有着“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区位优势,应当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宽全球视野、更强责任担当谋划工作,着力打造全面发展的示范引领区。
新吴,重在“新”:自带“高新基因”的新吴区体量不大、但能量不小,是全市开放度最高、市区贡献度最高的板块,应当求高、出新、图强,在经济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交出硬答卷。
经开,重在“聚”:经开是全市最年轻的板块,所以必须要“聚能”。杜小刚提出,未来经开区的定位是“城市新核心”,所以不能以一般开发区标准来谋划和衡量,必须在一马当先中“一马领先”。
惠山,重在“闯”:这座工业经济重镇曾经创造过堰桥“一包三改”经验和江苏诸多的“第一”,下一步,应当实现新旧面貌转变,实现经济发展“脱胎换骨”,闯出更多的“第一”和“唯一”。
滨湖,重在“攀”:无限风光在险峰,滨湖区风光佳、资源丰、文旅强。杜小刚强调,滨湖要拿出“登高”的实际行动,在优的资源上筑高地,在好的基础上竖高峰,突出一个“高”字做文章。
江阴,重在“强”:作为全省全国县域经济的排头兵和领头羊,江阴要进一步做强江阴产业,“提质”提能,加快塑造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崭新形象。
宜兴,重在“优”:宜兴既有产业,又有生态,是一块难得的发展宝地,所以要自我加压、择优“取优”,以国际视野打造成区域性的国际化中心城市。
由于各板块之间不同的发展路径,不同发展能级,每到一处,修补的是短板问题,瞄准的是长板优势。
走访到修缮中的故居、老街改造提升工程时,杜小刚说道:“老街要有老街的韵味!”他要求城市更新改造在融入创新特色的同时,要兼具江南文化和现代气息的活力街区,真正把深厚文脉传承好、让人文底色透出来。
到老工业园区,他强调,要加快老工业区拆迁腾地,坚持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道路,把城市更新与产业焕新紧密结合起来。
在参观社区文明创建成效、社区智慧平台时,杜小刚提出社区治理要针对服务对象多元化的特点,统筹好志愿者、网格员、物业人员,治理好城市“最小单元”。
在创新中心、孵化中心等地,杜小刚不断叮嘱项目方,要坚持高起点规划,把优质项目引进来、把高端人才留下来,更要注重“培土育种”,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让更多创新创业种子早日长成“参天大树”。
密集的调研背后,是如今无锡市委市政府一种精气神的迸发。
当前的无锡是什么样的?
前段时间有篇在无锡人朋友圈刷屏的文章《江苏无锡,何以强大》,讲了无锡经历的三个时代:开拓时代,崛起时代,飞跃时代,讲述了一个“低调无锡,在线致富”的故事,博得了很多人的共鸣。
的确,无锡确实不差。2020年经济总量已超12300亿,近几年一直位于江苏省内第三,仅次于苏州和南京,其身后是GDP也已破万亿的“第四城”南通。
@上世纪30年代,无锡跻身中国六大工商城市之一,而且和上海、广州等相比,是唯一一座非通商口岸且没有外资参与的“县级城市”。摄影师尹士,来源“星球研究所”
但站在更高的维度来观察的话,无锡的城市体量和地位与头部城市、省会城市相比处于劣势,要在新一轮发展的竞技场上不落下风,就必须更积极主动拼抢,更注重技战术创新。
在大家手里的牌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就要看打法,看精气神。
无锡有没有这股精气神?
就在8月末,无锡启动了“千名干部百项攻坚行动”,这场行动,以全无锡处级干部为主体,科级及以下干部共同参与,未来将对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薄弱环节发起“猛烈冲锋”。
把干部充分调动起来,直指“专攻难题”,而且列出了具体的攻坚项目,不少单位成立了“攻坚项目”工作专班……这样的举动,在无锡近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并不多见,很不寻常。
无锡市委市政府带头自我加压,这座城市的士气,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凝聚起来。
带着一股子“只争朝夕”的劲气,似乎也在无形中敲击出当下无锡的一种新节奏、新思潮。
不空谈,立足干实事。
@无锡日报头版近期刊发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更细化,自己加压力。
无锡市城管局牵头了一个项目,叫做“打造最干净城市”,但怎么叫干净,好像不太好评判,于是无锡干脆编制了一套“最干净城市”指标评价体系,从清洁、有序、治污、无废、群众满意五个方面提出三级77项指标作为考核标准和工作机制。
首批“千名干部百项攻坚行动”70个项目,据说,不少都是指向具体、需要超越自我的目标任务。
在这次行动的动员会上,杜小刚书记说:
发展有“窗口期”,抓住了就是机遇期,抓不住就是生死线;
政策落地有“窗口期”,在不同时机执行,其效果有天壤之别;
问题解决也有“窗口期”,抓住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错过了就可能积累发酵。
对于无锡市委市政府来说,时不我待的急迫感已经出来了。
我们光检视了一下9月份到今天无锡的新闻,就能感觉到这种“步履加快”的气息——
9月1日,太湖隧道南泉侧顺利完成并网供电,距离年底实现通车目标又近了一步;
9月2日,无锡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正式投运启用,新型智慧城市再上一个新台阶;
9月6日,由红杉资本和远景科技集团共同成立的全国首支零碳风险投资基金落户无锡;
9月8日,全省首家本土航空公司苏南瑞丽航空正式亮相;
9月9日,中粮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无锡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71家,总市值突破1.6万亿元;
9月9日,在长三角区域规模居前的太湖郊野公园启动建设;
9月9日,无锡经开区启动“城市更新”;
9月9日,国内第一也是唯一的特殊食品技术创新中心落户无锡……
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市委书记杜小刚也没有休息——
周六(9月11日),不打招呼、不发通知,他来到梁溪区、无锡经开区,实地督察了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跳出安于“当老三”的舒适圈,绝不是说说的,一定是靠踏踏实实、一手一脚干出来的。
喊出“突破地级市思维”,本身就是也是一种思维的突破,但是“想到”和“得到”之间,还有一个到,就是“做到”。
现在,我们可以多问一句,为什么无锡要在这个时候,推出这个 “千名干部百项攻坚行动”?为什么这么重视干部的力量?
因为一个地区的发展,除了靠大家齐心协力,靠精英企业家的拼搏奋斗,靠优质人才的不断涌入,关键的一点,还要靠政府的奋发有为。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我们一直在说,无锡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在农民出身的乡镇企业家身上,孕育出了著名的“四千四万”精神,但是有一点不能忘记: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使乡镇企业得以生存发展,仅仅靠企业家们的拼搏并不够,还得益于苏南一批干部们敢于担当的负责精神,他们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气概,实际上,他们为了能保护乡镇企业的生存权、发展权想尽办法,不唯上、不唯书、只务实,就是这样,才使得当时的乡镇工业得以保留并健康地成长发展。
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江苏一份刊物曾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吓死人:《春雷大队办农业机械化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讲的正是无锡东亭人民公社春雷大队的事情,文中一面讲春雷大队大办农业机械化有作用,一面说春雷大队在“搞商业活动”,“搞资本主义经营”,“进行雇工剥削”,“用提高加工费的办法多赚钱”。
接着,江苏省委派出调查组到东亭来进行调查研究。
面对极大的压力,当时的无锡县委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调查结果中支持了当地的改革,从而也保护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可贵火种。
这样的担当作为,在当时无锡广袤的大地上可以说比比皆是。
中国有很多种精神,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号召“一不怕死,二不怕苦”,但带着无锡印记的“四千四万”精神光谱中,有一束光芒特别耀眼,那就是担当。
不是用牺牲来彰显忠诚,而是用担当和责任来默默践行忠诚。
于困难中见精神
在实干中显忠诚
“关键干部+拼搏个体”,才是无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突飞猛进的核心代码。
就像《江苏无锡,何以强大》那篇文章里说的那样:
从泰伯奔吴到驰骋江河,从实业救国到共同富裕,这里见证了王权霸业,也见证了凡人伟业。但千年来未变的是,每一代人生生不息的奋斗,永远是这片土地最鲜活的注脚。
不信命,所以要改天换地,不认命,所以敢毅然前行。
(作者: 刘纯、王歆怡 奔流财经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