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九老图》李公鳞[宋]
作者/程韬光
郑州东南20公里,具茨山一峰突起,陡峭险峻,层峦叠嶂;山下溱河、洧河蜿蜒流淌,两岸草木萋萋,风景如画。1000多年前,白居易的祖父白鍠任巩县县令,与新郑县令是好友,见到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十分喜欢,就举家从洛阳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今城关乡东郭寺村)。公元772年,农历正月二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于此诞生。
在世敦儒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白居易,青年时期饱尝颠沛流离、亲人离散的辛酸,他发奋苦读,苦尽甘来,而后虽经宦海几度沉浮,却始终怀有“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赤诚之心。白居易提出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的美誉。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生于新郑,在此出发,又返回中原,长眠洛阳。他笔下承接历史之脉的旅程,在中原!
◎生于新郑
鸟群呼啦啦飞过,天空高远地晴着。
趁着风烟俱净的秋日来到新郑,“寻访”白居易,感受“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的意境。
白居易在《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写道:“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生于郑州新郑县东郭宅。”《新郑县志》记载:“白居易所生,在县西十二里,宅今废。”
白居易故宅的位置,大致位于新郑市东郭寺村的东郭寺完全小学,这座小学素有“白居易故里”之称。走近学校,远远就听到学生们的琅琅书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学校的一个语文教师说,白居易出生在这里。为了增强对白居易的理解,他们自编了白居易诗歌教材,让学生从小就浸润在白居易的诗情画意之中。
白居易的故居早已不存。小学校院内,一尊白居易的雕像目光柔和,望向远方。校园墙壁上,处处是白居易的诗词,一一读来,恍然间,白居易少时的形象在眼前慢慢展开……
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善属文,尤工五言诗”,曾有文集十卷传世。他的外祖父陈润曾写下《送王昭君》的名句:“一双泪滴黄河水,愿得东流入汉宫。”他的父亲白季庚也是饱读诗书。家世熏陶,白居易对文字有极强的感知能力。传说白居易幼年体弱多病,却是个聪明绝顶的神童,半岁时,妈妈常抱着他到屏风前,教他念字看画,六七个月时,他就会认“无”“之”二字,传为奇闻。即便有这样的天赋,白居易读书学习仍十分刻苦。《与元九书》中,白居易曾忆及青少年时代的求学情景,“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厚茧)。”在良好的教育下,白居易五六岁会写诗,9岁通音律,10岁解读诗书,16岁就写下“春风吹又生”的名句。
当时大唐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白居易12岁那年,河南一带发生战事,白季庚便把儿子送到越中(今江浙一带)躲避战乱。离开了故乡新郑,白居易四处漂泊,兄弟离散,各在一处,他时常思念亲人和故园:“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新郑是黄帝故里、郑韩故地,文化昌明,山水妩媚,对天纵英才的白居易产生了最早的影响。“故乡的一草一木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郑白居易研究会的人员说:“在他的许多诗篇中,轩辕、郑国、溱洧、郑风、东郭、枣树等字眼不断出现。”
《新郑县志》记载,离开家乡44年后,从苏州卸任返回洛阳途中,56岁的白居易特意取道新郑,他来到溱洧河边停留了很久,望着天边彩霞,无限乡情涌上心头,融于笔端:“落日驻行骑,沉吟怀古情。郑风变已尽,溱洧至今清。不见如云女,但闻芍药名。”他还做了《宿荥阳》一诗,写下“追思儿戏时,宛然尤在目”,表达出真挚的故乡情。
白居易在东郭寺宅度过难忘的童年时代,其祖父白鍠作古后葬于新郑新店镇。新郑白氏约有十万余众,广布于禹州、许昌等14个县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白氏后裔都会返回新郑祭祖,久而久之形成古会,一直沿袭至今。”新郑城关乡干部岳建华说,“去年,为纪念白居易诞辰1246年,我们特意举办了大型白居易诗歌文化节庙会。”
白居易故里的人们致力于白居易文化的传承,当地村民自筹资金,修复东郭宅仿唐门楼,建设白居易故里。2018年5月,中国诗词学会授予新郑市城关乡“诗词名乡”称号。
绘图/王伟宾
◎老爱洛阳
16岁时,少年老成的白居易抵达长安,发奋读书。贞元十六年(公元806年),他考中进士,授校书郎,后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因其文采斐然,一年后授翰林学士,贞元十八年(公元808年)任左拾遗。
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皇帝的赏识提拔,应以尽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下大量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
他以精炼的语言,表达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写下广为传颂的千古绝唱《长恨歌》;为“苦宫市”而作的《卖炭翁》,将卖炭翁的劳苦和黄衫使者的霸道载入诗句;《秦中吟》中,透着百姓在权贵骄纵、官场黑暗下的呻吟声。
白居易的上言虽多被采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令唐宪宗感到不快,遂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浔阳江头,一曲《琵琶行》有感而发。此诗情节曲折,语言生动,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之后,白居易虽又被启用,仍不改衷肠,继续向皇帝上书,依然是不被重视。失望的白居易只能离开长安,到外地任职,直到晚年回到洛阳。
历史记载,毓财里(今洛阳瀍河回族区新街北一带)是白氏祖居地,白居易父亲白季庚去世之后,白居易送母亲再次移家洛阳。而白居易为了生活和科举,不断地奔走于洛阳与长安之间。
晚年的白居易“老爱东都好寄身”,他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在洛阳履道里买下了原散骑侍郎杨凭的旧宅,作为自己的终老之所,在此生活了18年。白居易对宅园进行多次修葺,使其成为诗中有园、园中有诗的私家园林。他在《池上篇》写道:“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有堂有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其中,白发飘然;识分知足,外无求焉。”
履道里故居,位于今天的洛阳市洛龙区安乐镇狮子桥村东北角,白居易笔下曾经的美景,早已荡然无存,只有村头的一块云纹底座石碑,刻着“履道里——白居易故居遗址”。在遗址上寻寻觅觅,找不到白居易的痕迹。白氏后裔白宁北说:“多年前,洛阳市政府欲修建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做了些筹建工作,最近,这一建设项目被列为洛阳市的重点工程。”宅园旧址上,如今有一所驾校,门口的汽修店不时发出轰鸣声。伫立环视,不见当年情景,只能从村庄存留的石碑上和百姓的口中,想象着那存在于历史中的千竿翠竹、池中莲花……
晚年的白居易仍然心系百姓疾苦。唐代时,伊河穿越伊阙的河道,不似今天这样平缓。那时河床高高低低,水势深深浅浅,时不时有嶙峋怪石突出水面,有堆积的卵石阻碍水道,人们因地形称这段河道为“八节滩”。船筏经过这里,经常触石遇险、搁浅。无论天气多么寒冷,船夫都要赤脚下水,拉船推筏。寒风刺骨,船夫们经常赤着脚,踏碎薄冰,弓腰推船前行,每次见到这一幕景象,白居易会难过得落泪,彻夜难眠。73岁的白居易率先施出家财,又和朋友悲智僧走乡串户,四方游说,劝富户出钱,劝贫家出力,召集伊河流域的船工、龙门一带的百姓和石工,于冬季伊河水量较小时,凿石挖河,疏浚河道。当八节滩内的九峭石被凿掉,险滩变成宽阔水道时,白居易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挥毫写道:“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
船工们世世代代铭记着白居易的恩德。当地村民说,在龙门大桥修建之前,河西岸的百姓过河到琵琶峰为白居易上坟时,只要说是诗人的后代,船工们都会笑颜相送,免收船费。
白居易墓园
◎长眠香山
车过龙门大桥,迎面便是香山,山下是蜿蜒于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穿伊阙而入洛阳的伊水河。山上有寺,寺因山得名“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紧邻龙门石窟,隔河可望见卢舍那大佛。白居易心仪伊阙风光,晚年经常住在寺中,与胡杲、吉旼、郑据、刘真、卢慎、张浑、狄兼谟、卢贞等人聚会,结为“香山九老”,唱酬于香山寺的堂上林下,与好友元稹、刘禹锡等人品茗论诗于伊水之畔。
见到香山寺年久失修,日渐破败,白居易惋惜不已。公元831年,挚友元稹在武昌任所去世,弥留之际,他嘱家人托白居易为其撰写墓志。元稹家人来到洛阳,呈上巨资,以求碑文。白居易睹物思人,悲痛万分,自然“文不能辞”,但拒收酬劳,元家仍依旧俗,留下钱物。白居易心有戚戚,为盼来生与元稹再续友缘,将这笔财物捐出建寺。修复后的香山寺再现“关塞之气色、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为保存诗稿,白居易又把自829年到840年之间所作的诗,共800首,合成12卷,取名《白氏洛中集》,连同自己收集缀补的5000多卷佛经,一起收藏在香山寺藏经堂内。白氏后裔白宁北介绍,当年的经卷,早已散佚,不知所踪。
站在香山寺高处,举目远眺,隔河相望的佛像,肃穆庄严的白园,与香山寺一同沐浴在祥瑞的天光之下。
进入白园,依山势而建有唐代风格的亭阁楼台、水池连廊,精致典雅。沿石级而上,丛竹夹道,花簇摇曳,路转峰回,悬瀑溅珠。位于开阔处的“乐天堂”,厚朴庄重;堂内,白居易的汉白玉塑像,栩栩如生,飘然若仙。
出乐天堂再上数十米台阶,琵琶峰顶的翠柏丛中,便是白居易的长眠之地。圆形墓顶之上,生长着萋萋芳草,墓围松林环绕,庄严清丽。墓前,高大的石碑上,刻着“唐少傅白公墓”。登高望墓,形似琵琶,墓地所在之丘为“琴箱”,其东南是长长的冬青墓道,为琵琶的“曲颈”。白居易75岁而终,死后没有葬在家乡,而是葬在了洛阳香山的琵琶峰上,应了他“香山居士”的号,琵琶峰又与他曾作的《琵琶行》相合。墓志铭是河南老乡、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受白居易家人所托而写。
据说,白居易去世后,凡来洛阳过龙门的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远至日本、朝鲜的使者,近到洛阳居民,都要到白居易的墓前洒酒诵诗,以示怀念。而白居易的后裔散布全国,以洛阳最为集中。后世仰慕白居易诗文的人数众多,常有人前来墓前凭吊。墓前平缓处,立着一通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的石碑,碑文写道:“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
白居易在世时,诗歌已广为流传,传入日本后,被日本皇室奉为经典,甚至专门设立了侍读白居易诗歌的官职。在这一时期问世的《源氏物语》等作品中,处处可见对白诗的引用与活用。白居易的影响不仅限于日本文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白居易被诠释为不同的形象:或为优雅的诗人,或为智慧的隐者,或为文殊菩萨的化身。201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蒋寅主编的《日本唐代文学研究十家》丛书,在十部书中,研究白居易的就有三部。即使在今天的日本以及东南亚,白居易仍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中国唐代诗人。
白居易墓的右侧有巨石卧碑,据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石书,刻有白居易的《醉吟先生传》,旷达之中隐含避世的无奈心情:“今之前,吾适矣,今之后,吾不自知其兴何如?”
白居易的一生,综合儒、释、道三家之精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他意到笔随,挥洒自如地写下了3800首(篇)诗文,“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为世而言,为民而歌。
来源:河南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