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约撰稿 金满楼
在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黄帝内经》是最早的一部,也是最神秘的一部。别的不说,就书名中的“黄帝”二字,就堪称自带光环,令人遐想。那么,《黄帝内经》是本什么样的著作,它真的和黄帝有关吗?
成书于战国,修补于后世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当然,如《淮南子》中所言,冠以“黄帝”之名主要是藉以说明中国医学发祥之早,类似《神农本草经》,也都是托名之作。毕竟,黄帝、神农氏(即炎帝)都是中华远古传说人物,书以其名,不过是溯源崇本而已。
据元末明初医学家吕复的看法,《黄帝内经》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其中参与的创作者恐不止一人。据目前主流的看法,《黄帝内经》是先秦时期黄老医家的传承发展之作,期间经过了多次修正和增补,并最终在西汉时期成型,其过程大约经历了数百年。
通常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理由有以下几点:首先,《黄帝内经》的文体与先秦之文相类似,其中多作韵语,尤以《素问》中为多;其次,《黄帝内经》中的思想和《周礼》有诸多相同之处,而后者成书于战国时期;其三,《史记·扁鹊传》中的医理认识和《黄帝内经》接近但十分简略,而《史记·仓公列传》中的医理认识比《黄帝内经》大为拓展,由此可以推断:《黄帝内经》应成于扁鹊之后而在仓公之前,也就是战国时期。
当然,也有人认为,《黄帝内经》全书近20万字,在古代条件下,撰写这样一部巨著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如果把它放在战乱不休、群雄并立的战国年代,恐怕太过艰难了。因此,这本书成于相对稳定而繁荣的西汉时期,可能更加合理。此外,也有人认为,西汉是黄老学说最为鼎盛的时期,而《黄帝内经》无论从书名还是思想内容上都和黄老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难保不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以此而论,这也说明了《黄帝内经》的成书不是一时,而是一个过程,它成于战国时期较为可信,但也不是所有篇章都出自战国,一些增补内容甚至出自西汉之后。如书中既出现了只有战国和秦朝才有的“黔首”之名,但又出现了“相傅”“州都”之类曹魏时期的官名。再如纪年方法,《素问》中的一些篇章使用了天干地支纪年法,而这是东汉才有的事。
洋洋巨著,学说纷呈
从内容上看,《黄帝内经》主要分《素问》《灵枢》两部分,并由162篇相互关联的文章组成。其中,《素问》主要论述了人体生理、病因病理、治疗养生及天人关系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脏腑经络、针灸治疗等。作为研究人体生命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不仅涵盖了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药物学等方面的丰富知识,而且还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基础性学说。
作为中华医学的奠基之作,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都十分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在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三大学说上,《黄帝内经》对中医理论和行医实践有突出的贡献和切实的指导作用。其中,“脏腑经络”学说主要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为物质基础,并在大量的医疗实践中不断认识和论证而形成的学说;所谓“病因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等内在机理的学说。如《黄帝内经》将病因归纳为三类:风雨寒暑为“六淫”,阴阳喜怒是“七情”,饮食居处乃“饮食劳倦”,这也是后世“三因说”的起源。再如书中对发病的认识,其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此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辩证原理。
《黄帝内经》中最为人熟悉的,应该是“诊法治则”学说。其中,为人所熟知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就直接源自《黄帝内经》。如望诊包括观神色、察形态、辨舌苔,闻诊包括闻声、嗅气,问诊包括问讯患者的自觉症状,切诊包括切脉与切肤,这些都是诊治疾病的有效方法,为后世医家遵循了两千多年。
再如治则学说,《黄帝内经》中也有一整套的治疗原则和成熟看法。如治病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再如防微杜渐、治病求本,这也是《黄帝内经》治则中最根本的一条。此外还有协调阴阳、标本先后,根据不同情况实行正治反治等。总的来说,《黄帝内经》强调的是整体治疗的概念,这也是中医治疗的大法要义。
医学和哲学的完美结合
《黄帝内经》的“内”,指的是与表象相对应的“内里”,也就是与外相对应的“内求”。全书以探寻生命规律为主题,并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本质关系。以此而论,《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名著,同时也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巨著,它对天文、自然、人类、个体等方面的认识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受道家、易经等学说的影响,《黄帝内经》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据其理论,宇宙形成之先即为太虚,太虚之中充满本元之气,这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在气的运动下,随后便有了星河七曜、阴阳寒暑、天地万物,其中也包括了人类的诞生。
在此宇宙哲学观的基础上,《黄帝内经》充分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紧密关系。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受天地之气而生、依四时法则而长,人必须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和滋养才能生存。在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下,人体的内环境必须同自然界的外环境相互协调、相互统一,否则就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类似的哲学观,也同样适用于医学。如《灵枢·五癃津液别》中所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说的是人体体液代谢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在《黄帝内经》中,关于人和自然相参相应关系的论述随处可见。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无论是养生预防还是诊断治疗,都离不开这种理论的指导。
再如《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本质上是哲学的对立统一概念。在其看来,人本身就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包括人的生长过程、人体的组织结构,甚至具体到每一脏、每一腑,其中都有阴阳之分和对立统一的关系存在。
当然,《黄帝内经》虽然是传统中医理论的源泉并对中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人类科学的脚步始终向前,中医也不例外。不可否认,书中有不少牵强的解释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很多理论也只是一种假说,需要后世来证实或证伪。因此,后人在学习《黄帝内经》时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尊古贱今、全听全信,把《内经》当圣经,也同样是不可取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