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品质的艺术——杨曙光作品欣赏
艺术家简历:
杨曙光,江西樟树人,1943年生,1967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原宜春市文化馆研究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正教授),宜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特聘教授。2015年由宜春市人民政府授予宜春市首届文化名人称号。
美术创作以版画、国画、瓷画为主,作品为人民大会堂、神州版画院、江西省博物馆等众多堂馆收藏。美术创作之外,毕生精力投身于美术科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有学术专著出版发行。
展览开幕式后部分领导和艺术家现场合影
杨曙光与陶瓷大学吕金泉校长合影
杨曙光应邀在南京、常州、上海等地举办水墨陶瓷画讲座活动之一
杨曙光:国粹合璧路遥遥
2021年10月17日,由景德镇陶瓷大学和景德镇市文联共同主办的《国粹合璧一一杨曙光水墨陶瓷画汇报展》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馆隆重举行,陶瓷大学党委书记梅仕灿同志为此次活动题诗贺道:“一分执着一分坚,卌载倾心水墨缘。奇技功成呈母校,喜看瓷上卷云烟”。陶瓷大学副校长兼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吕金泉教授致开幕词,景德镇市文联熊小席书记代表景德镇市文化艺术界、宜春市文广新旅局李智勇局长代表宜春市文广新旅局、宜春文联和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罗学正教授代表陶瓷大学1963级美术系全体师生分別在开幕式上致贺词,近三百位各部门领导和书画家出席开慕式。这也是水墨陶瓷画在景德镇首次公开展出,总共展出作者本人和众多陶瓷艺术家、全国各地知名画家的水墨陶瓷画作品173件。
水墨陶瓷画又称纸上画瓷,它是用陶瓷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皮纸上创作水墨画,然后将原作植附于陶瓷上通过高温烧制,画纸消失,颜料熔留于瓷釉中而成了釉中或釉下彩瓷画作品,每幅纸画只能烧成一件瓷画,沒有复数和膺品,每件都是作者的亲笔原作。这个历经半个世纪不断探索和提升的文化课题,是国内外许多艺术家曾经设想过甚至尝试过的公共课题,但都无法突破工艺瓶颈,没有成功的先例,国家专利局通过全面的知识产权检索,确认它是国际首创,所以在2010年和2019年两次授予发明专利权。
水墨陶瓷画是瓷画百花园中的一枝新蕾,他不能替代任何一种瓷画艺术,但也有两个特色是其他手法难以实现的:一是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笔墨情趣和神韵更多地融入到瓷画艺术中,因使用的材料与中国画的材料基本一致,作画程序和手法也与中国画完全相同,在特制画纸上,可以反复勾、皴、点、染,色彩可以任意调合,刚柔并济,枯润共存,连书画家的金石印章也可直接钤盖于画面上,让一些瓷画作品更具传统文人画的书卷气。其二是为所有书画家开拓出了一条直入陶瓷乐园的通道。现代科技和文化的进步,让许多书画家认识到陶瓷绘画的载体优势,都想在陶瓷上留下几件艺术真迹,但传统陶瓷绘画毕竟与纸画不同,它必须直面陶瓷,环境和条件的要求以及绘画载体的差异,都让许多书画名家,尤其是年老体弱的艺术家,没有机会实现这个心愿,有的书画家即使来到了瓷都,也因短期内不能熟练地掌握画瓷工艺,自己的艺术造诣还是不能尽善尽美地展现在陶瓷上,故而大多数是乘兴而来,遗憾而归。水墨陶瓷画则去除了各种画瓷门槛,也消除了地域与时间障碍,国内外画家都可将画纸和颜料长期存留在家中,只要有作瓷画的动机和激情,隨时都可在自家画案上铺纸泼墨,为所欲为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彰显大师的风范,然后通过快递将纸画寄回到景德镇,稍后即可收到原汁原味烧成在景德镇陶瓷上的瓷画作品,让您的真迹再也不懼虫蛀鼠啃,不担心霉变老化,若干万年后,其他有机载体的绘画作品都已灰飞烟灭,而这些水墨陶瓷画的艺术珍品却容颜依旧。
杨曙光用一辈子的光阴去触碰这个难题並最终获得成功,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他出生在世代务农的平民家庭,四岁放牛,六岁下田插秧,1963年9月,从水田中上岸,洗干净泥腿,穿上老布鞋来到景德镇陶瓷学院求学,开始了正规的美术训练,在认真学习陶瓷绘画的同时,还如饥似渴地广涉其他文史知识和科技名著。此时他特别崇拜景德镇《珠山八友》,佩服他们将部分陶瓷绘画从单纯的器物装饰中剝离出来,形成一个纯绘画性质的独立板块,所以在学生时代就暗下决心,要承接这个接力棒,继续朝这个方向努力。只不过在毕业时未能对口分配工作,而是回到了宜春地区文化教育部门,他在作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並未割捨相伴了五年的瓷画情缘,但是宜春又无陶瓷产业和画瓷条件,参加工作不久,他就构设了一个在不具备陶瓷绘画条件的环境中进行瓷画创作的攻关项目,因难度太大,这个被画友戏称为美术上的“哥德巴赫猜想”长时间无任何进展,直至上世纪末,才见到一点萤光,本世纪初才有了第一批作品,但成功不等于成熟,2003年退休后更是全力以赴,日以继夜战斗在实验室,2009年又回到景德镇继续深化锤炼,並从低温发展到高温,从釉上发展到釉中和釉下,表现对象也从单纯的平面板材扩展到立体器型上,成功率也达到甚至超越了传统陶瓷绘画的指数。在许多画友的建议下,近期才决定走出纯实验室阶段,与社会、与文化接轨。水墨陶瓷画在基本成熟后,宜春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和部门都很重视,大力扶持,宜春学院还列为一个重要课题,组织专题创作,2016年就设立了水墨陶瓷画工作室,安排了专人负责。当然,整个工艺上还在不断向上攀登,而且会一直不停地往前延伸。
杨曙光经常感叹自己是个很幸运的人。他祖辈虽然是地道的农民,也是民间艺术之家,从小就受到艺术熏陶,从中学到大学,又遇到了许多精心指导甚至改变他命运的恩师。此外,还有一位古人对他影响特大,那就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开章头回描述的元代画家王冕的成长历程,同样是放牛娃出身,所以王冕就成了他学画、做人的范本,进一步激发了他的绘画兴趣和毅力,在后来的艺术实践中,又了解到吴敬梓尚未描述到的另一艺术贡献,就是王冕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的宗师地位,更增加了他的崇拜心理。众所周知,中国印玺自古有之,到战国秦汉时候,到达了一个高峰,但一直都是以金、玉、牙、骨为主要原料,刊刻者也基本上是专业工匠,到了元代末年,王冕却在花乳石上刻制印章,这是首次选用石料治印,开创了篆刻艺术的新纪元。杨曙光受到王冕的启发,而立之年便认识到美术科技对美术发展的引领意义,所以在美术创作的同时,还不断对美术科技的理论进行探讨,本世纪初他应约撰写的《美术科技泛谈》一文,在国家文化部理论研究成果评选中获“群星奖",中心论点就是美术研究是所有科研范畴中最典型的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属性的两栖学科,美术的进步,都是在科技进步的前提下才显现出创作上的辉煌成果,美术创作中,社会科学是灵魂,自然科学是血肉身基,二者不可分离,任何美术作品都兼备这两个方面的属性。文中还以王冕在花乳石上刻印为例,从历史角度阐明这一治印材料的应用,使得篆刻艺术在明代中期就形成了一个普及型的新高峰,无数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雅士,都能捉刀凑石,在这方寸之间分红布白,苦心经营,数百年来名家辈出,热闹非凡。因而,也由此得出结论:一种新材料或一项新技法的出现,往往会对美术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甚至催生出一个新的艺术品种或形成一个新的艺术潮流。这一观点不仅在学术界得到认可,而且还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科技日报社等收编在《文化大视野》、《中华新论》等大型文集中。
围绕着一个课题,数十年如一日地反复试验,累败累战,直至胜利,就是缘于他对美术科技的理解和坚定的信念。现在许多艺术家和学者都看好水墨陶瓷画的前景,假若他们预言的陶瓷真能成为中国画除纸绢之外的第三大载体,水墨陶瓷画则可能在这个进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只是时间长短难以预料,正如王冕始创石料治印,经历了二百多年后才达到高峰,但其宗始位置,却不容置疑。我相信,水墨陶瓷画这一美术科技成果,以最佳方式让中国书画和陶瓷两个国粹完美合璧,定会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大潮中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文/杨震)
杨曙光作品欣赏
文章转自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