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淏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当幼师。
她幻想着能天天与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和聊天。
1978年,王淏出生在山西的太原。
她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都是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长大的。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感觉,才让她有了一颗“不愿长大”的梦。
中学毕业,18岁的王淏走进了北京广播学院,也就是后来的中国传媒大学。
作为一名播音系的学生,这好像跟此前的梦想渐行渐远。
彼时的王淏努力学习,而且思路上也另辟蹊径,
毕业之后要是做不了幼师,那就到电视台的少儿节目去主持节目。
这同样能天天跟孩子们呆在一起。
不过,刚入学的她,有时候也会被自己这种不切实际的梦逗笑。
毕竟这时候的她还是一个刚到学校的新生,还没有开始学习,就开始做梦了。
但不管怎么说,有梦总归是好事。
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的主持人,像鞠萍姐姐等人,就成了王淏当时的学习目标。
她学习很用功,而且也始终关注着各大电视台的动态,期望能够获得主持少儿节目的机会。
有明确的目标,学习起来自然就如鱼得水。
大学三年的时间,她在班级里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这就给她接下来能走进中央电视台,创造了机会。
大三的时候,身边的同学都开始找实习单位。
中央电视台的少儿频道,早就是她梦想中的“童话乐园”了。
经过一番努力,她顺利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大楼。
少儿频道的《七巧板》,可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节目。
王淏顺利走进了这个栏目组。
彼时,每期的栏目里有一个五分钟的节目板块。
这个板块,是教小朋友们折纸。
除了电视机前的儿童,现场每期也会请一些儿童的嘉宾。
虽然节目时长很短,但是能够走进一个重要的栏目,
这对于王淏而言,已经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了。
在节目正式开始之前,她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
性格上的王淏,从小就是那种活泼开朗的人。
因此节目中和儿童的互动,这一点对她来说并不难。
除此之外,彼时少儿频道的主持人,每个人都有一个儿童化的名字。
从姐姐或者叔叔前面的名字,是为了拉近和儿童的距离。
于是,她就有了月亮姐姐的名字。
第一次出现在镜头前,虽然是主持节目,
但因为身边有很多的儿童,王淏的内心居然没什么紧张感。
尤其是小朋友们围拢过来的时候,她甚至都忘记了摄影机的存在。
孩子们围在她身边,问着她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孩子问她,月亮姐姐你有妈妈吗?
“当然有啊。”
“那月亮姐姐你的妈妈是谁呢?”
“是比月亮姐姐还要美丽的月亮啊。”
还有的小朋友跟她说,长大了要跟月亮姐姐结婚。
王淏听了孩子的话都想笑了:“等你长大了,我都变老了。”
谁知孩子一本正经地告诉她:“没关系,我可以先把你冰冻起来。”
也有的孩子问她,月亮姐姐你住在什么地方呢?
还没等她回答这个问题,一旁另一个小孩就说话了:
“你真笨,月亮姐姐自然是住在月亮上了。”
“月亮姐姐白天跟咱们在地球上,晚上就回月亮上睡觉。”
孩子们的你一言我一语,让王淏自己都忘记了是在主持节目。
等到第二天的时候,另一个小朋友又告诉她,
说是晚上看到月亮姐姐了,原来月亮姐姐就是月亮里的那只小白兔。
孩子们的童真和天真无邪,深深打动了王淏。
这是她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氛围。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在心底决心,毕业之后,一定要从事少儿节目。
彼时她是实习生,等到三个月的实习期结束,单位也给了她一笔实习的酬劳。
那时候她还不好意思要,她觉得自己还是学生,每天就是和孩子们在一起玩。
除了央视的少儿节目之外,大学期间,她还在教育电视台以及山东电视台主持过少儿节目。
这些经历,都让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毕业之后的王淏,正式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少儿频道。
那时,少儿频道的《七巧板》、《东方儿童》以及《东方书城》,先后由她接棒主持。
在这之前,这都是少儿频道的名牌栏目。
尤其是主持人鞠萍,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有深刻的印象。
所以王淏接棒后,她刚开始觉得面临的压力很大。
她需要重新确定自己的主持风格和定位,新的主持形象,要尽快在儿童的心目中扎下根来。
因为对孩子的喜欢,使得她确立自己的主持节奏很快。
更为关键的是,各地的小朋友们,也很快接受了她的存在。
她成了儿童心目中的偶像。
除了一些固定档的节目外,从手工到英语,再到很多益智类的问答节目,
王淏都担纲主持,她成了当仁不让的“孩子王”。
但与此同时,彼时少儿频道的主要主持人就她一个人。
节目量不但种类多,而且量还很大。
有时候从日常的节目再到周末的节目,主持的时长都在100分钟以上。
曾经有一段时间,她连续十天录制节目,每天的录制时长都在12小时。
那段时间,后台的编辑虽然不少,但几乎都在剪辑编辑她的节目。
于是在同事中间,她获得了一个“王铁人”的称号。
适应了这种节奏,和少年儿童成了好朋友。
王淏又慢慢感到,仅仅靠着甜美的声音,以及和儿童做朋友的心理还不够。
要想做好少儿节目,还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人。
尤其是一些益智类的节目,本身就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给儿童传递知识。
如果节目主持人没有丰富的知识,那就没办法去教育孩子。
于是,只要是不上节目的时候,她就开始给自己充电。
《东方书城》是固定档的节目,除了给儿童讲述一些知识外,
在节目中还会经常邀请很多作家以及名人进行交流。
为了提高自身的能力,新节目在录制之前,王淏就开始买来很多书学习。
有一次,导演一下子就给她提来了一整包的书。
她会认真地阅读这些书籍,把一些知识点记在内心,
然后通过节目的形式,再把这些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反馈给儿童。
虽然这么做很累,但是她自己乐此不疲。
知识点扩充了,和现场嘉宾的谈话也就能很好地把控节奏。
如此一来,节目自然也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正因为王淏不断去扩充自己,在当主持人之外,她也把自己“逼”成了一个高手。
至今,她演唱过超过三百多首的儿童歌曲。
其中超过一百首儿歌的词曲,都是她创作的。
除了唱歌之外,她也学会了手工和绘画。
这类节目中的图画以及插图,都是由她亲手一幅幅绘制的。
超过百集的绘画节目,之后也汇集成册出版发行。
她在不断地扩充自己,也通过节目的形式,向儿童传递各种知识。
因此,她成了儿童与知识之间的桥梁和使者。
在王淏看来,少儿节目的主持,与其他节目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一定要充满耐心和耐力。
尤其是在邀请儿童嘉宾的情况下,
这些未成年的儿童,并不是成年人,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
这样一来,节目现场的控制以及节目的时长,往往是不可预知的。
一旦现场变得混乱起来,如何调节孩子的状态,这是非常考验工作人员的。
有一次录制一档节目,现场有很多小朋友。
其中一个孩子,始终不能按照要求来做,在开始录制的时候总是出现错误。
现场的工作人员着急,不断给孩子讲,但是还是一直出错。
时间一长,大人都感到有些焦躁了。
着急的孩子,眼看也要哭起来。
王淏先是制止了其他工作人员,严厉教训孩子的做法。
然后,她开始慢慢去舒缓他的情绪。
等到孩子的情绪平复之后,她再一点点开导和教他。
孩子的紧张情绪消失了,那么接下来的发挥也就正常了。
虽然整个引导的过程,王淏也非常的疲劳。
但是她很清楚,要想节目能够顺利地推进,耐心是必不可少的。
儿童有别于成年人,安慰和引导,才能让孩子按照要求做事情。
也正是因为这份耐心和爱心,让王淏赢得了很多儿童的喜爱。
有一个陕西的儿童,4岁那年父亲去世了。
母亲担心孩子太小,经受不住打击,于是就带着孩子来了北京,
想要实现儿子见月亮姐姐的梦想。
孩子和母亲来到了中央电视台,那时候王淏正好感冒,在医院里打点滴。
得知这个情况后,她立刻去见了这对母子。
除了给孩子亲手画了很多画之外,她还邀请他参加少儿频道的节目。
孩子渐渐从父亲去世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从那之后,王淏和这名小朋友一直保持着联系。
还有一个山东的孩子,从小就患有自闭症。
家长原本以为孩子上学了,走到同龄人中间会好起来。
但是孩子的性格,依旧非常内向,而且一天天地变得非常孤僻。
在学校,他从来不跟其他孩子玩,甚至有时候连话都不说。
父母急得团团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
但是,这个孩子每天傍晚看少儿频道,会对着电视机自言自语。
父母觉得,没准让孩子真的和月亮姐姐见一面,情况就会好起来。
于是,他们便带着孩子千里迢迢从山东赶到了北京。
家长没有提前打招呼,根本进不去中央电视台的大门。
能不能见到王淏本人,还是两码事。
在大门口的接待室里,家长拨通了少儿节目组的电话。
王淏知道这个情况后,急忙出来见这个孩子。
原本孩子什么都不说,而且经过长途跋涉,精神状态也不好。
不过见到电视机里的月亮姐姐就在自己面前,脸上很快就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王淏给他买了很多礼物,并且鼓励他不要封闭自己,要去跟身边的小朋友们交流。
有了月亮姐姐的鼓励,孩子显得非常开心。
不久之后,王淏收到了家长的来信,孩子的自闭症已经好多了。
每当收到这种回信的时候,王淏自己也很高兴。
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给孩子们带去欢乐,那么这份工作就是值得的。
而她每年收到儿童的来信,是多种多样的。
有一个盲人少年,在母亲的帮助下,给她写了一封很公正的来信。
信中这名少年告诉她,自己是农村人,几乎每天都会坐在电视机前听月亮姐姐的节目。
虽然他自己看不见,但听到月亮姐姐的声音,他就仿佛站在了太阳底下那么温暖。
王淏在收信后,也回信对这名盲人少年进行鼓励。
汶川大地震那年,王淏和少儿频道的节目组,在当年邀请了很多灾区的少年来北京。
他们参加了当年的六一儿童节晚会,全国各地的人,给他们赠送了各种各样的礼物。
不过王淏注意到,节目结束后,由于礼物太多,很多东西就被孩子遗留在房间里了。
那时候的王淏开始渐渐明白,相比于过去的儿童,
现在的孩子,在物质生活上已经不那么匮乏。
今后更应该从精神的层面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正是内心对孩子的热爱,从毕业到如今二十多年的时间,
王淏一直活跃在少儿节目的舞台上。
她带给儿童的不仅仅是欢声笑语,还有孩子的启蒙和点滴成长。
生活中的王淏则非常的低调。
王淏的丈夫是一名商人,不过外界至今并不知道她丈夫的相关情况。
39岁那年,半生和儿童结缘的王淏,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
孩子百天的时候,她邀请了很多同事以及小朋友参加庆祝派对。
如今,当年很多看着月亮姐姐节目的孩子已经长大了。
而月亮姐姐的笑声,则成了很多人童年岁月里永不落山的白月光。
文|二十二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