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湘潭市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纪实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超
近期,市科技局公布的两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
2020年湘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3%,创历史新高;全市284家企业、2所高校获湖南省研发财政奖补资金6238.22万元,企业数量、奖补资金分别较上年增加84家、263万元。
近年来,围绕“创新引领、开放崛起”“三高四新”战略要求,湘潭市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和增幅、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等位居全省前列。最近出炉的《湘潭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2021—2025年)》又提出“打造中部科创发展示范区”,持续探路创新驱动发展“深水区”。
插上科技创新之翼,湘潭正以一种新的姿态御风腾飞。
强化顶层设计 创新“唱主角”
8月27日,市委常委会会议召开,研究部署“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工作,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事关战略全局的重大任务来抓。
20多天后,湘潭(高新)工业软件园开园仪式暨阿里云2021中国(湘潭)工业软件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湘潭成功举办,来自全国的工业软件“新秀”在湘潭齐“亮剑”。
作为老牌工业基地,湘潭发展令人瞩目。以湘钢、湘电、江麓、江南为代表的大型国有企业,书写了波澜壮阔的现代工业史诗。然而,随着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加快,发展中累积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这些问题不容回避。”市发改委负责人坦言。
问题如何解决?答案是创新。
顶层设计率先启动。《湘潭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2021—2025年)》明确,将坚持以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为基层科技创新的根本,全力推升创新能力。
“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让‘十四五’成为科技创新‘唱主角’的五年。”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湘潭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2021—2025年)》提出实施科技创新“六大计划”(科技力量提升计划、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计划、科技人才聚集计划、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计划、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计划、科技赋能幸福湘潭建设计划),以此支撑国家重要智能制造集聚区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源于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湘潭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现有在潭工作院士16人,建成国省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家、高新技术企业5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81家。2020年,湘潭市123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省科技奖励。
尤其是今年,湖南科技大学领衔研发的我国首台“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6月,湘潭大学完成工业设计任务的空间站飞天舱外服、核心舱卫生区子系统、航天医学实验机柜亮相太空,为航天员提供贴心服务;10月,华菱线缆生产的特控电缆、江南工业集团研制的航天座椅缓冲器,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助力。
此外,还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取得阶段性建设成果。例如,湘电“海上风力发电技术与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完成2.5兆瓦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转子的整体充磁,标志我国在大型永磁电机整体充磁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科技创新,正成为湘潭发展蓝图中最亮丽的底色。
突出应用导向 发力“供给侧”
走进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5米宽厚板厂生产车间,这里没有满脸乌黑、挥汗如雨的钢铁工人和高温淬火、粉尘弥漫的生产环境。距离车间不远的智慧中心,衣着整洁的工作人员在电脑前熟练操作,实时监控车间的一切。
轧制生产线上,服务器视觉识别和人工智能密切配合,通过5G网络将转钢区域内的红热板坯图像实时采集并传至服务器,再通过视觉图像处理将板坯角度信息传递给控制系统进行实时辊道转速与方向控制,达到自动转钢目的。
华菱湘钢5米宽厚板厂负责人告诉我们,利用5G+AI技术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后,板坯自动转钢系统转钢角度精度可达正负2度,控制室已无需人员值班。
“华菱湘钢5G智慧工厂是全国钢铁行业5G场景应用案例的第一例。”他介绍,华菱湘钢正在加快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2016年至2019年间,华菱湘钢先后启动实施数智化改造项目100多个,打造了线材自动挂牌、自动炼钢等10多个重点智能制造项目。
日前,华菱湘钢又发布“5G智慧工厂”升级版——“华菱湘钢5G数智工厂”,基于中国移动5G专网,共发布了10余个5G钢铁应用:首创5G无人/远程天车、5G加渣机械臂、5G超密视频回传、5G+AR远程跨国装配、5G+OCR钢板识别、5G无人机巡检、5G+云转钢自动化、5G+云废钢定级、5G虚拟监控室、5G无人库房、5G煤气官网等应用场景。
华菱湘钢的“5G+智能制造”之路,折射了湘潭的创新思路:一方面,围绕优势产业部署创新链,产业创新平台体系布局逐步优化。另一方面,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科技要素在企业发展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为企业走转型发展道路提供了强劲支撑。与此同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释放创新驱动效能,也成为企业谋求创新的基点。
2020年11月27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华龙一号”的超级心脏——主泵双向大推力滑动轴承,就来自湘潭高新区的湖南崇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崇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产品梯队不断丰富。得益于多年的科技创新和技术积累,现在他们已系统掌握滑动轴承领域关键的设计、制造和核心检测技术,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关键基础零部件企业之一。截至目前,企业拥有专利140多项,而主泵双向大推力滑动轴承,就是其专利走向市场应用的见证。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近年来,湘潭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果颇丰——
湖南科技大学研发的全海深(作业水深11000米)海底沉积物、宏生物等保压取样装备,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海试提供关键装备支撑;华菱湘钢1100兆帕系列超高强钢实现国产化替代;湖南时变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大规模MIMO天线关键技术研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涌现了宏大真空、崇德科技、时变通讯、汇帮科技等一批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单项冠军”;
以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转型发展难题,湘潭市以发展数字经济为切入点,引入京东、腾讯、58农服等企业,分领域实施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打造面向垂直行业和细分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我们从市工信局了解到,湘潭市已培育1个国家级智造项目示范、6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10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眼下正在加快智能车间建设,以此推进“两化融合”,使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更多活力。
集聚资源要素 打造“强磁场”
2019年4月,一个新名词——“智造莲城”在湘潭出现。此后两年多,它像一根强有力的纽带,把湘潭市的科技创新成果紧紧联结在一起,掀起了一波“产学研金”融合创新热潮。
紧随其后,又一个重量级创新服务平台——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湘潭分市场在湘潭市启动运营。秉承“搭平台、聚资源、链服务、促转化”的理念,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湘潭分市场立足链接供需两侧,聚集政策、技术、人才、资金、服务等要素资源,面向创新创业主体提供全方位、全流程、一站式的专业化服务,构建区域O2O技术转移服务生态体系,助力湘潭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眼下,致力于成为“产业风向标、智造中枢地”的力合长株潭科技创新领航基地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该项目聚焦机器人、智能装备、新材料领域,将引入和培育一批智能制造企业,着重建设智能方案与应用集成创新中心,打造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沿海产业转移中心、科技要素市场和智慧园区。
攥指成拳,打造集聚各类要素的“强磁场”,已成为湘潭科技创新领域的共识。
以湖南华研实验室、3D打印精准医疗(湘潭)研究院、力合长株潭科技创新领航基地为引领,湘潭市强化科技创新主体能力、拓展科技平台载体功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使出“十八般武艺”激发科技创新动能,推动科技发展驶入“快车道”。
纵观湘潭科技创新领域,我们不难发现,关于“1+1>2”的闯与试,不仅有制度、机制,还有人才、资金等要素的配套与整合。
今年7月,《湘潭市科技创新“揭榜挂帅”项目管理办法》出台。这是湘潭市首次以“揭榜挂帅”的方式推进关键技术攻关。此举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科创人才、科研力量加入湘潭市“卡脖子”技术科技攻关中,困扰湘潭市产业发展的难题有了更多突破的可能。
“揭榜挂帅”活动的实施,让本土企业尝到了甜头。湘潭经开区“小巨人”企业——湘潭宏大真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该公司负责人黄乐表示:“针对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和高校的成果转化需求,政府提供了对接平台并予以立项认可及经费资助,这样有利于调动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基。近年来湘潭市制定出台了包括《莲城人才行动计划》在内的多项人才政策,持续开展“引才”活动,吸引了国内外诸多优秀人才来潭创新创业。
种种保障,不仅为科技创新夯实了基础,也将为城市发展带来源头活水。
高质量发展,湘潭未来可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