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时候玩过积木没有?没玩过积木也应该用砖块搭过房子吧!好,那我们现在想象一个这样的场景,当你买回来一套积木以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它们拼在了一起,搭建了一个漂亮的房子。
但是最后却发现,还剩下一块积木没有用到,你研究了一会,就发现这块积木是其中一块积木的放大版,也就是说,剩下的这块积木跟其中一块积木的样子一模一样,感觉像是重复了,区别是剩下的这块积木更重一点,体积更大一点,和其他积木看起来不协调。
这时你肯定会认为,这块积木一定是多余的,它不应该存在,肯定是在生产的时候被混了进来,随后你又买了几套积木,却发现每一套都是这样的,这你就解释不清楚了,你说一个不应该存在的东西,为什么它却真实的存在。这就是我们宇宙的真实情况,造物主就是生产积木的那个人,多余的那块积木就是我们今天的半个主角μ子。
要说μ子,还得从π介子说起,要说π介子,我们就必须先提到核力,这前面文章我们已经说了,在查德威克1932年发现中子以后,这人们就想,你说这是哪种力量可以抵抗质子之间的静电斥力,把它们黏在一起,那没过多久海森堡就说,我认为:把原子核黏在一起的力,是质子和中子交换电子产生的。
这个说法根本没站住脚,很快就被实验给否定了,因为人们发现质子和质子之间没有电子,但是他俩之间的作用力,跟质子和中子之间的作用力一样强。所以人们就认为核力跟电荷没有关系,而是一种比电磁力强得多的新型力,所以就将这种力称为强力。
到了1935年的时候,日本的汤川秀树就说,传递核力的粒子确实不是电子,因为我发现这电子太轻了,传递核力粒子需要比电子重200到300倍,这是一种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粒子,由于它的质量介于轻子和重子之间,所以就叫它介子,在随便拿出一个希腊字母,就叫π介子。
所以现在核力传递过程现在就变成了,一个中子发射一个π-介子,变成了质子,然后一个质子吸收这个π-介子,变成了中子,那么在发射和吸收π-介子的过程中,就交换了作用力,就将核子黏在了一起。
先不管这个过程对不对,那问题是汤川是怎样知道,传递核力的粒子需要比电子重两百多倍的?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大家还记不记得在量子力学中有一个测不准关系,这是两个共轭变量必须满足的关系,比如能量和时间就是两个共轭变量,因此ΔEΔt≥ћ/2
ΔE是能量的不确定范围,Δt是时间的不确定范围,如果π介子作为传递核力的粒子,那么它传播的最大范围就是原子核的尺度,大约是10^-15米。
如果π介子诞生以后的速度接近光速,那么我们就能知道它在原子核内存在的时间大约为10^-15米/C,C是光速,这个算出的就是π介子存在的时间的不确定范围。
现在我们知道了Δt,那就能根据测不准关系,算出ΔE的不确定范围,因此汤川就估计出π介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的200到300倍。
这汤川还说,不光有π-介子,还有π0和π+介子,其中π0是负责传递中子和中子之间的作用力的,因为两个中子不带电,所以就需要一个中性粒子π0.
π+传递的是质子和质子之间的作用力,因为两个质子都带正电,所以需要一个带正电粒子π+介子,这就是汤川秀树对π介子的预言。
同样的,别人现在预言了新的粒子,那实验物理学家就需要寻找这种新粒子,不过在当时的实验室并没有一个像样的加速器,而根据预言想要产生π介子至少要有几百兆电子伏特的能量,而当时常用放射源释放出来的粒子的能量也只有几兆电子伏特。
所以想在实验室找到π介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不过,在粒子对撞机做出来以前,大自然就已经给人类提供了一个高能粒子设备,就是宇宙线。
这些宇宙线是来自外太空高能粒子流,基本上都是由质子组成的,这些能量极高的质子撞上大气中的氧、氮分子以后就会产生一些新的粒子。
所以当时粒子物理学家的实验场所都在山上,因为越往高处走越靠近碰撞的地点,发现新的粒子的机会就更大。
1936年安德森和纳德梅逸就把实验设备装在平板车上,拉到了落基山脉的派克斯峰的峰顶,安德森之前已经在宇宙线中尝到了甜头,因为他在1932年的时候就在宇宙线中发现了狄拉克预言的正电子,获得了诺奖。
所以他这次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奔着π介子去的,到了1937年时候,他俩就在宇宙线中发现了一种新粒子,他的行为跟电子的行为很像,根据电磁偏转可以知道它跟电子一样,也带负电,也可以跟正电子一样,带正电。并且测量出了它的质量是电子207倍。
除了质量的差异以外,这东西完全就是长胖以后的电子,所以当时人们先叫它重电子,后来觉得这个名字不好,而且当时觉得从质量上看,这有可能就是汤川预言的π介子,所以就先简称它为介子。
不过很快人们就发现,这种新粒子与核子之间作用力很弱,只有电磁作用力的强度,很明显,这种新发现的粒子并不是汤川预言的π介子,因此就把这种新粒子更名为μ子。
现在我们知道μ子,确实不是所谓的介子,它属于轻子,跟电子一样自旋是1/2,就像前文说的,电荷和电子的情况一样,完全就是吃胖了以后的电子,除了质量的差异以外,它几乎跟电子一摸一样。
还有,μ子它不稳定会,在2×10^-6秒发生衰变,比如一个负μ子,它会衰变成一个电子,一个反电子中微子,一个缪子中微子。
一个正缪子会衰变成一个正电子,一个电子中微子,一个反缪子中微子。可以看出以上的两个反应其中的电荷和轻子数都是守恒的。
也可以看出缪子在衰变的过程中,总是会产生一个和它相关的一个中微子,所以我们叫它缪子中微子,缪子中微子跟电子中微子一样,只是味道不同,还有电子中微子总是跟电子相关,那缪子中微子总是跟缪子相关。
到这里我们就已经知道了四个轻子了,其中电子和电子中微子称为第一代轻子,缪子和缪子中微子称为第二代轻子,这第一代轻子和第二代轻子的唯一区别就是第二代更重一点,其他所有的性质都是一样。这就像是,这个世界上有两个你,另外一个你它的体重是你两百多倍,除了这个差别以外,你俩是一模一样的。
可以看出这基本粒子出现了重复的现象呀,就像我们刚开始说的积木一样,有第一代轻子就已经足够了,第二代完全就是多余的,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还有第三代轻子,它们是陶子和陶子中微子,目前科学家并不知道为什么基本粒子会重复的出现,为什么会有三代,而不是两代、四代、五代?这些都是未解之谜。
所以说发现新的基本粒子,科学家并不高兴,他们很讨厌出现新粒子,就像1955年的时候,物理学家兰姆在发表诺奖演说的时候就说,刚开始的时候如果你发现了新粒子肯定会获得诺奖,现在如果有人再发现了新粒子,应该先罚个10000美元再说。这足以见得这些粒子已经快把物理学家逼疯了。
好,现在我们发现了μ子,但是依旧没有找到π介子,那π介子到底存在不存在?这汤川就有点着急了,他就说,大家信我,这π介子一定存在,而且我估计这μ子就是π介子衰变以后产生了,所以大家在往高处走一走,再找一找。
1947年,英国物理学家鲍威尔和他的团队,将探测器绑在热气球上送到了高层大气中,果真在其中发现了π介子的身影。
它的质量是电子的273倍,从实验中可以看出π介子确实是从强相互作用中直接产生的,所以它就是汤川所预言的粒子。
不过π介子跟μ子都不稳定,会在2.6×10^-8秒发生衰变,比如一个π+可以衰变为一个正缪子和一个缪子中微子,一个π-可以衰变为一个负缪子和一个反缪子中微子。
在以上的过程中,生成的缪子不稳定,还会继续经历衰变,差不多就在同一时间,人们也发现了汤川预言的π0介子,电中性,它的质量是电子的264倍,平均寿命更短大约为0.84×10^-16秒,然后就衰变成两个伽马光子了。
从衰变的产物就可以看出π0介子的衰变是电磁力主导的过程,由于电磁力比弱力强得太多了,所以由它主导的衰变过程的时间要比弱力主导的衰变要短。在后面我们还会遇到由强力主导的衰变,这个时间会更短。
可以看出,粒子物理发展到了现在的阶段,新的粒子不断地在出现,而且除了以前我们认为的β衰变以外,又多了几种衰变方式,你看π介子的衰变,缪子的衰变。所以这时人们就觉得理解由弱力主导的衰变非常的重要,这也就加快了人们对弱力的研究。
当然强力也是人们思考的问题,不过这个时候还不是重点,因为我们还没有彻底地揭开强子的内部结构,依旧把质子和中子,包括新发现的π介子,当成了基本粒子,所以才会提出π介子的预测,没想到这东西还真的存在。大自然真是奇妙。
再补充一点,刚才我说的强子的意思是,参与强子相互作用的粒子都叫强子,其中就包括重子和介子。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说了,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量子数叫同位旋,质子和中子的同位旋是1/2,在同位旋空间的投影,质子是朝上的也就是+1/2,中子是朝下的也就是-1/2,两个投影分别代表了两种电荷状态。
那π介子也有同位旋是1,分别有三个投影,+1,0和-1,分别代表了三种π介子的电荷状态,π+、π0和π-,这个记住就可以了,后面会用到。
好了,那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就会看到强子大爆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