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徐芸茜 北京报道
新冠肆虐、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缺失……人类活动在深刻地改变地球的同时,自身也陷入到更为复杂的系统性危机当中,如何用科学应对这些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近日,在为期6天的2021年未来科学大奖周中,来自全球近百位科学家探讨了这些硬核问题,很多前沿科研成果也随之亮相。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医工交叉研究院院长李路明介绍了脑深部电刺激在国内的研究进展:“脑起搏器是研究大脑的有力工具。团队经过20年的努力,不断在脑起搏器方面取得进展,此外,研制了用于脊髓电刺激的高密度电极和刺激器,构建了人工脊髓系统,正在研究让截瘫患者重新站立、行走,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李骏则展示了不可思议的数学体系之美。他指出,代数几何始于黎曼用几何方法研究多项式的根,其成熟于代数和几何方法的交互使用。数学的美妙,在于应用逻辑可以将不可思议的点连成线。他以用离散的有限域方法解决复流形上连续几何的问题这一例子来体现数学的美。李骏教授与合作者关于K3曲面上是存在无限条有理曲线的研究就是这一美妙的具体体现。
围绕“宇宙起源”“宜居星球”“深空探测”,天文大咖们则分别围绕宇宙的起源与膨胀、超级计算机与宇宙模拟、宜居星球探测、人类太空生存、地外生命探测、月球深空探测等科学议题分享科研发现与进展,揭示宇宙的形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而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寻找可替代能源显得尤为重要。2021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张杰院士通过“极端条件下的物质世界与超高时空分辨观测”的报告,从超强激光技术发展、高能粒子加速、超快电子衍射以及激光核聚变四个方面回顾了他领导的团队在过去二十年的科研进展。通过把强激光驱动形成的极端物质状态和日常生活、宇宙天体中的物理参数相比较,让听众享受了超强超快激光物理这一神奇的领域的饕餮盛宴,也让聚变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变为可能。
“张院士2020年正式发表的双锥点火概念,为我国早日实现激光聚变技术提供了新思路,而且是一个很有希望的思路,这不仅仅是张院士自己团队的贡献,某种意义上是我们中国的学术界对此技术的贡献。同时,要实现‘双碳目标’,聚变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候选者,是不能够缺席的。有众多杰出科学家带领,我们要对此有信心、有决心,也希望有更多优秀的青年学者能加入到实现伟大目标的队伍中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工程系执行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郑坚对记者表示。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2021年轮值主席张懋中在颁奖典礼致辞中表示:“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好奇心和解决未知的满足感是对科学探索的最大动力。希望通过颁奖典礼,使各位对科学多一份专注,对从事科学多一份向往,支持科学家们继续攀登研发高峰,让我们一起探索未知,开创未来!”
据悉,六年来,未来科学大奖共评出24位获奖人。正如张杰教授谈道:“在过去20多年中,物理所和交大研究团队的全体同事甘苦与共,共同经历了很多困难时刻,但是只要我们在一起,我们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团队的精神叫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科学家为科学梦想而不懈努力,相信他们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也将影响一个时代,影响一大批有科学理想的年轻人。
据悉,未来科学大奖今秋在京公布2021年获奖名单。这一被称为“中国诺奖”的荣誉奖励,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元(约650万元)。今年,袁国勇/裴伟士,张杰,施敏分别获得这3座未来科学大奖。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公培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