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这天,黑龙江迎来了一场大暴雪。哈尔滨市区的雪虽然不是特别大,但一夜的雪花飞扬,哈尔滨又变身为银色的世界。
我喜欢走在雪中的感觉,别看平时不爱逛街,但飘雪的日子就开始心动。就想走在下雪的哈尔滨,看看下雪的哈尔滨,拍拍下雪的哈尔滨。
昨天下雪中,没去景区,没去风光带,只是来到了离家不远的果戈里大街上,一路走一路拍,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印度街、俄罗河园、儿童公园、秋林公司,然后博物馆周边。
三个多小时,16000多步,不时的雪花飘起。当你以另一种心情和眼光看这场雪的时候,眼前已经熟视无睹的街道和公园,突然就变得不一样了。
风雪中 ,你会发现路边的景色一下就立体起来,那灯、那树、那墙、那车、那楼,似乎都在诉说着什么。
还有那风雪中的人,有的在奔波,有的在劳作,有的在赏雪。最快乐的是孩子们,谁没有无忧无虑的童年?北方人美好的童年时光回味,怎么能缺少雪中的欢乐?!
果戈里大街位于哈尔滨南岗区中部,是哈尔滨著名的一条百年老街,建于1901年。1902年,随着秋林公司在大直街与果戈里大街交汇处新址的出现,周边兴起多家商号,果戈里大街开始繁荣。
果戈里大街原名新商务街、果戈里街,1925年改为义州街,1958年,为纪念毛主席视察哈尔滨的题词"奋斗"而改称为奋斗路。2003年9月28日改称果戈里大街。
原为方石路,1987年改铺柏油路面,为市一类街路。
从省档案馆的方向过来,果戈里大街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阿列克谢耶夫教堂,这座东正教堂,是国内仅有几座保存完好的东正教堂建筑,在哈尔滨,它的规模仅次于索菲亚教堂和圣母报喜教堂,可以容纳1000名教徒做礼拜,而且至今仍在行使教堂功能。
这个教堂始建于1921年,原木结构,1935年改砖石结构。俄罗建筑师米尔设计,是一座俄罗斯巴洛克式教堂建筑的经典之作。
教堂广场上的孩子兴奋在雪地上滚。
果戈里大街上的路灯非常别致。
这个外观挺漂亮的老建筑是哈尔滨环城银行,位于果戈里大街与比乐街交汇处东,哈尔滨市三类保护建筑。原为格罗斯基药店,始建于1921年,砖混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康德2年(1935年)12月27日,由中东铁路俄籍职员集资创办为环城银行。
窗子很漂亮,如今饱经风霜的模样。
印度街。这条街好像只是建起的最初热闹过,门前还曾有印度人迎宾。
建筑还是挺美的,但不知为什么,在人来人往的果戈里大街上,这条街却成了寂静之地,非常可惜。
儿童公园对面的俄罗斯河园,依托马家沟河岸,建在果戈里大街至光芒桥之间。
这里曾经是果戈里大街上一个很有意境的地方,号称酒吧街,那时来朋友来我常陪着来这里的餐厅吃饭,当时有个西餐馆可以边吃边看表演,氛围挺好。
依然还记得这个正在维修的老房子里的火锅味,当年和朋友们没少来,熟到服务员见了朋友直喊大舅来了!
久违的儿童公园。儿童公园建于1925年,原称铁路花园。1956年6月1日,伴随着中国第一条由少年儿童自己管理的儿童铁路和“少年号”儿童列车的正式通车,命名为哈尔滨市儿童公园。这里留下了几代人童年的集体回忆。
雪中的儿童公园,最多的是家长带着孩子来玩雪。三个妈妈站在风雪中看着孩子在雪中欢快的奔跑,这副景象真挺。
天伦之乐。
听小姑娘喊着姥爷姥爷你慢点,然后她仰天大笑,笑声传得很远。
不知这幅爷孙戏雪画女孩儿在经年之后是否还能记得?但父母和爷爷辈的可能都会留有这样的记忆。
给这个小朋友点个赞!
马家沟成了雪中欢乐冰河。
注意拉爬犁的家长脖子上围的球球围巾,太有意思了!
马家沟两岸。
从儿童公园上坡就是这个漂亮的建筑,现黑龙江政府外事办,当年是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官邸。
法式的穹顶、科林斯柱式门廊、巴洛克式拱券窗集于一身,非常美。
花园街小学。这是一个有着让这么多人难忘的地方。
位于果戈里大街中心的秋林公司。这栋竣工于1908年的俄人开办的跨国公司,是反映新运动思潮的建筑。秋林公司是哈尔滨具有代表性的标签。以秋林公司为中心形成了商业圈。
20年前我住离辽阳街时,经常来这商圈逛街。回忆上次来这里是什么时间,好像至少有五、六年了。秋林的过道要走地下,走过无数次依然还是走错了,没有到对面最好的角度拍下。
邮政大楼。这次出行也是源于去邮政的一个储蓄所取款,奇怪的是,几次遇到“系统坏了”的借口这次依然重演,信息时代的管理更为重要。
当年的松雷、远大、大世界商城,是每次上街必逛之地。
从秋林左拐就来到了博物馆广场了。比起果戈里大街,这片区的老建筑保留得比较多。这个哈尔滨市少年宫,旧称“梅耶洛维奇宫”,1921年投入使用,作过医院,艺术学校等。九十年代我刚来哈尔滨时,这里是秋从的中山商场。
随着电业大楼的消失,红军街63号的这个小黄楼浮现在街头。这是原意大利领事馆,歌德式的建筑已经修复,据说当年柱顶端有个小号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及铁针已经不见了,最遗憾的是前些年还有的女儿墙栏杆已没了踪影。
华融饭店门前广场,几组雕塑似乎在纪念着城市的过往。
有人说:对于殖民者来说,如果哈尔滨是“黄色俄罗斯”的起点,那么,博物馆广场就是他们梦想开始的地方。
黑龙江省博物馆,原为莫斯科商场,当年是大型国际商贸地,1908年竣工使用。1954年定名为“黑龙江省博物馆”。
广场西侧的苏联红军纪念碑,建成于1945年11月,哈尔滨市一类历史保护建筑。
北方剧场,当年看歌舞演出最多的地方。听说闲置多年的这个剧场正在重修,将在在此上演黑龙江独有的冰上杂技“冰秀”,届时哈尔滨就有了一场精彩的驻场演出了,非常期待。
这里是红博地下商场。从果戈里大街到东大直街这片的地下商场是非常热闹的,当年的防空洞转身哈尔滨曾经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
很喜欢与博物馆相对的哈尔滨国际饭店这座建筑,造型非常像一个拉着的手风琴,很为哈尔滨的音乐之城添彩。它最初的名字叫“新哈尔滨旅馆”,1937年建成。
走近时发现我竟然没有进过国际饭店。似乎这些年国际饭店非常低调,很少见到它对外的宣传。百度了下它的内部照片,竟然没有查到。
这是个很让哈尔滨尴尬的街心建筑。这里曾经是圣·尼古拉教堂的原址。圣·尼古拉教堂于1900年12月落成,位于广场的圆心处,在“文革”中被拆毁。目前这个建筑,屹立在这个标志性的重要地带有快三十年了吧?每次走过我都不敢多看,它与哈尔滨这座城市的风格实在不搭。
广场周边非常跳眼的是这幢唯美的建筑,红军街38号,原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官邸。近些年修复得很好,但大煞风景的现在它是“肯德基”快餐店。这样的一座田园牧歌式的俄风建筑,如果是一个俄式西餐咖啡厅该是多么内外和谐。
有点走累了,于是拉门进店,也是想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见到的是是老美洋快餐店式的简单无味,让你坐在里面根本无法感受到历史的声音,这情景真是让我无比的悲哀。
在这个城市里,有多少情怀之士在致力寻找与打造历史的印迹,唤回城市曾经有过的优雅浪漫的味道,而在这这位于城市客厅的重要之地的感觉,让人非常失望。
这个中午,我就是为了坐在这扇窗前感受下才要了份简单的快餐。我没要咖啡,我怕那大大的纸杯更让我失落。
多么想坐在这露台上,或者任何一扇窗前,用一精致的杯子喝一杯纯正的咖啡,耳边听着低沉幽深的背景音乐,窗子上挂着漂亮的窗帘,飘逸着窗纱,室内触目的是老家俱、老照片,老物件......其实这不仅仅是一种浪漫的向往,也是这个城市的需要。
这个飘雪的日子,我在生活的城市里“旅行”。虽然天气昏暗,偶尔还有雪花飞来,拍出来的照片不太美,但这份带有我思绪的记录是我重新认识这座城市的一份所思。
最近发的几组哈尔滨大雪的组照,接到了太多热爱哈尔滨的人们的关注,那份深情的表达特别让人感动。如果说在外的游子表达的是一份深深的的乡愁的话,那众多仍在生活在哈尔滨的发出的对家乡的爱,更是难得的珍贵,这份热爱是城市的希望所在。
这是一篇随意的文图见闻,也是我学习和认识历史的一个方式和过程,不当之处请谅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