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共艺术走进校园
深圳技术大学
公共艺术的基本特质
近年来,以雕塑为主要媒介的公共艺术频繁出现在全国各大小城市。何谓公共艺术?首先,我们把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而公共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我们可以就公共艺术所具备三个基本特性——公共性、在地性和互动性,去探究它在具体实践中的概念。
首先,建立于公共空间的公共艺术作品,同时具有艺术性、地域性、时代性的精神内涵,以公共性特征而获得大众群体的社会认同感。公共性,指的是艺术品不仅是单独作品的概念,不单要表达艺术家个人的喜怒哀乐,更要考虑其他外围观者的诉求和想法,以及特定的社区、广场、街道等环境因素。从积极的意义上讲,它所表达的是特定地域的身份特征与公共人群的文化价值观。
深圳技术大学
其次,在地性指的是艺术家针对具体的地域空间,创造出特定的艺术作品,使其承载着“艺术作品与大地重建血缘关系”的意义。就像庄稼从土壤里生长出来一样,公共艺术与特殊的地方历史、风俗、行为和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创作时,艺术家往往会将艺术置入场所、空间的整体背景中重新挖掘、重新发现。
最后,互动性,表现为作品、人(公众、艺术家)和环境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共生、彼此交感的认知、体验与感悟过程。过去我们观看一个雕塑,实则是一种被动欣赏的过程,即接受雕塑家赋予的既定的可能性和感受。而在公共艺术中,观者本身就是作品的一部分,观者参与的过程,也是对公共艺术的一种延展。开放状态下,公共艺术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也许在创作者的映射之中,也许在设计之外。
公共艺术的本质,仍是艺术
当前在中国,许多中小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缺少公共艺术。而在一些大城市的公共空间,虽也有公共艺术品,有时却呈现着令人惋惜的现状——作品未考虑场所环境、未挖掘内在含义,使得某些公共艺术作品虽置于公共空间场域、具备公共艺术形态,却缺乏公众价值认同和文化内涵,不具有文化空间的共同性、精神性和代表性。一旦公共艺术呈现商业化、世俗性、庸俗化、娱乐性及复制性的文化特性,公共艺术便会沦为大众通俗的城市化装点艺术或是商业配套设施,从而失去了公共艺术真正的价值和特征。
那么,在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时,作为能动性主体的艺术家、委托方或各方机构应该建立何种思考呢?我们不妨在此探讨一二。其一,公共艺术应更多传达公众的声音,而不只是代表艺术家个人的想法或委托方的诉求。其二,公共艺术不应是充当粉饰角色的娱乐配套设施,盲目追求所谓“国际化”“巨匠”“空降”“大型艺术”,这与公共艺术本身的原则、精神是背离的。其三,正式创作之前,应对城市或片区做好深入调研,挖掘地域传统,以及当地人在生活诉求、审美方式、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接受度和承受度。这里提及的地域传统,不是一时、一地、一代人所创造出来的,而是几代人在特定的地域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文化状态。
正如哈里特·西尼在《当代公共雕塑》中所言,“良好的公共艺术能对观众发出对话的邀请,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独白”。公共艺术不是简单的堆砌,它应该有思想、有生命、有交流,它能吸引观众的目光,它能激起观众的兴趣,它能有效地与观众沟通。
校园公共艺术的关键词
校园文化、师生的介入、互动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城市里各个大学对校园空间中,人文精神体现和塑造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视,同时也有着更高的要求。校园公共艺术不同于其他公共空间的精神诉求,其一主要是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用公共艺术的方式概括、凝练出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等校园文化的精神诉求和价值体现!让学生在校园内与艺术不期而遇,迎面感受艺术的气息,滋养人文情怀;它们将美学、美育的培养与师生日常的教学生活融于一炉。其二提升师生的艺术品位与审美能力,激发想象与创造力,将通识教育化于无形的艺术浸润之中。需要公共艺术的创作一定要有本校的师生参与进来,不仅仅是请校内外著名艺术家来进行植入式的校园公共艺术创作。而是要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构思、制作、加工的过程中,进而拥抱艺术,并在艺术的互动中体验、表达自己的感受、思想。
深圳技术大学校园公共艺术创作案例分析
1.项目实施的背景和意义
2019年正值我校建设之初,恰逢建国70周年、五四运动百年、包豪斯成立100周年、首届以技大名义新生入学、新建校园的启动等重要时间节点,是去筹后新起点、新纪元的开篇之年!立足深圳技术大学,以庆祝学校迁入新校址迎新生为本次公共艺术系列创作的着眼点和在地性。经校长办公会审议,由创意设计学院戴耘教授牵头为我校新校园,进行景观雕塑的设计制作。项目组计划为学校轨道与交通学院所在的空间位置,设计制作一台红砖汽车(初步考虑为德系车),材料由红砖、水泥、钢材等组成。这件作品是我们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其中的一件,深圳技术大学将于2021年9月全面搬进新的属于自己的校园,为了迎接我校师生进驻新校园,我们希望通过努力用艺术与技术、科技与人文结合的方式,给校园增添优秀的景观艺术作品,更好的提升和彰显校园空间的质量,充分体现我校“匠心筑梦,人文情怀”的精神!
2.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目前我们深圳技术大学下属有十二个学院,其中有个交通与物流学院,因此我们选择一款德系的小汽车(因我校主要是借鉴和对标德国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其造型需具备一定的时尚型、工艺性、艺术性。主要研究如何将现代工业代表性符号汽车与代表着农业文明的砖块(由泥土烧制而成),在视觉上、造型上、寓意上进行有机的结合。首先需要确定选择一款合适的汽车样式,如何根据模型确定钢筋的造型,再如何确定红砖的形制、排列方式、黏贴附着最后打磨成型创建一种新的艺术语言。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此次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创作团队专门邀请了创意设计学院的学生,参与到早期的创作阶段听取他们有关创作的建议,并在制作加工阶段进行了跟进、实践。
3.项目预期成果
这件当代雕塑作品是为轨道与交通学院所在的空间进行针对性的创作,作品就选择了汽车作为元素,这种红砖、水泥、钢筋结构成型的雕塑艺术作品,加工精良且车门可以打开观众也可进入座驾,与师生、市民形成互动、融艺术、技术、娱乐于一体!其艺术语言在全国都属于一种个性鲜明的符号,制作加工方式又匠心别具,我们有理由相信《创新空间》这件公共艺术作品,会成为我校的一处景观亮点,甚至可能会成为受师生、市民喜欢的一处网红打卡点。
空间有物理空间也有心理层面的空间,深圳技术大学是深圳市“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的一所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东进战略”的具体行动。深圳技术大学是一座开放型、没有围墙的大学,这些公共艺术作品,其影响力不仅是在校园内引发师生的关注与回响,同时辐射至学校周边的中小学、社区民众,因此我们也期待能够以点带面,借助人文艺术发声,组织号召深圳技术大学的师生发挥各自优势,为此地注入新的文化养分。因此本次公共艺术系列创作期望打造一个“有艺术、有文化、有故事、有未来”的良性校园生态系统。我们希望以这次活动作为契机和原点,将这个系列创作活动作为今后公共艺术的固定节日,每年在新生开学季举行,形成传统,甚至成为深圳技术大学的文化品牌。
图:文/ 戴耘 (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教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