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我的老师武丑大师叶盛章先生是真正的京剧大家,他绝就绝在演人物,一人千面,而不是千人一面。一个武丑演员,要有嗓子、眼睛、动作,既要有功夫,也要有幽默感。可现在演出机会少,演员练功少,技巧、表演都不尽如人意,尤其是矮子功、圆场技巧,没有几个能掌握得特别理想的。如今武戏就只剩下翻跟头了。
当然,武戏不景气的原因很多。我个人认为,武戏也要跟上时代,也要改革,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老戏老演了。前些日子我在电视里看京剧音配像《响马传》,是李少春和袁世海主演的,由王立军配演。我看了三个小时,觉得这戏太拖沓了,没完没了的“起锵起锵”,过场和碎场太多了。李、袁演的这出戏当年我看过,当时也没觉得长,为什么现在觉得长了呢?我想了想,这是因为如今的社会节奏加快,人们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悠闲地坐在戏园子里听三个小时的京戏。老观众可以忍一个钟头,只为听一句他喜欢听的唱儿,而新观众却没有这份耐心,所以我认为演传统戏要有改革,至少要加快节奏,删去一些拖时间的过场和碎场,使剧情更为紧凑、好看。
说起武戏,现在常演的《三岔口》,就是我首先改的。原先的老《三岔口》是梆子戏,剧中的武丑刘利华原为坏人,扮相很难看,剧情也主要是打斗。1951年,我和张云溪先生演此剧时,对老戏作了改动,将刘利华改为好人,与任堂惠因误会而打斗,而且是摸黑打,这就很巧妙而且幽默好看。这出《三岔口》当年以哑剧的形式参加在柏林举办的第三届世界青年学生联欢节,受到好评并成为武戏代表剧目,久演不衰。一个好的演员,应是半个心理学家,应了解观众想看什么,不能只顾自己在台上过戏瘾,而不顾台下观众的感受。此外,我还对如今的戏曲教学有些看法。我今年80岁了,但我并不守旧,并不认为传统老戏不能改,而有些五、六十岁的老演员或教师,太过保守,老师当年怎么教我的我就怎么教学生,这是不够的。因为你学戏的时代毕竟不是现在,你那时学的适宜那个时代,现在欣赏口味变了,你还一成不变地演老戏,能成吗?我希望大家都能关注并重视武戏的革新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