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当时的古徐国,沿途传播儒家思想。那时的老乡绅折服于孔子以德治国思想,遂取其“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中的“归仁”二字,将宿迁市泗洪县的一个地方命名为“归仁”,此名沿用至今。在今天的归仁镇,提及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不能不说该镇苏洼村境内的“三眼井”了。
不大的村落,偌大的仿古字牌是那样的醒目,上书“千年古镇天下归仁——苏洼村三眼井”。今年82岁的苏良叶干了大半辈子村民小组长,他家与古老的“三眼井”仅一路之隔。在泗洪县人民政府2015年8月20日所立的“泗洪县文物保护单位”碑刻不远处,“三眼井”便映入记者的眼帘。从远处看,“三眼井”有个圆圆的井台,走近一看,低于地面的井口直径大概在1.5米左右,周边的井台是暗绿色的石板,不难看出“三眼井”年代久远。苏良叶说:“原来井口与地面平齐,因为路基升高的原因,‘三眼井’看上去‘下陷’了一米多。”
顺着井沿探头去看,尽管古井深幽略显昏暗,但井下水面反射着的光犹如明镜一般。3个井口圆洞映在井水中,宛如空中明月倒映。“三眼井”有3个大小不等的圆形井眼,可同时供3人取水。3个井眼上面的石板很光滑,有很多粗深的沟壑,这是由于人们长期打水时绳子摩擦后留下的痕迹。“相传在很久以前,井口只有一个眼,据说是古人为了防止人畜不慎落入井中,才弄成了3个井口。”苏良叶说,如今的3个井口出现局部毁损,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淘井时,井口移动开来放在一边,被一个孩子用钊钩砸坏的。
“大约50年前,我们村里组织人员淘井,我也下去过,那时候在井底还挖出枪支弹药,那是最后一次淘井。”苏良叶回忆,当年他亲自下去淘井的时候,看到井壁是用青砖砌成,内深30多米,井中间最大直径约3米左右。在距离地面约15米深的井壁上,有12道“屋檐”,每道“屋檐”距离一尺五寸。因为苏洼村北边不远处是江桥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江桥村发生了两次著名的战斗,井下能挖出枪支弹药,村民都说是当时战斗中的遗留。
今年66岁的退休老教师苏永茂说,自己是吃着“三眼井”里的水长大的。据他介绍,当地流传下来这样的传说:井口上面有3个井眼,下面也有3个井眼,而且下面的井眼通向不同的地方,西南边的井眼通向洪泽湖,东北边的井眼通向东海,剩下一个井眼则通向地下。“几百年以前,我们这里出现大旱,方圆数十里都没有井能打出水来,只有这口‘三眼井’井水不断,而且水质甘甜,周边的老百姓都到这边来打水吃。”苏永茂说,几十年来,井里一直保持不变的水位,且清澈。
这里为什么叫苏洼村?“三眼井”迄今有多少年历史了?苏永茂说,从苏氏族谱上可以看到,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因为战乱,当地苏氏始祖苏真从河北燕山迁徙到归仁定居。据说,那个时候就有了这口古井,为韩氏人家所用。这就说明,在苏真一家定居之前若干年,这眼古井就存在了。“始祖苏真在这里生息繁衍了一代又一代人,因为古井北边是洼地,久而久之,这里就有了‘苏洼’这个村名。”苏永茂介绍,现在的苏洼村,苏氏人家就超过半数,而且他们共同的堂号就叫“燕山堂”。
究竟这眼古井为何时、何人所建?当地老百姓的传说扑朔迷离。苏洼村党支部书记田全兵说,这口“三眼井”,当地村民都倍感亲切,因为它孕育了当地一代又一代的老百姓,也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可以说“三眼井”已经成为当地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苏洼村现有人口2700多人,550户人家。田全兵说,全村现在有80%的村民家有私家车,超过500户人家在归仁镇区、泗洪县城、宿迁市区购买了商品房。
“三眼井”的水滋养了苏洼村人,作为县级文化保护遗产,当地富裕了的群众准备筹资就地开发,修整“三眼井”的井台,并在井旁增建休闲凉亭,还将配套增设游乐观光设施。古老的“三眼井”给有着悠久历史的归仁镇带来更多的光环和美丽的遐想,也在默默地见证和讲述乡村振兴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