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三年(1370),为防外族南扰,平遥在西、北两面扩建城墙,在夯土城垣基础上大兴土木,增高、加厚、包砖,奠定了古城规模。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知县张稽古因抵御外犯,砌砖墙、更新门楼。
隆庆三年(1569),知县岳维华增修敌台楼,俱用砖砌,六门外设吊桥,建附城门。以后各代增修瓮城,更新城楼,修葺城墙,补筑城垛,于四濠广植树木,城池渐趋完善。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因皇帝路经平遥,又重筑四面大城楼,城池更加壮观。此后百余年间,未加整修,致使“墙垣坍塌,敌楼倾圮,河桥填塞,几无影形。”
清道光三十年(1850)至咸丰六年(1856),历经刘叙、万逢时等四任知县耗资十二万缗(一千文为一缗),大整修后,旧貌得以恢复,城池臻于完整。
古城池平面呈方形,东、西、北墙方直,南墙随古中都河蜿蜒而筑。总面积2.25平方公里。周长6162.68米,高10米。城垣外包砖内夯土,有城门6道,南北各一,东西各二。
整座城池状如乌龟,俗称龟城。南门为头,北门如尾,东西四门似龟腿屈伸。南门外路两旁各有水井一眼,恰似龟之双目。城南有一条中都河,古名原公水、路牛河,今称柳根河,源出南山,溶溶婉注,经南郊而汇人汾水。
古城东、西、北三面,地势平列无依,惟城南所踞地势隆隆高起,宛如一只乌龟迫临中都河畔,故素有“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修建,依此为胜”之说。6道城门上各建重楼1座,城垣四隅各筑角楼1个。
四周建敌楼71座,连同城墙东南隅魁星楼共72座,并有3000个垛口,象征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东南城墙上建有文昌阁。东城墙中段置尹吉甫点将台,上建高真庙。城垣外筑濠护城,始为“深广各一丈”,后又“复掘堑深阔三丈”。濠内遇雨积水,旱时干枯,沿濠植槐柳。
各城门外濠沟上设吊桥,昼放夜起。城门内外,皆用条石铺墁,内筑马道斜坡,守城将官可骑马直登城墙顶上。
民国27年(1938)2月,日军侵占平遥后,古城始遭破坏。民国34年(1945),日 军投降后,阎锡山军队占领期间,6座城门楼被拆除,角楼、敌楼被毁,城垣 残断,护城濠淤塞,古城池面目全非。
新中国成立后,60年代平遥古城墙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年代后期,国家拨巨款铺开维修工程。80年代,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座城池按历史原样逐步修复。
1986年,国务院公布平遥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到1993年,城墙墙体基 本恢复古貌,再现明清雄姿。
资料来源:《平遥县志》
来源平遥古城旅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