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留记是一位与钧瓷结缘大半生的钧瓷人,是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禹州市晓艺钧瓷艺术馆馆长、2013年创立了苗垕钧窑,兼任艺术总监。
苗留记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在神垕的钧瓷世家,和瓷区的孩子别无两样,整天与釉浆和蓝碳为伴,在窑炉和烟囱间玩耍,懵懂成长,对钧瓷有种天然的亲近和喜爱。高中毕业后到镇郊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后以知青身份入伍,1981年退伍分配征求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家乡的钧瓷厂。在神垕地方国营瓷厂上班的第一个岗位就是装窑,他天资聪慧,跟师傅帮手装过几窑后,便能根据窑器大小独自规划笼盔层高和柱列,最大限度利用窑炉空间,俨然多年经验的装窑工。跟随师傅制釉,他极有灵性,能独立操作精准研磨出数目不同的釉料,根据比例制配出复杂的釉方。由于为人谦逊低调,工作吃苦耐劳,深受师傅与同事爱戴,连年被评为班组先进,成了厂里拔尖的业务技师和公认的技术骨干。在地方国营瓷厂,他从事过装窑、烧窑、成型、制釉、上釉等工种,先后担任车间主任和人事科长等职,1988年受镇政府抽调和苗锡锦、晋佩章、王现华等一起参与《钧瓷志》的编写。
2009年,退休后的苗留记本该享受含饴弄孙的悠闲时光,但挥之不去的钧瓷情结使他无暇赋闲在家,应邀在几个朋友的窑口担任了多年的技术顾问,其间他潜心整理了20多年来在瓷厂经手的钧瓷釉方,并对每个配方逐一在气窑中进行实验试烧,历经了艰辛的舍弃与创新,成功整理和独创出十多种窑变效果深受市场追捧的钧瓷釉方。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2013年2月苗留记创建了自己的窑口,注册了“苗垕钧窑”商标,成立了钧瓷艺术馆,开始了独立烧造钧瓷的艺术创作之路,作品首次参加十一届钧瓷文化旅游节作品展、新中国70年中原历史名窑国际学术邀请展、第六届中原(鹤壁)文博会等重大赛事,并获得了金奖、银奖的骄人成绩,三件作品被江西上饶美术馆收藏。
经历了最初的既要严格把控工序质量,又要亲自开拓市场渠道的艰辛,在苗留记的不懈坚守和努力下,现在的苗垕钧窑已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实现了按需定产,主打高端定制。“现在每月包窑和预定订单能烧四、五窑”,苗留记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这些器型都是郑州的一家企业和藏友定制的。”,苗留记指着架子上码放整齐的素坯说道。
2019年,苗留记为庆祝建国70周年而发布的独家“礼花釉”作品,在收藏圈着实火了一把,一向低调的苗留记和不见经传的苗垕钧窑也为更多人所熟知。作品说话,口碑相传。同学、战友、藏家、经销商和钧瓷爱好者纷至沓来,长兄般的苗留记总是给人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来到苗垕钧窑也总能体验到意外的收获。
苗垕钧窑位于神垕钧瓷主题公园东北的磨河村,篱笆墙外磨河溪水由北向南流淌,窑院房后就是植被葱郁的驻驾山,这里已俨然已成了钧瓷藏家和钧瓷经销商的艺术沙龙。凡到周末,都会有几波朋友相约到此品茗论钧,在闲聊中欣赏钧瓷作品,品味苗留记对钧瓷的独特见解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苗留记对当下热议的钧瓷传承与创新话题的深刻见解。
苗留记认为,钧瓷发展要适应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认为曾经的皇家用瓷一定会“飞入寻常百姓家”,社会大众的喜爱与消费才是钧瓷发展的持久动力。钧瓷的创新要植根于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器型创新以简约为本,宁简勿繁;釉色创新以“静”为要,质朴沉稳而不躁动。要警惕在经典器型上机械地增加耳饰或随意改变线条结构,在釉料中恣意添加化学成分刻意追求“震撼”的色彩冲击的所谓创新,创新不是臆想和猎奇,创新是传统坚守中的技艺升华。
与古为徒,蓄素守中,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弃根本。苗留记一直在钧瓷传承与创新之路上,孜孜不倦,砥砺前行。(钧 苑 张昆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