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对于绝大多数喜欢宋史特别是南宋史的人们来说,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件事,莫过于岳家军在绍兴十年(1140年)北伐中一路势如破竹、逼近汴梁(今河南开封)的大好形势下,却最终因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而班师南撤,以至“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宋史•岳飞传》)。南宋由此失去了一个收复故土、洗刷国耻的绝佳机会。此后直到宋蒙联合伐金,宋军北伐再也没有取得比岳家军更出色的战绩。
一代战神岳飞这般悲怆而无奈的谢幕,不由得引发后人们无限遐想:倘若没有这该死的“十二道金牌”,岳家军是不是就能够实现北伐之前立定的消灭金国、直捣黄龙府(今吉林农安)的战略构想呢?
上图_ 岳家军
岳家军战绩彪炳,但实际已成孤军
如果抛开政治、经济因素,单从军事的角度去看岳家军在绍兴十年(1140年)北伐中的形势,那么用“一片大好”四个字来形容是不过分的。在接到高宗的班师令前,岳家军刚刚在郾城、颖昌两度大破完颜宗弼(即金兀术)率领的金军主力,重挫金军最为精锐的骑兵军团“铁浮屠”和“拐子马”,并乘势前进到距北宋故都汴梁只有几十里的朱仙镇。
而此时,活跃于金国境内的各路抗金义军纷纷起兵响应,一时间金国在黄河南北的统治几乎崩溃,“河北诸郡无一人从者”(《三朝北盟会编》卷202),就连金军统帅完颜宗弼也做好了放弃汴梁、撤往幽州(今北京)的准备。应该说抛开意外,岳家军收复北宋故都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可是,倘若你站在事关全局的“上帝视角”来审视当时的战况,你会发现此时的岳家军即便不是强弩之末,也已是力不从心——这么说的依据何在?
上图_ 韩世忠(1090年1月26日-1151年9月15日)
第一,这次北伐,是岳飞与淮东的韩世忠部、淮西的张俊部及四川的吴璘部一齐发动的,但其他三路宋军均未能取得理想战果,被迫提前撤退,只剩下岳家军孤军奋战。虽然在岳飞的卓越指挥下,岳家军连战连胜,但其两翼掩护俱失,已陷入过于冒进的险境之中。
第二,兵力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岳飞。此番北伐,岳家军总兵力不过八万。经过郾城、颖昌两次大战和无数小战的消耗,加之还需留下力量驻守新占城池和保护补给线,岳飞能够投入下一步作战的兵力已不足五万(此数参考王曾瑜《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
如果金军采取诱敌深入之法步步后撤,将岳家军吸引到开封以北的大平原上,再以骑兵发动反击,那么缺乏左右保护且以步兵为主的岳家军极有可能被敌从侧后迂回分割,上演李广利伐匈奴时那种“全师尽丧”的悲剧。
上图_ 金兵
作为优秀的军事统帅,岳飞对此是清楚的,故而在拿下永安军(今河南巩义)后就命令各部向自己驻扎的郾城(今河南郾城)和王贵驻守的颖昌(今河南许昌)靠拢,以缩短战线、集中兵力。
而同样作为百战名将,完颜宗弼也看出了岳家军的命门所在,于是不等岳飞调整完毕,就抢先向郾城、颖昌这两处岳家军后方咽喉部发起反攻。虽然这两仗岳家军经浴血搏杀大获全胜,但对于敌人“击我之后,断我归路”的打算,岳飞不会看不出来。所以,即便没有高宗的撤军令,在兵力不足且孤军深入的情况下,岳飞最理智的做法也应是后撤以集中兵力稳定防线、固守待援,而不是继续冒进。
其实岳飞很明白,单凭岳家军,北伐必不能成。他在出征前给高宗上过一道表:“提兵直趋京、洛,据河阳、陕府、潼关,以号召五路叛将……京东诸郡,望陛下付之韩世忠、张俊。”(《乞出师札子》)也就是说,岳家军北伐不仅需要“五路叛将”反水,还得有韩世忠、张俊等部的支援。身为顶级军事家,岳飞绝对清楚仅有一支岳家军是不可能直捣黄龙府的。
上图_ 张俊(1086年-1154年),字伯英
金国未伤元气,胜利之下隐藏着巨大风险
尽管金军在郾城、颖昌两场大战中损失惨重,但绝对未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在岳飞班师后不到半年,完颜宗弼即统兵九万再次南下,可见金国并没有大伤元气,其军事力量也基本完好,他们在幽云地区及辽东老家的大量部队还没有调动。
尽管金军“女真铁骑满万无敌”的神话被岳家军击得粉碎,但只要金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骑兵克制步兵作为一个冷兵器战争的铁律,是不会长期“失效”的。特别是,如果岳家军进一步北上,就将在极度适合骑兵奔驰突击的华北大平原上和金军交锋,这无疑更有利于金军骑兵战斗力的发挥。
上图_ 金朝骑兵
而且,金军越往北撤,其补给线越短、越有利于大军集结应战,这种在“家门口”作战的主场优势是很明显的。反观宋军,一旦进入华北平原、远离江淮水运的支持,其补给效率之低下、转运之耗时的劣势就会被成倍放大。
后来宋军“端平入洛”时,本想赶在蒙古军之前占据汴梁,结果一头扎入黄泛区导致后勤系统崩溃,最后因断粮而功亏一篑。要知道即使是明初已得到火器加持的徐达北伐军,在深入北方后还是惨败在已经严重衰落的蒙古骑兵手上。因此,岳家军再强,也不可能无视其后勤缺陷而强行北上,何况金军也远没有惨到后来徐达北伐时蒙军那般如丧家之犬般的境地。
上图_ 岳鄂王像(《南陵无双谱》) 岳飞像
义军武装不值一提,希望越高失望越高
有人指出,岳家军当时有一大优势,就是黄河南北各路抗金义军的积极配合。如果能够集中义军力量,就可以极大充实岳家军的战力,并从后方袭扰金军,前后夹攻以取中原。但从冷兵器战争史的一般经验来看,对这种类似民兵游击队的义军武装,从来都不可对其寄予过高期望。由于缺乏组织引导和纪律约束,义军往往都只有打“顺风仗”的能力。
一旦金军稳住战线,其作用也就仅在于牵制金军部分治安力量而已,不可能像抗战时期的敌后武装那样对金国造成“心腹之患”式的破坏。假如岳家军战事不利的消息传来,号称百万的义军武装很快就会作鸟兽散。而且其动辄几十万的数量,绝对不能当真。
上图_ 蒙古、金、西夏、南宋
从北宋末年出兵幽云及南宋末年“端平入洛”的情况来看,宋人一直都有高估北方、特别是幽云一带汉人“故国情怀”的误区。实际上,当地汉人在辽、金百余年以“以汉法因俗而待”的治理下,并不对辽、金怀有什么敌意,对宋也没有“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期望,“遗民泪尽胡尘里”只是南宋文人们一厢情愿的臆想而已。
所谓百万义军揭竿而起,也不过是宋军在宣传上的造势。即便岳家军继续北上,得到义军武装的支持力度也不会很大,相反岳家军还必须拿出相当的装备和补给来支持义军,否则这些人顷刻间就会走的走、散的散,这反过来又大大加重了岳家军的后勤负担。
上图_ 吉林的黄龙府
“直捣黄龙”只是口号,收复汴京更为现实
实际上,在宋高宗于江南站稳脚跟并逐渐巩固政权后,宋金两国就已经形成了均势。后来经过一段时期的此消彼长,谁也没有比谁强出很多。
虞国云先生在《南宋行暮》中就曾指出:“从绍兴末年金主完颜亮南侵,中经隆兴北伐,直至开禧北伐,不论率先发动战争的是金还是宋,从来都没能如愿以偿,其间地缘政治的综合因素似在冥冥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所以,从根本上说,虽然宋高宗有消极对敌、苟且求和的一面,但宋金的力量对比趋于平衡是大势所趋,不是哪个天才将领打几场胜仗便能轻易改变的。
上图_ 宋高宗赵构(1107年-1187年)
不论战略上还是战术上,岳飞都当之无愧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事统帅。故而他对整个北伐的远景,不可能不做通盘考虑。无论是在与宋高宗的沟通上,还是实际军事部署上,岳飞的重点都是“还于旧都”,“直捣黄龙”或许很大程度上应是岳飞为振奋军心而提出的口号。岳飞提出“直捣黄龙”,不是说一定要打到位于吉林农安的女真老巢。
考虑到岳家军的超强战力和岳飞卓越的指挥能力,如果有两翼友军的倾力配合,而且颖昌之战后完颜宗弼基本上也会不战而弃汴梁,故而岳飞恢复故土是可能的。至于之后怎么办,则必须要视情况而定。
上图_ 赵构给岳飞的手书
倘若客观条件没有具备,又不得不让岳家军冒着被分割包围的风险孤军北上才能达成目标,不管有没有撤军令,岳飞都不会兵行险着,全军为上、见好就收定是他的不二选择。毕竟岳帅从来都是善于思考、讲求实际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岳飞传》)便是这位战神用兵风格的最好体现。
作者:林森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脱脱 《宋史•岳飞传》
〔2〕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
〔3〕岳珂 《鄂国金佗粹编》
〔4〕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5〕王曾瑜 《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
〔6〕虞国云 《南宋行暮》
〔7〕邓广铭 《“黄龙痛饮”考释》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