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千年运河 “苏”醒重生

0
分享至

中国江苏网讯 深秋,江苏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内层林尽染、色彩斑斓,芦苇荡、杉树林、亲水道错落有致,构成碧水蓝天间的一幅诗意画卷。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沿运河三湾段岸边步行,察看运河生态廊道建设情况,了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取得的成效。他指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念兹在兹,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大运河。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19年7月,他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

2020年,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列入“十四五”规划建议。此后,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被定位为“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标识、凝聚中国力量的共同精神家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文化体验空间”,大运河的保护传承由此进入新阶段。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作为运河原点省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的重点建设区,江苏肩负重大责任、先行使命。

——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工作伊始便成立由省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沿线11个城市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把大运河文化带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重大工程;

——内涵提炼进一步丰富,首次将大运河江苏段的内涵提炼为国家治理的中国智慧、经济运行的中枢命脉、多元文化的交融纽带、水工科技的中华名片、革命精神的鲜亮旗帜;

——实施路径进一步明确,建立“1+1+6+11”规划体系,系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工程,建设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

水运连着国运,治水推进治理。重获新生的千年运河,沟通南北、贯联古今、启迪未来。

在传承活化中重生

秋日三湾,风景如画。走进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有桥有塔,展出春秋以来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等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套)。登上大运塔,俯瞰是明代“三湾抵一坝”的历史镜像,远眺是当代“三塔映三湾”的崭新景观。

“这是一座建在国家文化公园里的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说,它不仅集成了运河的珍贵史料,也是运河全线的文旅地标。

短短数年间,从人人绕道的臭水塘、棚户区,到人人向往的风景名胜,三湾的嬗变并非一蹴而就。近年来,江苏和扬州根据中央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一系列要求,突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理念,对运河三湾段实施河道疏浚、驳岸改造,坚决关闭、搬迁一批污染企业。

“吴城邗,沟通江淮。”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下令修建邗沟,欲以水路沟通江淮、争霸中原。大运河由此肇始。

原点是荣光,也意味着更多责任。牵头申遗以来,江苏扛起“原点”担当,编制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编纂出版全国首部运河通志;设立全国首只、初始规模200亿元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出台全国首个京杭运河绿色航运发展实施方案……不仅创下多项第一,更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江苏样板、江苏经验。

201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基础上,规划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重点建设区又落在江苏。

“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首次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和探索,没有先例可循,江苏理应先行先试、做好示范。”江苏省委书记吴政隆说,作为原点省份,江苏要担当作为、走在前列,努力绘就一条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生态、自然与景观相得益彰的“美丽中轴”,开启大运河现代化新篇章。

先行却不冒进,江苏坚持顶层设计、规划先行。2021年6月,随着《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价值阐释弘扬规划》《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等出台,江苏总结提出“园、带、点”三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形态,着手布局22个核心展示园、26条集中展示带、154个特色展示点,率先拿出了国家文化公园空间规划范式与实施路径。

翻开厚厚一本规划蓝图,一座前所未有的“公园”呼之欲出。它绵延790公里,纵贯江苏南北,串起苏州古城、无锡清名桥、扬州三湾、扬州古城、清口枢纽、窑湾等文化遗产点,连接“诗画江南”吴文化、“漕盐都会”淮扬文化、“雄武厚土”楚汉文化和“十朝文枢”金陵文化。

重塑运河空间文化形态,丰富河湖故事当代表达,精心打磨核心展示园,开创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大运河沿线城市各扬其长、美美与共。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站在镇江北固山远眺,长江与大运河形成的黄金十字交叉仍是辛弃疾看到的旧时模样,山脚下的西津渡却与古为新。论古,这里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论今,这里吃、住、行、游、购、娱一应俱全,并且融入非遗项目,营造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苏州的枫桥风景名胜区以活态传承见长,枫桥诗会、沉浸式演出、船舫民宿等令人流连忘返。当寒山寺钟声敲响,人们仿佛与千年前的张继心灵相通,实现“千年一夜”文化穿越。

以文兴旅,以旅彰文。运河百景熠熠生辉,古韵今风交相辉映。“我们不仅要让大地上流淌的运河活起来,更要让文字中流淌的、人们心中流淌的那条大运河活起来,让重生的大运河带动城市的活力与复兴。”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志纯说。

在唤醒认同中重生

前门上桥逛街,后门洗菜下船,倚窗晾衣养花,靠岸下棋喝茶……华灯初上,无锡南长街家家户户前街后河,乘船前往清名桥,一路风景、一河璀璨。这里是当地年轻人最爱的休闲胜地,咖啡馆、剧本杀与独特的江南水弄堂一起,融入新一代成长记忆。

不远处,由雪浪轧钢厂改造而成的雪浪小镇,工业遗产变身数字电影产业园。这里拥有包括世界一流虚拟棚、亚洲最大摄影棚在内的15座影棚,平均每年影视拍摄制作项目近200个。最近,《长津湖》《中国医生》《你是我的荣耀》等多部优秀影视剧都在无锡制作,丰富了国人文化生活。

既保留活的遗存,又增添美的享受,背后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支撑。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生命,因水而生;城市,伴水而兴。

“无锡努力还水于民、还岸于民,传承江南水乡的人居文化,让老百姓感受到更多弄堂口的微幸福。”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说。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是由沿线人民生活、生产、商贸等活动衍生而来,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文化。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从精心打造的亲水公园、依河重建的古城景区,到逆袭蝶变的运河渔村、新旧呼应的文化长廊;从切实提高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到提升公共服务类指标比重……以人民为中心,越来越多的生态福利、发展福利,成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成果。

一边是高邮湖万顷碧波,一边是京杭运河舟楫繁忙。高邮明清运河故道的绿地上,年轻人在约会,孩子们放着风筝。桥洞下经营运河文创店的老板告诉记者,过去这里是脏乱差的码头,如今则是城市最美的绿色空间,一到周末还有很多网红来直播。

短视频助力,越来越多运河沿线城市“出圈”。在刚刚公布的《中国潮经济·2021网红城市百强榜》上,大运河沿线城市占据17席,其中江苏4个运河沿线城市跻身前10,分别是苏州、无锡、常州、扬州。

文化不是化石,也不是标本,而是绵延不绝的生活。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国际经验表明,越是走近民众生活,越有利于文化传承。

今年9月下旬,第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苏州举办。据不完全统计,超过13.6万人次走进本届运博会,线上受众突破2.7亿人次。其间,由苏州市歌舞剧院与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舞剧《运·河》精彩上演。

“这是当代苏州人写给大运河的一封情书。”该剧主演之一杨文艺说,这部舞剧以繁华苏州、水墨江南、千年运河为视角,用当代的舞蹈语汇,展现了苏州的文化、风物、富饶以及苏州人民对运河的细腻情感。

在江苏,运河已经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对运河文化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正在苏醒,参与运河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介绍,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1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1000多个志愿服务团队、20余万名志愿者用志愿力量守护这条母亲河。

在系统治理中重生

在位于淮安的大运河清口枢纽世界遗产点,一座乾隆南巡时的御制重修惠济祠碑开宗明义:“经国之务,莫重于河与漕,而两者必相资而成。”公元1128年,黄河向东南夺淮河入海,黄河、淮河、运河三股水流在清口交汇,为确保漕船顺利北上,诞生了这一中国古代治水史上最具科技含量之一的枢纽工程。目前,一座中国水工科技馆正在筹建之中,作为展示大运河蕴含的水工成就和水工智慧的新窗口。

20世纪60年代在扬州建成的江都水利枢纽也有一块石碑,刻有“源头”二字。每年,150亿立方米左右的长江水从这里输出,润苏北、济齐鲁,一路北上,最终送至千里之外的华北地区。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考察时指出,“北缺南丰”是我国水资源分布的显著特点。党和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就是要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剂,促进南北方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

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俯瞰中国的江河版图,横向的长江、黄河、淮河,与纵向的京杭大运河,犹如一个大丰收的“丰”字。

“水运关乎国运,大运河从来就不仅仅是一条河,与之相伴的漕运、盐政、邮驿、国家巡视制度、商贸流通体系等,充分展示了先辈的治理智慧。”淮安市大运河办主任张建闯说。

如果说古代的运河核心在“运”,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当代大运河则被赋予更多时代意蕴。

昔日交通枢纽,如今支撑集约发展、绿色发展转型。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陆永泉介绍,2020年大运河江苏段货运量高达5.3亿吨,相当于8条京沪高速公路,约占全省综合交通运输总量20%。运河航运能耗低、用地少、污染小,每年节约燃料约70万吨,减少污染成本240亿元。

昔日重在治污,如今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治理。江苏建立了以运河水系为脉络的保护传承空间布局,努力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文昌等多重目标。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陈杰说,如今,沿线有9个设区市建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成农村生态河道339条,打造水利风景区151个、水美乡村1820个。

昔日治理“一条线”,如今生态涵养“一大片”。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介绍,以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为例,2013年以来,扬州沿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廊道规划建设了1800平方公里的生态走廊,将82.4%的沿江岸线划为岸线保护区和控制利用区;沿江纵深一公里范围内3.86万亩土地列入限制和禁止建设区;推动沿江化工产业退后一公里,关停化工企业263家……

“大运河是活着的遗产,兼具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江苏省发改委主任李侃桢表示,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一项包含文化、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工程。无论是延续运河文脉,还是确保一江清水北上,都必须系统谋划,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辩证处理好保护和发展、当前和长远、全局和重点的关系。

今年6月3日,江苏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1+1+6+11”规划体系正式出台,标志着大运河治理更加系统化、制度化。

在出台《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基础上,江苏推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价值阐释弘扬、现代航运建设发展等6个省级专项规划,沿线11个设区市出台实施规划。江苏还将盐城、连云港两地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现13个设区市全员加入新格局。

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集文化轴、生态轴、城镇轴、经济轴于一体的“美丽中轴”呼之欲出。江苏在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园过程中,同步建设防洪排涝的安全公园、优化水资源调配的民生公园、强化饮用水源的幸福公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公园……

“这是‘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空间所在、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江苏省代省长许昆林表示,将切实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把推进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高质量发展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协同起来,为江苏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推进协调区域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文明互鉴中重生

公元1292年,大运河全线贯通,马可·波罗结束东方游历回国。这位意大利旅行家在回到威尼斯后,分享了他游历运河城市的见闻,令欧洲乃至世界对中国充满向往。

时间再退17年,一位阿拉伯贤者终老于大运河畔。作为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遗产,普哈丁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时,很多像普哈丁一样的阿拉伯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道而来,世代居住在扬州。”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曾尝试把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类型外国人的著作连缀起来,并按照时序排列,梳理出一部世界发现运河的历史。

古代,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是鉴真东渡的起点,是马可·波罗南下的通道,是古代外国使节、传教士、旅行者的驿站,将内地与沿海、亚洲内陆与东亚沿海地区、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系起来,成为世界交通要道、文化交汇中枢。

如今,千年运河仍是时代IP。随运河兴衰而命运起伏的城市,以运河精神重塑发展动力、重获文化自信。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淮安将大力推进长达125公里的运河“百里画廊”工程,从15.6公里的里运河文化长廊延伸至全市域。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重塑历史辉煌。”淮安市委书记陈之常振奋地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叠加实施,淮安正重塑区位条件和战略优势。

如何重获发展空间,是全球运河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将世界各地的运河发展成绿色动脉,带来工业发展和自然保护的和谐发展,这是一个伟大的想法。”比利时前驻中国大使帕特里克·奈斯认为,以运河为纽带,结成全球运河共同体,为可持续发展寻找世界级的答案,彰显了运河的当代价值。

今年5月,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会议在扬州召开,包括帕特里克·奈斯在内的多国代表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探索经验,形成《深化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倡议》。这是2017年创设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以来的又一个重要成果。

“世界上有520多条运河,分布在50多个国家,沿线有3000多座城市和上万座古镇。大运河包容开放的天然属性,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与世界分享中国治理方案,更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打开新窗口。”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秘书长邓清说,她已经连续14年组织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坚持“一年一主题、一年一特色”,邀请了29个国家、60多个运河城市对话,让世界“通过中国的运河,理解运河里的中国”。

今年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即将正式上线,以国家文化公园具象化表达为建设框架,江苏将再造一条“数字大运河”。

“以科技承载文化,用科技表达文化。5G、AR、VR等数字技术成为激活运河IP的魔法棒,让大运河的文化标识进一步凝聚、凸显,传播得更快、更远。”负责数字云平台建设的江苏省文投集团负责人介绍,云平台以大运河文化知识图谱为核心,构建和培育“运河大脑”,打造大运河文化线上展示第一平台、文旅消费第一入口、讲好大运河故事第一窗口、研学教育第一课堂。

从空中俯瞰,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如同一艘大船,满载2500多年历史,原点出发,驶向未来。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江苏的重大历史机遇。”江苏省委书记吴政隆表示,江苏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既要让古运河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实现物理时空的重生脉动;也要让古运河文脉融入中华民族基因血脉,化作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实现人文时空的生生不息。

记者 刘亢 凌军辉 蒋芳(本文刊于《瞭望》2021年第46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江苏网
中国江苏网
服务江苏、服务市县、服务网民
132118文章数 5705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